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頡

羽 頡:(生卒年待考),鄭穆公之孫;鄭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下面是對羽頡有關的歷史故事進行介紹。

羽 頡:(生卒年待考),鄭穆公之孫;鄭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晉國大夫。
據《左傳》記載:鄭國貴族出身的羽頡,是鄭穆公之孫,是一個頗有遠見的人。
羽頡看到自己的國家弱小,隨時都有被大國楚、晉、秦等吞併的危險,認為只有與強國結盟,才會有生存的可能,便向鄭國的當權上卿大夫姬伯有提出與晉、楚兩個鄰國結盟的建議。姬伯有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周簡王姬夷二十年(公元前552年)派他出使晉國,派另一位卿大夫公孫黑(子晳)出使楚國。
公孫黑卻認為這是姬伯有想獨攬大權的陰謀,遂突然發動兵變殺害了姬伯有,並大肆搜捕其“同黨”。這時羽頡已到了晉國,他聽說這一訊息後,怕受株連,從此就再也沒有回鄭國。
羽頡很有才幹,深受晉平公姬彪的器重,二人經常談論國家大事。羽頡分析了當前形勢,對晉平公說:“只有與楚國結盟,才會長治久安。”
在周簡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的左師向戎來到了晉國,目的是遊說以晉、楚兩國為首的十四個諸侯國結盟的事而來。羽頡受命接待了向戎,二人徹夜暢談,彼此深感相見恨晚,談得十分投機。次日羽頡將向戎引見於晉平公。向戎的一番論述,使晉平公十分折服。晉平公掂量再三,最後同意參加“弭兵結盟”大會。
不久,羽頡奉命出使楚國,同向戎一同說服了楚康王羋昭。經二人奔走,幾個月後,終於促成了以晉、楚兩個大國為首的十四個諸侯國參加的“弭兵盟會”。會後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在以後的幾十年里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由於羽頡出使楚國有功,晉平公加封他為上大夫。
羽頡的封地在今日的任縣境內,那時就稱“任地”。任地的由來據《水經注》記載:此地為“諸流匯集”之地,素有“南泊”之稱。因古代的“任”字與“壬”字相通,“壬”在五行中屬“水”,為此這裡就稱“任地”。在歷史上曾有人將羽頡稱為“任大夫”,這是有地名而得此稱呼。那時的“任地”十年九澇,百姓苦不堪言。羽頡到達後,決心治理河道。他先選擇了據舊城區東南十幾里外的高地,作為臨時行政區,然後親臨工地,率眾疏通河道。歷經二年之久才把澇災治服。
後來羽頡將百姓安頓好後,又把行政處所搬回了舊城,雖然行政處搬走,臨時行政區的人仍稱它“任城”,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