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蓑鮋

翱翔蓑鮋

翱翔蓑鮋(學名:Pterois volitans)是鮋科蓑鮋屬的代表性物種,小型海洋魚類。體紅色,最長達38cm;體型十分美麗,但胸鰭和背鰭有毒,因此被稱為“海洋里的毒皇后”,也被稱為“會游泳的蝴蝶”;張開的胸鰭形狀酷似古代的蓑衣。棲息於岩礁或珊瑚叢中,有的見於深水。白天隱藏,夜間捕食。廣泛分布與太平洋、印度洋及其沿海。具觀賞性,肉可食。

信息

中文學名:翱翔蓑鮋
翱翔蓑鮋翱翔蓑鮋

拉丁學名:Pteroisvolitans
別稱:紅色獅子魚、獅子魚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一說輻鰭魚綱
亞綱:輻鰭亞綱
目:鮋形目
科:鮋科
屬:蓑鮋屬
翱翔蓑鮋翱翔蓑鮋

種:翱翔蓑鮋
英文名稱:RedLionfish
發現命名:Linnaeus,1758

體形特徵

背鰭XⅢ-12;臀鰭Ⅲ-7-8;胸鰭14;腹鰭Ⅰ-5。列鱗95。體長為體高2.8倍,為頭長2.7倍。體延長,
翱翔蓑鮋翱翔蓑鮋
側扁。頭略側扁。上枕骨具1高棱。眶下棱有小棘。體被圓鱗。眼間隔密具小鱗。背鰭鰭棘分離,顯著延長。胸鰭延長,伸越尾鰭基底,鰭條均不分枝。體紅色,頭側具16條,體側具27條褐色橫紋。第二背鰭、尾鰭和臀鰭有許多暗褐色斑點。腹鰭有5-6行暗色橫紋,並散有黃斑。暖水性中小型海魚,體長最長可達380mm。

生活習性

棲息於泄湖(環礁湖)和珊瑚礁盤或岩礁附近水域的沿岸約50m深的地區。常獨居,白天躲藏在隱蔽處,
翱翔蓑鮋翱翔蓑鮋
幾乎不動。在夜間捕食小魚、蝦、蟹等,利用其有毒的胸鰭誘捕獵物,並使其昏迷,然後一次性吞咽。

生長繁殖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1條雄性會與幾條雌性組成共3-8條魚的群體。當翱翔蓑鮋準備好繁殖時,
翱翔蓑鮋翱翔蓑鮋
兩性之間的物理差異更加明顯。雄性體色變暗,條紋均勻淡化;帶有成熟的卵子的雌性體色變得更加蒼白,其腹部、咽及嘴變為銀白色,這樣更容易被雄性在黑暗中發現。求愛在天黑前開始,由雄性發起。雄性發現雌性後,會游到其身旁,朝著水面,然後繼續圍繞雌性遊動,盤鏇數次,然後上升到水面。雌性都會顫抖胸鰭。最後在略低於水面處,雌性將釋放她的卵子。這些由兩個空心有粘液的軟管組成的卵子被釋放後只在海面浮動,約15分鐘後,軟管被海水填滿,成為直徑在2-5cm的橢圓形的球。每個球內的卵子的數量從2000到15000不等。等雌性釋放完卵子,雄性會釋放精子,穿透黏膜球,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受精後12小時胚胎開始形成。受精後只有18個小時,頭部和眼睛便有所發育。最後,入侵的細菌使得卵壁衰退,受精後36小時,幼魚孵化。4天后,幼魚已經能夠很好滴游泳。

地理分布

太平洋科科斯基林群島和西澳大利亞州;印度洋東部馬克薩斯和奧埃諾(皮特凱恩群島),
分布圖分布圖
北至日本南部,韓國南部,南至豪勳爵島,紐西蘭北部,奧斯特拉爾群島等地均有分布。

毒性介紹

它的胸鰭和背鰭長著長長的鰭條和刺棘,刺棘的毒素會引起被攻者劇烈的疼痛、腫脹、抽搐,嚴重時可引起死亡。解毒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