肺氣虛

肺氣虛

病證名。又稱肺氣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減弱。多由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所致。症見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晄白,畏風自汗,舌淡苔白,脈虛。治宜補益肺氣。《靈樞本神》:“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基本信息

簡介

肺

肺氣虛DeficiencyofLungQi

肺氣虛損不足,臨床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多見於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

病因

《內經》論述了肺氣虛的病因病機。隋代《諸病源候論》 闡述了汗出病候與肺氣虛損,衛陽不固的關係。宋代楊仁齋(即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認為肺氣虛進一步發展即為肺陽虛證。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指出肺氣虛的主要症狀是虛喘。清代《醫學心悟》指出肺氣虛有因“脾虛不能生肺”而成者。

肺氣虛可由勞傷、久咳、暑熱及重病之後,或脾虛不能上升清氣於肺,而致肺氣虧少,功能活動減弱,形成肺氣虛證。

臨床表現

肺氣虛證的臨床表現為咳喘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易感外邪,氣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脈弱等。由於肺主諸氣而司呼吸與聲音,有輸布精微至全身,通調水道的作用。因而病理上,肺氣不足,一則胸中宗氣虧少,呼吸失司;二則衛氣不足,衛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襲;三是肺氣虛少不能通調水道,布散精氣而致水液失調,臟腑周身失養。所以肺氣虛的辨證要點大致有以下幾方面:①咳嗽聲低無力,喘息短氣,聲怯懶言,痰多清稀。②面色不榮,畏寒自汗,疲乏無力,易患外感,或脾氣虛導致大腸傳送無力而致便秘,雖有便意而大便難下伴汗出氣短。③除上述肺經症狀與全身表現外,多見舌質淡,苔薄白,脈虛或細弱。

肺氣虛又可發展為肺陽虛,前述症狀更加嚴重,且有背寒怕冷,反覆感冒等陽虛表現。如肺氣虛與脾虛或腎虛同時存在,可出現浮腫,小便不利。

肺氣虛多見五種表現:(1)多少氣乏力,稍有勞作則氣喘吁吁,呼吸氣促;(2)使人體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於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證;(3)遇寒冷易發作鼻竇炎;(4)常見皮膚乾燥、皺縮、瘙癢,秋冬氣候乾燥時尤其突出;(5)常可導致腎陽不足,使水液運行不利,出現尿頻數,餘瀝不盡。

臨床診斷

臨床主要表現為肺的功能衰弱。

病發原因:多由久咳耗傷肺氣,或乎素體弱,肺氣不足,或因脾虛,水谷精微不能上榮於肺所致。多見於疾病的後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屬虛證。

(一)主症:咳喘無力,少氣不足以息,自汗。

(二)臨床表現:咳喘無力,少氣不足以息,動則更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或胱白,神疲體倦,聲音低怯。自汗、畏風,易於感冒,舌淡苔白,脈弱無力。

(三)證情分析:肺氣虧損,宗氣不足,呼吸功能減弱,故咳喘無力,少氣不足以息。動則耗氣,而喘息更甚;肺氣不足,水液失於正常輸布,聚而成為清稀痰液,氣虛不能運血上榮,故面色淡白或咣白。氣虛則神疲乏力,聲音低怯,肺氣虛,衛外失固,腠理不密,故畏風,自汗,易於感冒。舌淡、苔白、脈弱無力均為氣虛之證。

(四)本證的發展與影響:肺氣不足、衛外不固,復受外邪侵襲,則可致氣虛外感之證。肺氣虛弱,宗氣不足,可成心肺氣虛證。肺氣根於腎,肺虛日久,影響及腎,則成腎不納氣之證。

(五)本證與相關證候的鑑別:

(1)本證與脾氣虛證的鑑別:本證與脾氣虛證同屬氣虛範疇,但本證病位在肺,除一般氣虛證候外,還以有咳喘痰液清稀,氣短,動則更甚之症狀為其特徵;而脾氣虛證病在脾臟,以一般氣虛見症伴有納少,腹脹,食後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腫等見症為特徵。若同時既見有肺氣不足之證,又見有脾虛失運之證,則為兩者複合之肺脾兩虛之證。

(2)本證與心氣虛證的鑑別:兩者亦屬氣虛證的範疇。但本證病在肺臟,故以咳喘氣短,動則更甚,易於感冒,伴一般氣虛證候為特徵,而心氣虛證病在心臟,故以心悸怔忡,胸悶不適,活動後諸症加重伴有一般氣虛見證為特徵。若臨床既有肺氣虛弱證,又有心氣不足之證,則為兩者複合之心肺氣虛證

(六)辨證要點:1.必須見有肺臟功能衰減之表現,如咳嗽無力,短氣;2.必須具有一般氣虛之證,3.多見於肺臟疾患之後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

對肺氣虛患者,宜常食紅棗糯米粥、瘦肉雞汁、禽蛋、豬肺等以補肺氣,同時注意培土以生津 ,可選食蓮子、芡實、山藥、黃豆、鮮河魚等以健脾益胃;對痰濕不盛者,可試用石榴、澀柿、銀杏等收斂肺氣,但不可多用。

肺氣虛是指肺氣衰弱的狀態,可以由疾病或亞健康狀態引起。從臨床醫療看,大多數肺氣虛的人患有氣喘、咳嗽、咯痰、自汗等肺部疾病,如老慢支、哮喘等;也有一部分人僅僅是肺功能減退,呈亞健康狀態,出現畏寒畏熱、易傷風感冒、尤畏寒冷等症狀,都與肺氣虛有關。

冶療

藥物治療

(1)對本髒虛損、肺氣不足。症見氣短喘促,或咳嗽,聲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壓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者,當補益肺氣,宜用保元湯加五味子人參9克、黃芪15克、生薑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開水浸泡,代茶飲。也可用人參胡桃湯加五味子:人參9克、胡桃仁30克、生薑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對易患風寒感冒,症見鼻塞、頭昏頭痛、惡風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脈浮無力者,宜用玉屏風散加紫蘇:黃芪15克、白朮15克、防風12克、生薑6克、紫蘇10克。加水煎煮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當益肺氣固表,宜用玉屏風散(前方去紫蘇)煎湯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風丸1次6克(或沖劑),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或用人參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

(3)對虛寒性慢性鼻竇炎,症見頭昏、惡寒、自汗等。當以補肺氣為主,兼以通竅、解毒。宜用鼻通寧滴劑(含辛荑、蒼耳子)滴鼻,1次1~2滴,1日2~3次。或用鼻通丸(含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黃芩、甘草),1次1丸,1日2次。均加服北芪片。

(4)對肺氣陰兩虛兼腎陰不足,症見陰虛內熱、舌紅口乾、乾咳少痰、手足心發熱、失眠盜汗、夢遺失精、大便乾燥等症狀。治療宜用補陰煎加減:生地15克、麥冬10克、天冬10克、北沙參10克、地骨皮10克、女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本方有滋腎潤肺、清虛熱止乾咳的作用。

(5)對肺氣虛兼腎陽不足,症見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頻數、餘瀝不禁者。可補氣溫腎,宜用保元湯:人參9克、黃芪15克、肉桂6克、生薑3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2—3次。

針灸

咳嗽取穴肺俞、風門、列缺、天突,痰多配足三里、豐隆,氣急配定喘,咳血配尺澤、孔最。用補法。
哮喘:針刺取穴天突、定喘、內關、列缺、肺俞、腎俞、關元,痰多配豐隆、足三里,胸悶配膻中、氣海,一般用補法。可用灸法,取肺俞、腎俞、關元三穴。灸三壯。

推拿按摩

咳嗽、哮喘反覆發作,在緩解期可用此法,以扶正固本,寬胸理氣。取穴:風池、大椎、肩井、命門、曲池、台谷。常採用擦、拿、抹、搖、拍擊等手法。

食療

食療食療

黃芪燉母雞 生黃芪120克 母雞1隻 佐料適量

作法:將母雞殺後洗淨去內臟將黃芪放入母雞腹中縫好,置鍋中加水及佐料燉熟即成,吃肉喝湯,每周2次可常服

羊肉火鍋 羊肉50-100克 黃芪棗子酒10-50毫升 火鍋料適量

作法:將羊肉洗淨切薄片,放入火鍋沸湯中邊打爐邊吃,同時飲服黃芪棗子酒,冬季常食之痰濕肺食方案

生薑汁 生薑飴糖各50克

作法:將生薑洗淨切小塊,用乾淨紗布包好取汁 取半匙加入飴糖上匙,沸開水沖服,每日2次
薏米杏仁粥 薏米仁30克 杏仁10克 冰糖少許

作法:將薏米仁洗淨,杏仁去皮,冰糖打成碎屑 將薏米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至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至半熟入入杏仁,待熟後放入冰糖即成每日一次

冬季食療

素筍湯:冬筍200克 鮮湯250克 香菜梗 水發木耳 蔥薑汁 精鹽 味素 麻油適量

作法:將冬筍去皮洗淨,切薄放沸水中略燙撈出,過冷水撈出瀝乾水,黑木耳摘成小朵,香菜梗洗淨後切段炒鍋上旺火放入鮮湯加蔥薑汁精鹽 味素再放筍 黑木耳 待煮沸後用久去浮沫放入香菜梗淋上麻油攪勻後盛入碗中
當歸生薑羊肉湯 當歸20克生薑30克 羊肉500克 黃酒 調料各適量

作法:將羊肉洗淨切為碎塊 加入當歸生薑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用喝湯

有補血祛寒強身作用適用於體乏無力之人面色蒼白畏寒血虛及陽虛人群服用

桃仁餅 核桃仁50克麵粉250克白糖少許

作法:將核桃仁研成碎末與麵粉混合加水適量 攪拌均勻烙薄餅食用,此餅補腎禦寒潤腸通便的作用

護理

病室應保持清靜,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病室內避免煙塵,要注意避免哮喘的各種誘發因素。加強鍛鍊,多作呼吸保健操,氣功鍛鍊。注意保護陽氣,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