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摔跤

職業摔跤

一款非常精彩的體育摔跤遊戲。遊戲的特點就是近乎瘋狂的摔跤演出,玩家要操作不同的壯漢在搏擊台上與對手戰鬥。戰鬥的方式也限制極小,玩家可利用身體各個部位來打擊對手,也可以利用場景來給對手致命的打擊,而畫面質量將有所提高。

基本信息

簡介

兩個人以某種肉搏的方式進行比賽,這一定義源自古代希臘人採用的摔跤形式一直流傳至今,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式摔跤。羅馬帝國後來吸收了希臘式摔跤中的某些元素,強調靠蠻力取勝。這種摔跤形式被稱為古典式摔跤,要求摔跤手的所有動作都只能針對對手的上半身。自由式和古典式摔跤是兩種國際業餘摔跤形式,目前已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它們都有明確的規則體重級別。以點數決定輸贏,犯規者將被取消比賽資格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區別

美國職業摔跤與上述這些摔跤形式有什麼區別呢?與業餘選手不同,職業摔跤手是要收取酬金的。而且,他們的技巧往往更高。業餘摔跤由某個體育委員會進行管理,但職業摔跤則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下,這是有意為之的。早先,摔跤屬於美國國家體育委員會的管轄範圍。但摔跤聯盟的老闆們很快意識到,只要他們把摔跤表演歸為娛樂項目而不是體育比賽,就可以避免麻煩。
職業摔跤的確是有規則的,我們將在摔跤規則部分中予以詳述。不過,規則的定義和執行都頗為寬鬆。比賽的結果不是由摔跤手的技術決定。相反,編劇們會事先寫好情節和故事主線,每場比賽都是故事中的一個篇章。誰輸誰贏早就在劇本里寫好了。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這是不是說摔跤是假的呢?的確,情節是預先決定的,而動作也是編排出來的。摔跤手們並不是真要把對方打得屁滾尿流,身受重傷。有時,摔跤場上勢不兩立的死對頭,在場下卻是如假包換的好朋友。那些圍繞角色展開的離奇故事通常純屬虛構。不過,如果簡單地把摔跤斥為“假貨”,則無異於將動作類電影也歸入了假貨之列。在看電影的時候,您知道演員其實並沒有駕駛燃著熊熊大火的汽車,從爆炸的橋上飛躍而過,不過您仍然從中得到了樂趣。替身演員特效工作人員使這些場景看起來跟真的一樣,而且效果相當驚人。

職業摔跤和電影頗為相似。大多數摔跤手都是非常出色的運動員,他們每天訓練好幾個小時,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他們通過多年練習,學習各種摔跤動作,不但要讓比賽看起來險象環生,更要保證安全。他們時常受傷,有時甚至非常嚴重。他們的日程非常消耗精力。而且從圍場的高欄繩上騰身躍下,在空中飛過數米距離,這種動作可不是鬧著玩的。

比較

有一項摔跤準則被稱為入戲,這在過去是個馬戲團術語。在摔跤比賽中,它指觀眾產生的一種,以為角色故事情節都是真的。這曾經是一項重要的摔跤準則,某些摔跤手甚至會在場外繼續扮演他的角色,以加強這種幻覺。“出戲”(Break kayfabe)則是指在場內不按角色的套路行事,或使觀眾的幻覺破滅。這種行為會挫傷摔跤迷們的熱情,造成經濟損害。因此當時的組織者們對“出戲”的摔跤選手們很不客氣,在寫劇本時常常會把他們排除在重要情節之外,甚至不再起用他們。
“入戲”在今天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職業摔跤界變得更坦誠,不再避諱“故事和情節是預先安排好的”這一事實。他們依靠的是摔跤迷們自願接受和希望從故事中得到娛樂的願望,但摔跤選手們在比賽中仍然需要進入角色。如果某位摔跤選手有“出戲”的行為,則稱之為走火(Shoot)。在比賽中,如果摔跤選手發了怒,和對方真的打起來,而不是使用事先編排的動作,這就是“走火”。其他“走火”的例子還包括有人不小心說出了對手的真名,或某些幕後事件在摔跤場上被捅了出來。
一些臭名昭著的走火事件包括:

麥迪遜花園廣場事件:一組設定為敵人的摔跤手在現實生活中是朋友,他們在摔跤場上互相擁抱,因為其中有些人要轉投其他聯盟了。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蒙特婁事件:著名摔跤手布萊特·哈特(Bret Hart)曾承諾不會在自己的祖國把冠軍腰帶輸給他不喜歡的人。但是,一個不講職業道德的裁判與聯盟的專員合謀,騙他丟掉了冠軍腰帶。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事件是安排好的,也就是說,它是某個貫穿始終的預定故事情節的一部分。
現在您知道“入戲”的含義了。但解說員使用的其他術語又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一位選手被稱為“腳跟(Heel)”,而另一位則被稱為“臉面(Face)”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摔跤術語:

Smark——深知內幕、但仍樂於觀看比賽的愛好者
劇場秀(House show)——未通過電視轉播的比賽。
Promotion——指摔跤聯盟,也稱為 Federation 或 Fed。
臉面(face)——正面角色,被設計成要讓愛好者們擁戴並模仿的角色。這個詞是娃娃臉(Babyface)的簡寫。哈克•霍根(Hulk Hogan)在其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充當臉面。
腳跟(Heel)——惡棍,設計為被愛好者們唾棄的角色。這樣的例子包括艾恩•錫克(Iron Sheik)、蘭斯•凱德(Lance Cade)和送葬人(The Undertaker)。而大多數摔跤手在職業生涯中會在臉面和腳跟這兩類角色間來迴轉換。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賣相(Sell)——讓摔跤動作看起來真實,表現出痛苦的樣子。
壓制(Squash)——一場大牌摔跤手輕鬆戰勝無名小卒的比賽。
捧紅(Push)——聯盟的管理層對故事情節進行指導,以便讓某位摔跤手成為明星。
邊角料(Angle)—— 正在進行的情節的一部分。例如,兩位摔跤手之間的爭執就是一段邊角料。
活兒(Job)——輸掉一場比賽以便捧紅另一位摔跤手。有時摔跤手會拒絕輸給對手,這會導致走火事件。
無敵(No-sell)——摔跤手對敵手的動作無動於衷。有時這是劇本的一部分:英勇的摔跤手死裡逃生之後,忽然變得不可戰勝了。有時則是摔跤手的技術太差所致,或者是因為某位摔跤手決定“出戲”了。
出賣(Screwjob)——指一位表演者被他的對手或他為之工作的比賽組織者出賣。這是指真正意義上的出賣,不是指在“入戲”的背景下安排的劇情。

規則

關於職業摔跤規則,您必須知道的一件事是,在任何時候,摔跤手都可能無視或違反規則,而規則隨時會被修改,甚至會有臨陣制定規則的事發生。只要裁判把轉向另一邊(他似乎經常這么做),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不過,比賽還是有幾條一般性原則的。比如說,大多數比賽的限時都是20分鐘。標準的獲勝方法是讓對方雙肩著地。您可能聽說過某個比賽採取的是One-fall或Three-fall的賽制。One-fall表示如果某位摔跤手的雙肩被按在墊子上,並且在裁判數三下的時間裡仍未起身,那么這位選手就輸了。Three-fall則是指三局兩勝的比賽。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如果摔跤手投降,也會輸掉比賽。這通常發生在摔跤手被對手用關節固定技 (submission hold)鎖住時,這種技術會使摔跤動彈不得,並處在極為痛苦的體位。最終,他會向裁判發出信號,表示實在過於痛苦,只能認輸。如果摔跤手失去知覺(例如,對手使出了頸固定技),裁判會假定他已經認輸了。

有些情況下,摔跤選手會被取消資格(disqualified,DQed)。這是一個灰色地帶。取消選手資格的規則很多,如選手在摔跤場外站立時間過長、借用外物擊打對手,或接受另外一名摔跤手的協助,都可能會被取消資格。但選手是否會因為這些規則而被取消資格,還要看當前的故事情節怎么寫。在某些情況下,取消資格不等於判負。比賽將不了了之。例如,有時,一名擁有冠軍腰帶的歹角在快要輸掉比賽時,會故意犯規,讓自己被取消資格。由於從規則上說取消資格並不等於輸掉比賽,所以他仍能保留冠軍腰帶。

您可能會注意到,某些摔跤選手被按在地上時,會故意把胳膊搭在繩圈上,迫使裁判停止計時。這是一條古老的規則:如果對手成功把身體的某一部分放在繩圈上,那么摔跤選手即使已將對手固定或壓住,他也必須立即把對手放開。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分組對抗賽也有自己的規則,但大多數摔跤選手不是濫用規則,就是對規則視若無物。分組對抗賽是指四名選手進行二對二比賽(甚至還有三對三的情況)。在同一時間,每隊中只能有一位選手在場上,而且只有這位選手有資格讓對手雙肩著地以取得勝利。場上的隊員必須拉住另一位隊員的手才能讓後者上場,而且換人過程必須在十秒內完成。

大大小小的專門比賽有幾十種,每種都有自己的規則。這些規則往往是為某一場比賽而特別制定的。在階梯摔跤賽中,冠軍腰帶或其他獎品被懸掛在賽場的上空,只有爬上賽場中央一架高高的梯子才能拿到。獎品歸第一個拿到它的摔跤選手所有。鋼籠摔跤賽的勝利者通常是第一個逃出籠子的人,不過,有些比賽也允許選手迫使對手雙肩著地或認輸而取得勝利。在 WWE流行的“皇家大戰”(Royal Rumble) 比賽中,會把一大票摔跤選手同時派上場。選手一旦被扔出繩圈,就會被淘汰,最後一個留在場上的選手即為勝利者。

表演

一個歹角抓住對手,然後狠狠地在他頭上打了四。對手被打慒了,但仍然站在場上。接著,這位歹角把對手扔向繩圈,對手反彈回來,腦袋直直地向一根繩索撞去。觀眾們聽到肉體相互撞擊的聲音,歹角的對手被扔到空中,猛摔在跤場地板上,發出一聲巨響。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如果選手們真要經歷這么一出,很可能會摔成腦震盪,或是把下巴撞傷,至少也會撞斷肋骨。職業摔跤手們刻苦訓練,以使摔跤動作看起來儘量逼真,同時又要把傷害減到最小。這就是所謂的“Selling”。如果某個選手把您拉過來給您一拳,他的拳頭會點到為止,但您算好時間,及時向後倒去,看起來就像是被打趴下的,那么您就把這個動作的效果演了出來。摔跤手們的確會擊打對方,也的確會使對方受傷。只不過他們擊打的力量沒有看上去那么大,而且傷得也沒那么嚴重。

在比賽過程中,場上指令和信號會在摔跤手裁判場邊官管理人員之間傳遞。有時候,您還會發現摔跤手在彼此交談,商量下面的動作。如果比賽時間快到了,裁判會告訴其中的一位摔跤手“到此為止”。

複雜的套路需要細心編排,並由兩位摔跤手共同完成動作。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打椿 (Piledriver) 這個動作是將對手的腦袋向地上的墊子上撞,由於看起來非常危險,這個動作頗為流行。事實上,它的確很危險。如果手法得當,受害者的腦袋和墊子的距離會保持在幾厘米之內而從來不會接觸到墊子。幾厘米的誤差就會導致嚴重的傷害。因打椿這個動作而受傷的摔跤手可以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

在看了許多摔跤比賽之後,您會發現有些選手的技術不夠高明,無法根據動作做出適當的表演。您會注意到,他們的拳頭離對方不夠近,而他們的反應也總要慢上一兩秒鐘。有經驗的摔跤手善於讓自己的攻擊從對方的身體旁邊擦過,或是裝成功虧一簣的樣子,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

如果摔跤手並沒有真的受傷,為什麼他們有時候會流血呢?20世紀70年代常常上演摔跤手們渾身是(稱為“緋紅面具”)的場景,這種讓人感到恐懼的比賽在日本特別流行。許多情況下使用的是裝在膠囊里的假血。不過,更為常見的是一種稱為Blading的方法。摔跤手在手套或角柱里暗藏一小片金屬,然後偷偷地在前額割出一道傷口。頭部的傷口即使很小,也會大量流血。不過,Blading要冒一定的風險。它會留下疤痕,如果操作不當,還可能切斷動脈。日本摔跤手Great Muta就以Blading放血技術出色而著稱。

歷史

職業摔跤是由巡迴馬戲團中的大力士表演發展而來的,大力士在表演時會向所有人發出挑戰,尋找能打敗他或在十分鐘內與其打成平手的人。幾乎從來沒有哪個挑戰者能拿到獎金,因為大力士是有幫手的,他們會耍花招確保他能取勝。後來,馬戲團意識到他們可以從觀看搏鬥比賽的觀眾那收到比入場費更多的錢。他們開始接受針對搏鬥比賽的博彩活動,而比賽結果往往是內定的。有時候,甚至當地的格鬥好手也會在比賽中亮相,為比賽推波助瀾。這些摔跤手們都使用假名,他們會挑動觀眾的對立情緒,鼓勵他們下注。
19世紀末期,一些組織者開始在競技場中舉辦摔跤比賽,它和拳擊頗為相似。幾十年間,許多不同的組織者舉辦了不少摔跤賽事。雖然這些比賽也會頒發冠軍腰帶,但它們毫無權威性可言。1901年,一些組織者聯手成立了一個管理形式比較鬆散的機構,名為美國國家摔跤協會(National Wrestling Association, NWA),該協會只頒發一條冠軍腰帶。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NWA將摔跤界分為若干個區域性聯盟。這些聯盟仍然屬於NWA,它們之間簽訂了一項君子協定,即不從其他聯盟挖人,也不會把它們的比賽表演擴大到其他聯盟的領地。不過,東北聯盟,即世界摔跤聯盟(World Wide Wrestling Federation,WWWF)卻有點不安分。文斯•麥克馬洪一世 (Vince McMahon Sr.) 於20世紀60年代初成立了 WWWF,他的兒子小文斯•麥克馬洪二世 (Vince McMahon Jr.) 在70年代接管了該組織。麥克馬洪二世把組織的名稱縮短為世界摔跤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WWF),而且隨即打破了原先的君子協定。他開始與各個區域性聯盟展開直接競爭,挖走它們的摔跤手,在它們的地頭安排摔跤賽事,並與有線電視網簽訂契約,處處占據了上風。各個小型聯盟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原先的NWA區域性聯盟只有一家碩果僅存,它經營著東南部地區的摔跤比賽。這家聯盟實際上已經變成了NWA本身。傳媒巨子泰德•特納 (Ted Turner) 買下了這家聯盟,將其更名為世界冠軍摔跤聯盟(World Championship Wrestling,WCW)。他憑藉WCW的轉播賽事與麥克馬洪的WWF爭鋒,並使WCW一度占據上風。它挖走了WWF的頂尖選手,從而降低了WWF的比賽水準。

WWF走向低谷應歸咎於多方面的因素,原因之一是它構思的故事情節枯燥乏味,而聯邦針對分配類固醇所做的調查更是雪上加霜(最終,此事被證明與麥克馬洪無關)。但後來麥克馬洪又帶著新穎的故事情節和一批年輕的天才摔跤手殺了回來。2001年,他買下WCW,把它的摔跤手、商標和視頻資料庫統統收歸旗下。如今,WCW已不復存在。

在職業摔跤界還有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聯盟:極限冠軍摔跤聯盟(Extreme Championship Wrestling,ECW)。ECW最初只是一個小型聯盟,在費城的一家賭場舉辦比賽,它通過在本地體育電視網上進行後半夜的比賽轉播來吸引愛好者們的注意力。ECW提倡“硬核”(Hardcore) 風格,它的摔跤手們做出的危險大膽的動作在當時顯得頗為瘋狂。與此相比,WWF旗下的那些卡通化的人物就顯得有些過時了。ECW以盛產嗜飲啤酒的狂人著稱,擅長舉辦階梯比賽(這類比賽中梯子的唯一作用就是充當武器),以及將對手打得滑過擂台——通常是在在高欄繩飛身撲擊之後。ECW始終沒有掙到大錢,它只存活了五年,公司就破產了。但硬核風格的流行對WWF(由於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提起的訴訟,WWF現已更名為世界摔跤娛樂聯盟(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WWE))造成了巨大衝擊。文斯•麥克馬洪二世後來收購了ECW,從此一種更為粗野的摔跤風格開始成為主流。

職業摔跤曾見證過幾千名摔跤手在賽場上的身影,但他們中為這個行業留下印記的卻寥寥無幾。下面是其中幾位成功者:

(圖)職業摔跤職業摔跤

弗蘭克·高奇 (Frank Gotch) ——高奇於 20 世紀初從事摔跤運動,一般認為他是第一位被正式認可的冠軍。他還卷進了職業摔跤史上第一起“出賣事件”。挑戰者喬治•哈肯特基米特 (George Hackenschmidt) 在比賽前就在訓練時受了傷(可能是高奇僱傭的人所為),他同意輸給高奇,條件是高奇要在三局比賽中讓他贏一局,使他不致於輸得太難看。結果,高奇痛揍了哈肯特基米特一頓,直下兩局,最終贏得比賽。
盧·戴茨 (Lou Thesz) ——戴茨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從事摔跤運動,多年來立於不敗之地,在很長時間內把持著冠軍寶座。

帥哥喬治 (Gorgeous George)—— 喬治•華格納 (George Wagner) 是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優秀摔跤手。當時他想出的主意徹底改變了摔跤比賽的面貌。華格納演繹了“帥哥喬治”這個角色,觀眾們討厭這個一頭金髮、披著獸毛長袍、活像個女歌手的傢伙,他們湧入競技場,對他發出陣陣噓聲。在他出場時,一位女僕會在摔跤場周圍噴灑“消毒劑”,並配有出場音樂。從第一次使用出場音樂起,這位花花大少就為戲劇化的情節奠定了基礎,而戲劇因素正是現代職業摔跤的核心內容。
魯諾·薩馬蒂諾 (Bruno Sammartino)——很多人認為生於義大利的薩馬蒂諾是戰後最偉大的摔跤手。薩馬蒂諾更多依賴於他的運動天賦和技術,而不是使用詭計,愛好者們至今仍對他的正直和敬業精神充滿敬意。最近,薩馬蒂諾拒絕加入“摔跤名人堂”,他認為職業摔跤已經變得庸俗不堪,對兒童造成了不良影響。
哈克·霍根 (Hulk Hogan) ——他的原名是特里•波里亞 (Terry Bollea)。對於許多在20世紀80年代看著摔跤賽長大的愛好者而言,他是職業摔跤界真正的臉面。他的褐色皮膚、金色頭髮和黃色大手帕,會讓那些看過他比賽的人不禁想起他當年掀起的熱潮。霍根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明星,也是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臉面角色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