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膜

復健科門診患者之中,最常見之主訴就是肩膀僵硬、脖子酸痛,甚至會有手臂酸麻的情形,往往從一個醫師換到另一個醫師,不斷尋求各種醫療,有的被診斷為肌腱炎,有的被診斷為扭傷,但仔細檢查後,才確定是肌膜疼痛,在此藉醫訊一隅簡單介紹肌膜疼痛。

復健科門診患者之中,最常見之主訴就是肩膀僵硬、脖子酸痛,甚至會有手臂酸麻的情形,往往從一個醫師換到另一個醫師,不斷尋求各種醫療,有的被診斷為肌腱炎,有的被診斷為扭傷,但仔細檢查後,才確定是肌膜疼痛,在此藉醫訊一隅簡單介紹肌膜疼痛。
 肌膜疼痛又稱肌痛,當患者之一塊或一群肌肉在給予局部壓力刺激後,患者疼痛反應特彆強烈,甚至無法忍受,此特定點的壓痛,又稱壓痛點。同時,在肢體遠程部位亦有酸麻感,此肢體遠程之酸麻又稱為轉移痛。通常在確認病患是否患此疼痛病症前,必先找到肌肉之壓痛點,其方法為用手指在肌肉表層壓擠或觸壓,通常會發現一密實之硬塊,且在用手指施予硬塊表面壓力時,會感到觸壓部位異常疼痛(壓痛點之疼痛),且合併肢體遠程其它部位之酸痛、酸麻感及局部肌纖維收縮,至此,便可確立病患有肌膜之病症。
 肌膜痛之臨床症狀為肌肉之壓痛點及轉移部位疼痛,其壓痛點肌肉會特別緊繃,致使肌力降低或關節活受到限制,因此病患會感到身體持續酸痛及僵硬。另外,甚至會並隨一些自主神經症狀,如流淚、流鼻水或皮膚表面冰冷等。
 到底肌膜疼痛是如何產生的呢?在肌肉的表層肌膜上,有許多微小特別的感覺神經,可以把肌肉疼痛之刺激傳至腦部,而讓我們意識中感到肌膜的疼痛。在某些特別的狀況下,如關節炎、韌帶受傷、神經受到壓迫及持續不良之姿勢等,受傷組織會釋放出此化學物質如前列腺素,啟動肌膜上之特別感覺神經傳導,將疼痛訊息向上傳導至大腦,而讓我們意識到肌膜疼痛。
 肌膜痛如果不在意,或是隨便擦貼膏藥了事,則酸痛往往會反覆慢性發作,常造成治療上之困難及失敗。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疼痛狀況下,便易受到許多壓力的影響,如身體上、情緒上、社會經濟上等因素,而加重肌膜痛。且肌膜痛本身,又會使上述因素加重其壓力,惡性循環的結果,不只影響個人身心,其家庭及周遭有關連的人,亦將受到波及,所以應儘早接受治療。
 通常有壓痛點之肌膜疼痛是可治癒的,一般治療失敗的原因,可能是沒有做詳細之病史及理學檢查,以致於診斷不正確,或是沒有找出造成持續惡性循環加重病情的原因及解決方法。關於這點,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有些肌膜痛,在給予適當之治療後,症狀改善一短時間後,又再復發,多半是因沒有針對造成持續惡性循環之因給予解決,或是沒有教導病患如何保養及保持正確姿勢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