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障

聲障

聲障(又稱音障)是一種物理現象,當物體(通常是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時,將會逐漸追上自己發出的聲波。聲波疊合累積的結果,會造成震波(Shock Wave)的產生,進而對飛行器的加速產生障礙,而這種因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礙稱為聲障。

聲障聲障

聲障又稱音障。大展弦比的直機翼飛機,在飛行速度接近聲速時,會出現阻力劇增,操縱性能變壞和自發栽頭的現象,飛行速度也不能再提高,因此人們曾以為聲速是飛機速度不可逾越的障礙,故有此名。

音障解釋

聲障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鬥機的設計已經相當成熟,雖然還沿用直機翼,但暴露在機外的零件已經很少,飛機外形十分“乾淨”。當時單台發動機的動力已超過一千馬力(1馬力=735.499瓦),飛機的平飛速度已達聲速的一半;俯衝時,可以超過聲速的0.7倍。正是在後一情況下發現飛機有自發栽頭和尾翼強烈抖振現象,使整個飛機有破碎的危險。後來發現,自發栽頭是由於翼面附近出現相當大的超聲速區,翼面上吸力區(氣壓低於大氣壓的區域,也稱負壓區)大大地向後擴展,壓力中心顯著後移,從而產生很大的低頭力矩造成的。翼面上的局部超聲速區是以激波為後界的,而激波又引起翼面上的邊界層分離;分離流很不穩定,打到尾翼處就會引起尾翼抖振。同時這還使飛機的阻力隨馬赫敷的微小上升而急劇增大,因而人們認為聲速是飛行速度進一步提高的不可逾越的障礙。隨著飛機外形設計的不斷改進(如改用展弦比較小和翼剖面更薄的後掠機翼),推力更大的噴氣發動機的製成,聲障也就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物體與流體發生相對運動時,會對流體產生擾動。
下面,以飛機與大氣的擾動為例,當飛機引起大氣的擾動之後,這個擾動將以波的形式向空間傳播。理想的形式為球面波。但根據相對運動原理,在1時刻飛機在地點1引起球面波1,之後飛機以v的速度前行,球面波以u的速度擴散,在2時刻飛機在地點2引起球面波2,兩者速度不變。如此積累,因為飛機始終在向前,則若干波的疊加後形狀。
以上是飛機勻速飛行的情況,若飛機加速,則情況更加明顯。如果飛機速度沒有超音速,即v<u,則波始終在飛機之前。但當v=u時,則飛機與波開始保持靜止。飛機繼續加速,v>u時,第一次引起的擾動波將與以後引起的擾動波疊加,並始終處於飛機前部不遠處。這個不斷疊加的波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激波了。
音障現象是一個統計結果。
如果僅僅是因為在音速附近,所以出現音障現象,那么飛機整體均應出現音障現象,因為飛機整體是一個速度。如果說音障造成了液化,那么整個飛機都應在液化環境中。所以用音障來介紹飛機周圍的液化現象是不合適的。儘管在音速的時候出現了空氣液化的情況,液化應該從其自身的產生條件來考慮。當濕度大的空氣受到壓縮時,空氣中的水就會液化。當飛機速度很高的時候,將在迎風面形成高壓,高壓下空氣中水汽沸點升高,就會出現液化現象。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飛機後半部分沒有霧的現象。因為飛機後部壓力低,甚至出現負壓,即使前方的水顆粒進入該區域,也會汽化而看不出來。
關於飛機周圍壓力變化,可以看做飛機不動,空氣吹飛機,迎風面會出現高壓,背部負壓,這在流體力學裡面是有結果的

簡介

1740年,羅賓斯進行實驗時,炮彈的時速超過820英里。即大於空氣中的聲波傳播速度(約每小時760英里),在實驗中他發現牛頓的平方阻力公式只適用於運動速度較低的情況。當運動速度比較高時,阻力的增加遠較此公式所給出的為快。有時甚至高達3-4倍,特別是在運動速度到達聲速之前,阻力出現一個非常突然的增加,過了聲速以後,阻力又開始下降,逐漸趨向正常值,這種阻力在聲速附近突然上升的現象就是所謂的“聲障”現象。

困惑

對這一現象羅賓斯作了解釋 ,他認為空氣是由許多無窮小和作定常運河的指點組成,它們之間有很大的距離,是一種稀薄介質。能被一快速運動的物體所壓縮,例如在炮彈的前方空氣被壓縮時,炮彈自身會直接感受到一種全新的力,即空氣彈性力,歐拉對這一現象也解釋說“當速度增加時,從某一速度開始,流體質點被壓縮,而且越來越厲害,質點之間的距離減小,物體正前方,流體的壓強增高,而它的後方則正好相反,這樣,在高速時物體所受的阻力大一些,低速時小一些”。羅賓斯之後,1775年赫頓與1840年底戴恩也用圓彈頭做過同樣的實驗,獲得相同的效果,1865年與1870年間R.F.巴什弗斯又用尖彈頭作過實驗,但他不用彈道擺而用自己發明的電計時器,他讓彈頭穿過一系列螢幕,很準確地確定彈頭穿過螢幕的時間,然後找出沿彈道的速度,最後求出阻力規律,並對標準彈頭列出阻力表,其速度範圍約在每小時70-2000英里之間。

共振瞬間

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在飛行速度達到音速的十分之九,即馬赫數M0.9空中時速約950公里時,局部氣流的速度可能就達到音速,產生局部激波,從而使氣動阻力劇增。要進一步提高速度,就需要發動機有更大的推力。更嚴重的是,激波能使流經機翼和機身表面的氣流,變得非常紊亂,從而使飛機劇烈抖動,操縱十分困難。同時,機翼會下沉、機頭往下栽;如果這時飛機正在爬升,機身會然自動上仰。這些討厭的症狀,都可能導致飛機墜毀。這就是所謂“音障”問題。由於聲波的傳遞速度是有限的,移動中的聲源便可追上自己發出的聲波。當物體速度增加到與音速相同時,聲波開始在物體前面堆積。如果這個物體有足夠的加速度,便能突破這個不穩定的聲波屏障,衝到聲音的前面去,也就是衝破音障。
一個以超音速前進的物體,會持續在其前方產生穩定的壓力波(弓形震波)。當物體朝觀察者前進時,觀察者不會聽到聲音;物體通過後,所產生的波(馬赫波)朝向地面傳來,波間的壓力差會形成可聽見的效應,也就是音爆。
當飛機的飛行速度比音速低時,同飛機接觸的空氣好像“通信員”似的,以傳遞聲音的速度向前“通知”前面即將遭遇飛機的空氣,使它們“讓路”。但當飛機的速度超過音速時,飛機前面的空氣因來不及躲避而被緊密地壓縮在一起,堆聚成一層薄薄的波面——激波,激波後面,空氣因被壓縮,使壓強突然升高,阻止了飛機的進一步加速,並可能使機翼和尾翼劇烈振顫而發生爆炸。
而音障不單單僅有聲波,還有來自空氣的阻力,當飛行物體要接近1馬赫(聲速單位)飛行時,前方急速衝來的空氣不能夠像平常一樣通過機身擴散開,於是氣體都堆積到了飛行體的周圍,產生極大的壓力,也會引發出一種看不見的空氣鏇渦,俗稱“死亡漩渦”,這也被叫做音障,如果機身不作特殊加固處理,那么將會被瞬間搖成碎片。

認識

在一定條件下,空氣能夠形成堅固的“牆壁”。據航空史記載,空氣壁曾經把堅硬的飛機撞得粉碎。一切物體,包括飛機在內,在空氣中運動時都會給前面的空氣一定的壓力,結果使那部分氣體壓縮,形成一個密度很大的壓縮氣體層,好像一座空氣牆壁。物體運動速度越大,空氣牆的硬度就越大。空氣牆總是以聲速向前運動著,只要物體運動速度小於聲速,就不會碰上它。如過物體以超聲速飛,就要碰上空氣牆壁了。

定義

自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以後,人們為提高飛機的飛行速

聲障聲障
度不斷努力。但是當飛行速度接近聲速時,爆炸事故不斷發生,原因就是由於碰到了空氣牆壁。這類事故總是發生在飛機速度接近聲速時,人們又把空氣牆形成的飛行障礙叫做聲障。音障是一種物理現象,當物體(通常是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時,將會逐漸追上自己發出的聲波。聲波疊合累積的結果,會造成震波(Shock Wave)的產生,進而對飛行器的加速產生障礙,而這種因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礙稱為音障。

解決方法

20世紀50年代,航空航天進入了超聲速時代,人類再一次遇上了聲障問題,在工程師們的多方努力和精心安排下已順利地克服了這一困難。為了提高飛機的速度,必須衝破空氣牆設定的障礙。為此,科學家改進飛機的外形,將機翼做成薄的菱形或三角形,同時將機身和機翼前緣做成尖形,並使機翼後掠,整個飛機變成箭頭形。通過一系列改進,飛機終於順利地穿過空氣牆。1947年人類首次實現超聲速飛行。現在已有超聲速飛機超聲速汽車。一些先進的噴氣式飛機,速度已經是聲速的兩倍甚至三倍。 

“白煙”現象解釋

飛機在超越聲障時會有“白煙”,速度達到一定數值後,飛機快速運行過程中造成周圍空氣被劇烈壓縮,使得一部份空間中的氣體壓強大到空氣液化水平。空氣液化後的表現就是“白煙”。

相關圖片 

聲障 聲障
聲障 聲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