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芒麥

老芒麥

老芒麥,又名西伯利亞披鹼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馬、牛、羊、氂牛均喜食。

基本信息

簡介

老芒麥老芒麥
種中文名:老芒麥
種拉丁名:Elymus sibiricus Linn.
種別名:西伯利亞披鹼草、葉老芒麥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披鹼草屬
屬拉丁名:Elymus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疏叢型,鬚根密集而發育。稈直立或基部稍傾斜,粉綠色,具3—4節,3—4個葉片,(多老芒麥具5—6節,5—6個葉片),各節略膝曲。葉鞘光滑,下部葉鞘長於節間,葉舌短,膜質,長0.5—1毫米。葉片扁平,內卷,長10—20厘米,寬5—10毫米(多葉老芒麥葉片長15—35厘米,寬8—16毫米),兩面粗糙或下面平滑。狀花序疏鬆下垂,長15—25厘米,具34—38穗節,每節2小穗,有的芒部和上部每節僅具1小穗,小穗灰綠色或稍帶紫色,含4—5枚小花。穎狹披針形,內外穎等長,長4—5毫米,具3—5脈,外稃披針形,密被微毛,具5脈;第一外長8一11毫米,芒稍開展或反曲,長10—20毫米,內稃與外稃幾等長,先端2裂,脊被微纖毛,穎果長橢圓形,易脫落。

生態特徵

老芒麥的板系發達,入土較深。春播第一年,根系的分布以土層3—18厘米處為最密,18—54厘米處次之;54厘米以下根系稀少。生活的第二年,根系入土可達125厘米。0—23厘米分布最密,23—83厘米次之,83厘米以下則分布很少,分櫱節在表土層3—4厘米處。老芒麥地上部分與根系入土深度之比約為l:1.2。生活第三年的根系產量(10一50厘米)每畝可達635公斤(乾重),為地上部產量的1倍以上。根系發育,可以利用土壤深處水分,在旱情嚴重時葉片內卷,減少水分蒸發。1975年,青海同德巴灘地區嚴重旱災,老芒麥仍獲畝產500公斤乾草的高產。老芒麥播種當年以營養枝為主,第二年以後則以生殖枝占優勢;一般在返青後90—120天開花,穗狀花序開花整齊,就一個花序面言,3—5天即可完成,群體開花,也不過10—12天。穗狀花序一般自上部三分之一處的小穗首先開放,然後向上、下部同時開放,最後基部小穗,就一個小穗而言,基部的小花首先開放,逐次向上,小穗頂部的小花最後開放,一天內開花的時間集中在12—13時,其他時間開放極少,開花最適溫度是25—30℃,最適宜濕度是45—60%。屆異花授粉植物,但自花授粉率也較高;開花授粉後很快形成種子,一般10天左右達乳熟期,15天蠟熟,20天左右可以完熟。穗狀花序中部的補子質量最好,種子畝產50—150公斤,千粒重3.5—4.9克。再生性稍差,在水肥條件好時,每年可刈割兩次,一般再生草產量占總產量的20%左右。屬旱中生植物,在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的地區,可行旱地栽培。在乾旱地區種植,如有灌溉條件,可提高產量。老芒麥分櫱能力強,分櫱節在地表3—4厘米深處,在-3℃的,低溫下幼苗不受凍害,能耐-4℃的低溫。冬季氣溫下降至-36—38℃時,能安全越冬,越冬率為96%左右。在青藏高原秋季重霜或氣溫下降到-8℃時,仍能保持青綠,有效地延長了利用時間。在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高寒地區栽培均能安全越冬,生長良好。在內蒙古由返青到種子成熟需120天左右。需活動積溫為1500—1800℃,有效積溫為700—800℃。老芒麥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瘠薄、弱酸、微鹼或含腐殖質較高的土壤中均生長良好。在pH7—8,微鹽潰化土壤中亦能生長。具有廣泛的可塑性,能適應較為複雜的地理地形氣候條件。可以建立單一的人工割草地和放牧地,與其它禾草二豆科牧草混播可以建立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地,其中多葉老芒麥植株較高,營養枝多,葉量大,葉片不易脫落,葉和花序占全株總重量的32.94%。如表26一1。多葉老芒麥結實性能好.畝產種子量及草量均高,在青海非灌溉條件下,栽培播種當年畝產乾草128.5公斤,第二年至第四年平均株高139—147厘米,畝產乾草703.35—996.70公斤。

飼用價值

老芒麥適口性好。均喜食,特別是馬和氂牛喜食。是披鹼草屬(Elymus或Clinelymus)中飼用價值較高的一種。植株無毛、無味、開花前期各個部位質地柔軟,花期後僅下部20厘米處莖稈稍硬。葉量豐富,特別是多葉老芒麥的葉片多而寬大。一般播種當年葉量占總量的50%左右,生活第二年以後,抽穗期葉量一般占40—50%,莖占35—47%,花序占6—15%,再生草葉量占60一70%。一般畝產乾草200—400公斤,高產可達500公斤以上。營養成分含量豐富,消化率較高,夏秋季節對幼畜發育,母畜產仔和牲畜的增膘都有良好的效果。葉片分布均勻,調製的乾草各類牲畜都喜食。特別在冬春季節,幼畜、母畜最喜食。牧草返青期早、枯黃期遲,綠草期較一般牧草長30天左右,從而提早和延遲了青草期,對各類牲畜的飼養有一定的經濟效果,其化學成分及消化率見表26—3、26—4。老芒麥作為栽培牧草,在國外開始於十八吐紀末,十九世紀初期,俄、英、德等國都有研究的紀錄。蘇聯作為新的牧草栽培開始於1927年。中國六十年代開始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推廣種植,由於對土壤要求不嚴,根系入土深,抗寒性很強,故在三北地區越冬性良好,是很有經濟價值的栽培牧草。

栽培要點

播種前深翻土地,如春播,應在前一年夏秋季翻地,施足基肥。播前耙耱,使地面平整,乾旱地區播前要鎮壓土地。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可在播前灌水,以保證播種時墒情。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因苗期生長緩慢,春播應予防止春旱和一年生雜草的危害。秋播應在初霜前30—40,天播種,播晚苗期生長時間短,貯備養分不足,易造成越冬死亡。老芒麥對水肥反應敏感,有灌溉條件的地力,在拔節、孕穗期灌水結合施肥,在青海同德地區畝產可增加鮮草36—58%。生長力衰退的老芒麥草地,分櫱期畝施過磷酸鈣12.5公斤,當年可增產鮮草43.6%。青藏高原一般每年割乾草1次,水肥充足可收穫兩次;溫暖地區每年可收割兩次,第一次應在開花前期進行。可與山野豌豆(Viciaamoena),紫苜蓿等豆科牧草混播,建成良好的人工草地。據試驗,混播牧草適當的管理利用可連續豐產四至六年。再生力與耐牧性稍差,如在生長季節連續放牧2—3年,草地顯著退化,但秋季刈割後的再生草,在各季進行放牧,對草地影響不大。種子成熱易脫落,要及時收穫,一般種子達60一75%成熟時,即可進行收穫。老芒麥種子具長芒,播種前應行截芒,增強種子流動性,加大播種機的排種齒輪間隙或去掉輸種管。播種的過程應注意種子流動情況,防止堵塞,保證播種質量。播量一般每畝1.25—1.5公斤,種子田可酌量減少。

老芒麥老芒麥

常見病害

禾草白粉病、禾草麥角病禾草香柱病、禾草冠鏽病禾草稈鏽病、禾草葉鏽病。


常見蟲害

亞洲飛蝗、寬須蟻蝗、小翅雛蝗、狹翅雛蝗、西伯利亞蝗、草原毛蟲類、禾縊管蚜、麥二叉蚜、麥長管蚜、粘蟲、稈蠅類、義大利蝗、無網長管蚜、蠐螬、螻蛄類、金針蟲類、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地老虎、白邊地老虎、大墊尖翅蝗、小麥皮薊馬、麥穗夜蛾、跳甲類、葉蟬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