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經濕熱證

濕熱蘊結肝膽所表現的證候。因肝膽相表里,病變密切相關,故肝經濕熱又稱肝膽濕熱。

簡介

濕熱蘊結肝膽所表現的徵候。因肝膽相表里,病變密切相關,故肝經濕熱又稱肝膽濕熱。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或脾胃失健,濕邪內生,郁而化熱所致。臨床表現為脅肋部脹痛灼熱,或有痞塊、厭食、腹脹、口苦泛惡、大便不調、小便短赤或深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寒熱往來、嘔不能食,或身目發黃,或陰囊濕疹、瘙癢難忍,或睪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或外耳濕疹、癤腫瘡瘍、暴聾。肝經濕熱征以右脅肋部脹痛、納呆、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為辨證要點。治宜清利肝經濕熱,方用龍膽瀉肝湯。

主證[臨床表現]

脅肋滿悶,口苦納呆,嘔惡腹脹, 睡中遺尿,小便黃臊,性情急躁,夜間撮牙,面赤唇紅,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濕疹,或睪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搔癢以及男性早泄等。

辨證

多為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濕熱;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濕郁化熱,濕熱蘊結肝膽所致。
濕熱相蒸,蘊於肝膽,肝膽疏泄失常,故脅肋滿悶,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膽氣上溢則口苦;濕熱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濕熱薰蒸肝膽,膽液外瀉而發黃疸,邪居少陽,故見寒熱往來;濕熱下注,故尿短赤,陰囊濕疹,睪丸腫脹熱痛,婦女則帶下黃臭,外陰搔癢。

中醫方劑

利濕清熱,清肝利膽。
方藥:濕重--茵陳五苓散;熱重--龍膽瀉肝湯。
黃芩,大黃,枳殼,茵陳,金錢草,龍膽草,黃連等。
[方一] 龍膽草15克,黃芩10克,梔子9克,澤瀉12克,木通10克,車前子9克,當歸10克,生地、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方清瀉肝經濕熱。

食療

【赤豆薏米粥】
配方: 赤小豆30克,生薏米30克。
製法: 以上二味加適量水煮至薏米熟爛。
功效: 清熱利濕。
用法: 早晚服食。
【李子茶】
配方: 鮮李子150克,綠茶2克,蜂蜜25克。
製法: 將鮮李子剖開後置鍋內,加水400毫升,煮沸3分鐘,再加茶葉與蜂蜜,沸後起鍋取汁。
功效: 清熱利濕,柔肝散結。
用法: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