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周圍癰疽

肛門直腸周圍發生的急慢性化膿性病變,稱為肛門周圍癰疽。本病中醫文獻又有便癰、髒毒、肛門癰、肛內癰、盤肛癰、懸癰、坐馬癰,跨馬癰等名稱。由於發病部位深淺不同,一般稱淺者為癰,深者為疽,統稱為肛門周圍癰疽。相當於西醫的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肛門周圍癰疽

正文

肛門直腸周圍間隙發生的化膿性感染所形成的膿腫。或稱髒毒、懸癰、坐馬癰、跨馬癰、鸛口疽盤肛癰等。相當於西醫的肛門直腸周圍膿腫。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以20~40歲青壯年發病較多見,男性多於女性。具有發病急驟、肛周疼痛顯著、膿腫穿潰後多形成肛瘺等特點。有關此病的論述最早見於《靈樞·癰疽》篇。此後《瘡瘍經驗全書》、《外科正宗》、《醫門補要》、《外科證治全書》等多有論述。病因多由濕熱下注、經絡阻隔、瘀血凝滯、熱勝肉腐成膿而發癰疽。但其中有虛實之分:實證多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濕熱內生、熱毒結聚所致,或由肛裂、內痔損傷後感染毒邪而發;虛證多因肺、脾、腎虧損,濕熱乘虛下注而成。
此病的治療,膿成前以內治外敷為主,膿成後以手術為主,並宜早期切開引流。①內治法。實證:治宜涼血解毒、清熱利濕,方選三妙丸、五味消毒飲、涼血地黃湯等加減。虛證:治宜養陰清熱除濕,方選滋陰除濕湯清骨散加減。②外治法。初起實證用金黃膏或玉露膏,虛證用沖和膏外敷。膿未成者用千捶膏外貼。③手術。主要有一次切開法和分次手術兩種。一次切開法適用於淺部膿腫,切口呈放射狀,長度應與膿腫相等,使引流通暢,同時尋找齒線處感染的肛隱窩或內口,將切口與內口之間的組織切開,並搔刮清除,以避免形成肛瘺。分次手術適用於深部膿腫,切口應選取波動明顯、靠近肛門口部位,切口呈放射狀。術後用八二丹藥線或九一丹藥線,保持切口引流通暢,待兩三個月後形成肛瘺,再按肛瘺處理。
應注意保持大便暢通及肛門乾燥清潔;積極防治其他肛門疾病,如內痔、肛裂、肛竇炎、肛乳頭炎、直腸炎等;一旦發生肛門周圍膿腫,應早期治療,防止蔓延擴散。

發病特徵

1、不分男女老幼,均可發生本病。以20~50歲青壯年發病最多,男多於女。
2、發病前往往有內痔、肛裂,或肺結核、麻疹等病史。
3、肛門周圍癰疽主要表現為肛門周圍疼痛腫脹,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膿腫不易消退,潰後每多成為肛瘺。
①肛門周圍皮下膿腫:發生於肛門周圍的皮下組織,局部紅腫熱痛,膿成則按之波動感,而全身症狀不明顯。
②坐骨直腸窩膿腫:位於肛門與坐骨結節之間。初期只感肛門部不適或微痛,逐漸伴有發熱、畏寒、頭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隨後局部症狀加重,肛門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時疼痛加劇,甚則坐臥不安。肛門指診,患側豐滿,有明顯壓痛和波動感。
③骨盆直腸間隙膿腫:位於提肛肌以上,腹膜以下,位置深隱。局部症狀不明顯,有時僅有直腸下墜感,但全身症狀明顯。肛門指診,可觸到患側直腸壁處有浸潤變硬,壓痛、隆起及皮動感。
④直腸後間隙膿腫:症狀與骨盆間隙膿腫相同,直腸內有明顯的墜脹感,骶尾部可產生鈍痛,並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與肛門之間有明顯深部壓痛。肛門指診,直腸後方腸壁處有觸痛、隆起和波動感。
肛門周圍癰疽總由濕熱下注所致。錛病位有深淺,證候分虛實。一般位深者,全身症狀重而局部症狀較輕;位淺者,局部症狀較明顯而全身症狀較輕。實證多因過食醇酒厚味,濕熱不化而成;局部紅腫熱痛明顯,成膿較快,潰後膿出黃濁稠厚臭穢。虛證多因肺、脾、腎三陰虧損,濕辨證論治毒乘虛下注所致;局部漫腫平塌,皮膚暗紅或不紅,疼痛較輕,成膿較慢,潰後膿出清淡不臭。治療以清熱化濕解毒為基本原則。

配圖

相關連線

肛門直腸疾病有哪些?http://www.tzfby.com/nxgczk/cdyz/zcy/6112.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