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教堂 (Igreja de São Antonio de Padua)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教堂初建於1565年,並於1638、1810、1875年重建,並於1930年以石米鋪面,形成今日外觀。 由於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掌管人間婚姻,故教堂又名“花王堂”。教堂亦奉祀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聖金大建(St. Andrew Kim)。

基本信息

(圖)聖安多尼教堂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教堂 (Igreja de São Antonio de Padua)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教堂初建於1565年,並於1638、1810、1875年重建,並於1930年以石米鋪面,形成今日外觀。由於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掌管人間婚姻,故教堂又名“花王堂”。教堂亦奉祀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聖金大建(St. Andrew Kim)。

歷史

(圖)聖安多尼教堂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教堂初建於1560年,原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頭重新興建。其後在1810年和1874年進行過兩次重修,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觀和規模。

教堂奉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為主保。聖安多尼是出生於葡萄牙的聖人,以助人尋找失物見稱,很多天主教徒若遇到失竊,都會向他救助。後來,人們不只希望他幫助尋找失物,更希望他幫助尋找伴侶,於是聖安多尼也成為了“婚姻主保”。很多澳門人及葡國人也因而選擇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由於外國緍禮多數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段預告海,因此華人亦稱之為“花王堂”。另外,教堂亦供奉了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聖金大建(St. Andrew Kim)。

教堂雖屢遭火劫。其中一次發生在颱風期間,聖堂被雷電擊中起火,但其火光卻引導了海上的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會慶祝“天災節”,以紀念這事跡。

結構

(圖)聖安多尼教堂聖安多尼教堂

教堂室內採用磚木結構,橢圓形木構拱頂,木屋架上為坡屋頂,瓦屋面。夾層樓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布局以長方形中廳為主,內有夾層;無柱廊阻隔,木拱頂,從天花之上垂下華麗的枝型大吊燈。堂內祭壇為建於1875年的巴洛克式聖壇,採用斷山花和雙柱的形式,中間有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上面有耶穌會標誌 IHS 。
主祭壇莊嚴華麗,體現巴洛克風格:錯落有致的檐部,斷裂扭曲的山花,繁複彎曲的線條以及多重層迭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現主題--十字架上的受難耶穌和帶有深刻含義的耶穌會標誌。牆面用壁柱劃分,以拱券裝飾。頂棚與牆體用齒飾線腳區分、勾勒。室內色彩以黃色為基調,用白色裝點,即牆面和拱頂是黃色塗料,柱頭、線腳以白色粉刷。教堂後部唱詩席的彩色玻璃窗、入口屏風都選擇幾何圖案,流露現代氣息。

建築特色

教堂兩層的頂部都有古典式的三角楣,而正中有一個壁龕,內里放了里斯本聖安多尼像。而教堂的正面則為對稱的主題,左方接有三層高的鐘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