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

生理學名詞。指肝臟所藏之血。具有調節全身各部分血量,制約肝陽偏亢,維持肝臟各方面功能的作用。肝血不足可出現血虛,兩目乾澀昏花,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肝血

介紹

生理學名詞。指肝臟所藏之血。具有調節全身各部分血量,制約肝陽偏亢,維持肝臟各方面功能的作用。肝血不足可出現血虛,兩目乾澀昏花,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什麼是肝血不足

肝臟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人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鑒於各種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血流量。所以王冰注《內經》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如果肝有病,則失藏血的功能,就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活動,同時也會出現血液方面的病變。

如肝血不足,常見兩目昏花,筋肉拘攣,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量少,甚至
月經閉而不行的症狀。

具體分析如下: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具有舒展、升發的生理功能,它與人體氣機的升降與調節有密切關係。例如:人的精神樂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舒暢,升降有序,氣血和平;如果肝氣抑鬱,悶悶不樂,多疑善慮,咽中作梗,甚至沉悶欲哭,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男子就會發生肝病。肝氣過於亢奮,則見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等症。在氣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失調,則直接影響到氣血的暢通。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如肝氣鬱結,則血流不暢,勢必影響到肝藏血的基本功能,從而出現胸脅刺痛,月經不凋;甚則血結成塊而為症遐,或月經閉而不行。如暴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行,可以出現面紅、目赤、嘔血等症狀。所以孟子談到養氣時說:“持其志,勿暴其氣。”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還有通利水液的作用。氣機不暢,氣滯水停,常致小便不利,水液停留,而成水腫、腹水等症。
在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是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升降;另外還與膽汁的分泌有關,所以肝氣鬱結的患者,常見胃氣不降之呃逆與脾氣不升之腹泄疾患。
肝主筋。《素問·痿論篇》說:“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是一種聯絡關節、肌肉,專司運動的組織。肝之所以能主筋膜,主要由於筋膜有賴於肝血的滋養。只有肝血充盈,使筋膜得到濡養而維持正常的運動。若肝氣不足,不能養筋,則會出現手足震顫,肢體麻木,甚則屈伸不利。若熱邪劫傷津血,血不營筋,而見四肢抽搐,甚則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症,稱為“肝風內動”。《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爪為筋之餘”,肝血足,則筋強力壯,指甲堅韌。肝血虛,則筋無力,指甲薄而軟,甚至塌陷易脆裂。《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
肝開竅於目。肝主藏血,其經絡上繫於目。《靈樞·脈度篇》云:“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這說明目之所以能發揮其視覺功能,都是淵源於肝經氣血之濡養。

所以說:“肝受血而能視”。肝血不足,則兩目乾澀;肝血不足,則夜盲或視物不明;肝經風熱,則目赤腫痛;肝陽上亢,則頭目暈眩;肝風內動,則目斜視上吊

肝血不足應該如何補充?

肝血不足,補肝血呀,最好中藥湯藥補比較針對性強,如果是食物中可以吃些豬肝(羊肝)、棗、花生、紅小豆等補血的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