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失清肅

肺失清肅

病證名。指肺氣下降和清肅呼吸道的功能失職。肺主肅降,向下輸布津液及水谷精微,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並清理呼吸道異物。肺失清肅,則出現呼吸短促,咳嗽,痰多喘促等症。治宜降氣平喘。

概述

肺失清肅病證名。指肺氣下降和清肅呼吸道的功能失職。肺主肅降,向下輸布津液及水谷精微,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並清肅呼吸道異物。肺失清肅,則出現呼吸短促,咳嗽上氣,痰多喘滿等症。治宜降氣平喘。

預防

秋季三月,炎暑漸消,金風送爽,氣候偏於乾燥,萬物由生長漸趨凋謝。秋季的氣候對五臟中肺的功能有一定的影響,故又有“西方白色,入通於肺”之說。關於秋季的飲食養生要求,孫思邈有“秋辛可省便加酸”之說。他認為秋令是肺氣當旺,而辛味能入肺助肺氣,故應少吃蔥蒜之類的辛燥食物,以免肺氣過旺而克肝;同時多吃些酸味食品,以養肝氣,可以抵禦肺旺的克伐。

實際上還要從秋令天氣多燥,以及“秋氣通於肺”的生理特點出發,多選擇甘潤的食物,以生津養肺,潤燥護膚。如梨、柿子、香蕉、甘蔗、鳳梨、百合銀耳、蘿蔔以及乳品芝麻糯米蜂蜜等。從秋季的特點出發,在煮粥時加入梨、蘿蔔、芝麻等食藥俱佳的食物,則能收到良好的益肺潤燥效用。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少。"故早晨食粥養生效果佳。

影響

肺的生理特性是清肅。所謂清肅,即是清潔、肅清的意思。也就是肺具有肅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及清理血液保持呼吸道潔淨、通暢的特性,如吐痰、鼻涕等。這說明肺炁有一個向上的推力。肺葉嬌嫩,通過口鼻直接與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受邪侵,不耐寒熱,故有“嬌髒”之稱。肺性清肅,不容纖芥,故又稱之為“清虛之髒”。肺的清肅之性是保證肺炁的宣降運動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若因外邪侵襲鼻腔,或痰濁阻遏,或瘀血停滯,或肺炁不足,使肺失清肅,則可影響到肺的宣降活動,進而引起肺的生理功能失常,出現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證。所以肺必須保持清肅,才能為肺的宣降運動及各種生理功能的發揮提供有力的保證。

如果肺失宣降,就會影響到其通調水道的功能。失於宣散,則養水不能外達皮毛或腠理閉塞,而可出現無汗,甚或皮膚水腫等症狀;失於肅降,則水液不能下輸膀胱,就會出現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肺疏通水道的功能,除依賴於肺的宣降運動外,又是以其清肅之性為基礎的。如果肺失清肅,痰濕等阻滯,肺和呼吸道不能保持潔淨、通暢,同時也會影響到其疏通水道的作用。水道不通,則養水上下、內外的輸布、運行和排泄受阻,也會出現小便不利,水腫等臨床表現。凡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肅而出現水腫時,均可治肺以利水,此亦稱“提壺揭蓋”法。此外,人體養水來源於脾、肝,而歸於肺,通過其宣降運動來通調水道,以維持體內水液的代謝平衡。肺失宣降,肺失清肅,通調水道功能失司,不僅會出現上述水腫之證,而且養水不行,也會聚而成痰,或停留於肺,或流注於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多種痰飲之證。所以說,肺亦可生痰。通調水道主要是指肺臟有了宣發、肅降功能後,錐體才能通暢,膀胱的營養才能到達大腦。

相關記載

中醫辭典
①趁,就著。《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②登,上。《素問·脈解》:“病至則欲乘高而歌。”③越過。《靈樞·經筋》:“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脅……”④損傷,損害。指順勢而為害。《素問·五常政大論》:“乘金則止水增,味乃鹹,行水減也。”⑤傳。指疾病向所勝的臟腑經脈的傳變。《素問·玉機真髒論》:“……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乃其傳化。傳,乘之名也。”⑥相乘。五行學說術語,指相剋太過,超過正常制約的程度。屬於事物間關係失去協調的表現。《素問·玉機真髒論》:“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王冰註:“怒則氣逆,故肝氣乘脾。悲則肺氣移於肝,肝氣受邪,故肺氣乘矣。恐則腎氣移於心,腎氣不守,故脾氣乘矣。”⑦騎;坐。《靈樞·終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⑧遇,逢。《靈樞·歲露》:“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