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辨證》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邪熱犯胃,或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過食辛辣,胃火素盛等所致。 病因病機:病多因濕邪久羈,或肝火犯胃,內熱傷陰等所致。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情志不遂,氣鬱傷肝,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結合病因、八綱、氣血津液等理論,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藉以推究病因病機,判斷疾病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狀況的一種辨證方法,是中醫辨證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臟腑之間也存在著表里相合關係。因此,腑腑病證之間具有相互傳變、交叉錯雜的特點,從而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臟腑同病、數髒合病的證候。

臟腑辨證具體來講,可以從心與小腸病辨證肺與大腸病辨證脾與胃病辨證肝與膽病辨證腎與膀胱病辨證和臟腑兼證幾方面探討。

心與小腸病辨證

心位居胸中,與小腸相表里,心主神明,主血脈,主汗液,主火,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聲為舌。其心病常見證型如下:

心氣虛、心陽虛

症狀:二者共同脈症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脈細弱或結代。兼見面色蒼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苔白等症者,為心氣虛;若見畏寒、肢冷不溫、面色滯暗、胸悶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為心陽虛。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為心陽虛脫之危症。
病因病機:多由久病體虛,或年老髒氣衰弱,或汗下太過,或暴病傷陽耗氣,或稟賦不足等所致。

心血虛、心陰虛

症狀:二者共同症狀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若兼眩暈、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則為心血虛;若兼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則為心陰虛。
病因病機:多由於生化之源不足,或發於失血之後,或熱病傷陰,或七情內傷,陰血暗耗等所致。

心火亢盛、小腸實熱

症狀:心中煩熱或失眠、口渴飲冷、尿黃赤、舌尖紅、舌體糜爛、脈數。小腸實熱還可見尿血、尿道灼熱疼痛等。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郁而化火,或過食辛辣、溫補之品等所致。

心脈痹阻

症狀: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或憋悶、心悸,甚則面青、唇紫、四肢發涼、舌質暗紅或見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病因病機:本病多繼發於心氣或心陽虧虛之後,往往由勞倦感寒,或精神刺激,或痰濁凝聚等誘發。

痰火擾心

症狀:輕者心煩不寐,面紅,口渴,胡言亂語,哭笑無常;重者神志錯亂,狂躁亂動,打人罵人。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此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煉液成痰,或痰濁日久化熱化火,或外感火邪灼津成痰等而致痰火犯擾心神。

痰迷心竅

症狀:神識痴呆,或意識朦朧,喃喃獨語,或神昏不語,喉中痰鳴,苔膩脈滑。
病因病機:病由精神抑鬱,氣鬱不舒,或感受濕濁邪氣,氣鬱阻遏,痰濁凝聚,蒙蔽心竅所致。

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居胸中,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司呼吸,知嗅覺,發聲音,主皮毛,主治節,主宣發肅降。肺能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肺開竅於鼻,涕為肺之液。肺在聲為哭,在志為悲。其肺病證型如下:

肺氣虛

症狀:氣短喘促,咳痰無力,自汗怕冷,面色蒼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脈虛弱。
病因病機:本證多系久病喘咳,耗傷肺氣,或稟賦不足,或其他臟腑病變影響等所致。

肺陰虛

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帶血,午後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或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此病或由久咳傷肺,或由邪熱戀肺,耗損肺陰,或因勞損等所致。

風寒束肺

症狀:咳嗽聲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病因病機:此證由外感風寒,邪襲肺衛所致,肺合皮毛而主衛外,風寒外襲,則營衛不利。

風熱犯肺

症狀:咳嗽氣粗,痰黃而稠,口渴,咽紅疼痛,頭痛,身熱惡風,苔薄黃,脈浮數。
病因病機:此系外感風熱之邪,侵犯肺衛所致。風熱犯肺,肺失宣降。

痰熱壅肺

症狀:咳嗽喘促,呼吸氣粗,發熱胸痛,口渴,尿黃,便秘,甚則鼻翼煽動,咯痰黃稠,或咳唾膿血腥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本病多由風熱犯肺,或寒郁化熱,火熱煉液成痰,熱與痰結,壅阻於肺而成。

痰濁阻肺

症狀:咳嗽氣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於咯出,胸悶,喉中痰鳴,甚則不能平臥,苔薄白,脈滑。
病因病機:此多因長期咳嗽,損傷肺氣,肺不布津,聚液成痰。或由脾虛生濕,凝而生痰,上漬於肺所致。

燥邪犯肺

症狀:乾咳少痰,痰粘難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乾,咳甚則胸痛,舌乾苔薄而少津,脈細數,或兼有發熱,惡風寒,頭痛等表證。
病因病機:多由秋季感受燥邪,耗傷肺津所致,亦有因風溫諸邪傷津化燥而成。

大腸濕熱

症狀:發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里急後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多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飲食不潔,致暑濕熱毒之邪侵及腸胃,濕熱蘊結,下注大腸,損傷氣血而成。

大腸津虧

症狀:大便乾結,甚如羊糞,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
病因病機:多見於老年人或產婦,或由陰虧血虛,或由熱病傷津耗液所致。

脾與胃病辨證

脾處中焦,與胃相表里。脾主運化,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主升,統血。脾喜燥惡濕,開竅於口,其化在唇,涎為脾之液。脾在聲為歌,在志為思。其脾病證型如下:

脾氣虛、中氣下陷

症狀:食少納呆,食後脘腹脹滿,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弱。若中氣下陷(亦稱脾氣下陷),則兼見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小便頻數等。
病因病機:病由勞倦傷脾,或飲食失節,或吐下太過,損傷脾氣,或素體虛弱,久病虛損所致。

脾不統血

症狀:便血,肌衄,或婦人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症。同時兼可見脾氣虛或脾陽虛的證候。
病因病機:此多因久病脾氣虛弱,或勞損傷脾等所致。

脾陽虛

症狀:納減腹脹,大便溏薄,四肢不溫,或脘腹隱痛,喜溫喜按,或見面肢浮腫,小便不利,或婦人白帶清稀而多,舌質淡嫩,苔白滑,脈沉細或遲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或久病傷脾,或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過用寒涼藥物損傷脾陽所致。

寒濕困脾

症狀: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頭重身困如腫,苔白膩或舌胖嫩,脈濡緩。
病因病機:多由貪涼飲冷,致寒濕停於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濕,寒濕內侵脾胃;或素體濕盛,脾陽受遏,以致寒濕中生。

脾胃濕熱

症狀:脘腹脹滿,噁心欲吐,厭油膩,口粘而甜,肢體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膚發黃,或有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內生,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濕郁化熱所致。

胃寒證

症狀: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則甚,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後作吐,腸鳴漉漉,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
病因病機:多因胃陽素虛,復受飲食寒涼之侵,或偏嗜生冷,或脘腹受寒而致寒凝於胃。

胃火熾盛

症狀:胃脘灼熱疼痛,渴善冷飲,消谷善肌、泛酸、食入則吐,口臭,牙齦腫痛,或潰瘍出血,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邪熱犯胃,或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過食辛辣,胃火素盛等所致。

食積胃脘

症狀:脘腹脹滿或疼痛,噯腐吞酸,厭食,嘔吐,失氣酸臭,大便秘結或瀉泄,舌苔厚膩,脈滑。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飲食不節,食入過多所致。食滯胃脘,胃失和降。

胃陰不足

症狀:口舌乾燥,飢不欲食,或乾嘔呃逆,胃痛嘈雜,或脘痞不適,大便乾燥,舌紅苔少或無苔少津,脈細數。
病因病機:病多因濕邪久羈,或肝火犯胃,內熱傷陰等所致。

肝與膽病辨證

肝位於右脅,與膽相表里。肝主疏泄,性喜條達,主藏血,主筋,主風,開竅於目,其華在爪,淚為汗之液。肝在聲為呼,在志為怒。其肝病常見證型如下:

肝氣鬱結

症狀:精神抑鬱,易怒,胸脅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喜嘆息,納呆噯氣,脘腹脹滿,或咽部有梗阻感,婦女月經失調,痛經或經前乳房脹痛,少腹脹痛,苔薄白,脈弦。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郁怒傷肝所致。

肝火上炎

症狀:頭痛,眩暈,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苦,或吐血,衄血,耳聾,耳鳴,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郁怒傷肝,肝鬱化火所致。

肝陽上亢

症狀:弦暈,耳鳴,頭痛,目脹,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病因病機:本證多系素體陽盛,或七情內傷,或久病耗傷肝腎之陰所致。

肝陰虛、肝血虛

症狀:二者共同症狀為頭昏目眩,視物模糊,面色無華,爪甲不榮,肢體麻木,筋脈拘攣,月經量少。若血虛還可見經閉,失眠,舌淡,脈細;陰虛者還兼有顴紅,手足心熱,耳鳴,舌質紅苔少而乾,脈細數。
病因病機:此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肝血等所致。

肝風內動

臨床出現抽搐、震顫、麻木等症狀都屬於肝風內動,常見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血虛生風三種。

1.肝陽化風:多由素體陰虛,肝陽易亢,化火生風所致,症見眩暈欲仆,頭痛如掣,肢體麻木,手足震顫,舌質紅,脈弦細。若突然昏倒,舌強不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則為中風。

2.熱極生風:多因熱邪亢盛,燔灼肝經,熱陷心包所致。症見高熱,煩渴,抽搐,項強,兩目上翻,甚則神志昏迷,角弓反張,舌紅苔黃,脈弦數。

3.血虛生風:多由久病或失血等因素而致肝血虧虛,血虛而生風。症見頭目眩暈,視物模糊,面色不華,肢體麻木或震顫,肌肉跳動或皮膚瘙癢,舌淡脈細。

寒凝肝脈

症狀:少腹脹痛,牽引睪丸,遇寒則劇,得溫則減,或睪丸墜脹,或陰囊收縮,常伴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弦遲。
病因病機:本病多由外感寒邪侵犯肝經,致氣血凝滯而成。

肝膽濕熱

症狀: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不調,舌苔黃膩,脈弦數。若見身目發黃,發熱,或見陰囊濕疹,或見睪丸腫痛,外陰瘙癢,婦女帶下黃赤腥臭等,則為肝經濕熱證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濕熱內生,蘊結肝膽,或濕熱下注所致。

膽郁痰擾

症狀:頭暈目眩,口苦嘔惡,煩躁不寐,驚悸不寧,胸滿悶,善太息,舌苔黃膩,脈弦滑。
病因病機:此多由情志鬱結,氣鬱痰生,痰熱內擾,膽胃失和所致。

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位於腰部兩側左右各一,與膀胱表里。腎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腎司二陰,開竅於耳,其華在發。唾液為腎之液,在聲為呻。其腎病證型如下:

腎陰虛

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無力,低熱,顴紅,口乾,盜汗,手足心熱,舌紅,脈細數。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房事不節,耗傷腎精,或因其他臟腑之陰虛導致腎陰虧虛。

腎陽虛

症狀: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男子陽萎,早泄,女子宮寒不孕,小便清長,夜尿多,或尿少浮腫,舌淡苔白,脈沉遲,尺部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稟賦不足,素體陽虛,或年老體弱,陽氣虛衰,或房事過度,陰損及陽等所致。

腎氣不固

症狀:精神疲乏,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尿後餘瀝不盡,夜尿頻多,甚或遺尿,小便失禁,或滑精,早泄,婦人白帶清稀,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因病機:此多由年老腎氣衰弱,或幼年腎氣未充,或久病勞損傷腎等致腎氣虧耗,無力封藏,固攝所致。

腎不納氣

症狀:氣短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聲低氣怯,咳逆汗出,腰膝酸軟,四肢不溫,面部虛浮,舌淡,脈虛。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久咳傷肺,由肺及腎,或因房勞傷腎,氣不歸元,腎失攝納所致。

膀胱濕熱

症狀:小便灼痛,尿頻,尿急,或見血尿,或尿液渾濁,或有砂石,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外感濕熱,蘊結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

膀胱虛寒

症狀:小便頻數而色清,或小便淋漓失禁,或周身浮腫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脈虛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腎氣虛而不固或腎陽虛而不化水所致。

臟腑兼病

凡兩個以上臟器相繼或同時發病的,稱為臟腑兼病。

心脾兩虛

症狀: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飲食減少,腹脹便溏,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或皮下出血,婦人月經過多色淡,或經少經閉,舌淡,脈細弱。
病因病機:此多因病後失調,慢性出血,思慮過度,或飲食不節等所致。

心腎不交

症狀:虛煩失眠,心悸健忘,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夢遺早泄,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此系久病勞傷,或恣情縱慾,或多思妄想,損傷心腎之陰而致。

心腎陽虛

症狀:形寒肢冷,心悸怔腫,尿少身腫,唇甲青紫,舌質青紫暗淡,苔白滑,脈沉微。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久病不愈,或勞倦內傷等而致。

心肺氣虛

症狀:心悸氣短,咳喘少氣,胸悶發憋,自汗乏力,動則愈甚,面色蒼白或暗滯。甚則可見口唇青紫,舌質暗淡或見瘀斑,脈細弱。
病因病機:此多因勞倦過度,或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所致。

肝脾不調

症狀:脅肋脹痛,胸悶嘆息,煩躁易怒,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大便溏薄,或腹痛即瀉,婦人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苔白,脈弦緩。
病因病機:本證多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橫逆犯脾,造成脾氣虛弱。

肝胃不和

症狀:胸脅悶脹,煩躁易怒,胃脘脹痛,痛引兩脅,噯氣吞酸,苔薄黃,脈弦。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情志不遂,氣鬱傷肝,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肝火犯肺

症狀: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病因病機:此系情志鬱結,或邪熱蘊結肝經,郁而化火,上灼於肺所致。

肝腎陰虛

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脅痛,腰膝酸軟,咽乾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久病陰血內耗,或房勞過度,腎精虧虛,或早婚多育,精血虧損等所致。

脾肺氣虛

症狀:短氣乏力,咳喘痰多而稀,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甚則面足浮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因病機:病多由久病喘咳,肺氣虛弱,損及於脾;或脾氣久虛,精微不足,而肺氣虛弱所致。

脾腎陽虛

症狀: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納減便溏,或下利清谷,甚則五更泄瀉,或小便不利,面肢浮腫,甚則水臌脹滿,舌淡腫,脈沉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久病耗氣傷陽,水邪久踞;或脾虛久瀉,以致腎陽虛衰所致。

肺腎陰虛

症狀: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口燥咽乾,或聲音嘶啞,腰膝酸軟,心煩少寐,骨蒸潮熱,盜汗顴紅,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久咳傷肺,肺虛不能布津滋腎;或房事、勞倦太過,腎陰虛竭,以致陰津不能上承,或虛火灼肺,而致肺腎陰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