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

羌族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羌族沒有與自己語言相適應的文字,所以在政府機關、學校教育等各方面通常都使用漢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的羌族幹部和羌族人民民眾就提出過創製羌族文字的意願。從五十年代起,黨和政府對羌族語言的調查研究十分重視,中國科學院派出過民族語言調查第七工作隊,阿壩州成立過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室,當時對羌語進行過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阿壩州民族語文研究室也作過為羌語創製拼音文字的嘗試(以羌語北部方言為基礎,以麻窩話為標準)。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停止了這一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及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羌族的多數民眾及幹部再次提出創製羌文的要求。根據黨的民族政策,從羌族人民韻實際願望出發,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於1984.年派出了調查組,就羌語的分布、使用情況和羌族是否需要創製文字的問題進行了實地調查。1989年7月,省民委組建了《羌族拼音文字創製領導小組》來統籌這一工作。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培養幹部,提出方案(初稿),進行教學試點等工作,完成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的設計。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羌族文字羌文屬漢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有茂縣的鳳儀片區、土門片區;汶川縣的威州片區、綿池片區;理縣的通化片區、薛城片區。北部方言有茂縣的沙壩片區、較場片區、赤不蘇片區、黑水縣的絕大部分地區和松潘縣的鎮江片區和熱務片區及北川縣等。在羌族民眾幾十年來要求黨和政府為其創新一套適合本民族語言的文字元號。五十年代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作了大量工作,但因“左”的影響而中斷。至1988年,省政府根據羌族人民的願望和民族平等、民族語言文字平等政策,為了羌區的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培養人才的需要,指時有關部門進行羌文的創製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完成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的創製設計。

方案內容

(1)羌文為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以羌語北部方言的茂縣曲谷話為標準音。(2)羌文共有26個字母組成,其字母的形體與英文一致,其音質和名稱按羌語音質和名稱而定。(3)羌文有單輔音和多輔音。(4)羌文有8個元音字母。(5)羌語的音節劃分有15種形式。(6)羌文有輕讀音節和隔音符號。(7)羌文以有書寫規則。(8)羌文規定與漢語相同的標點符號

意義作用

羌文的創製和推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羌文的創製和推行在搶救發掘、整理、繼承、發揚羌族優秀歷史文化中,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音標

羌語元音
aoeiuiueaae
羌語輔音
bpbbmfwzczzsss
dtddnllhzhchdhshrrj
qjjnyxxxygkggnghhh
gvkvvvvhvvh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製背景

岷江、湔江上游地區羌族因與漢族人民的長期交往,他們很早就用漢文記事,通用漢文。中古羌人在尋找不受時空限制的交際手段中,在西夏王朝元昊的大力主張下還創造、使用過西夏文字。遺憾的是,現在鮮有學者能釋讀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根據西夏語的本質特點而創製的,自稱“蕃文”或“蕃書”,屬表意文字類型,總共有六千餘字,分篆書、楷書、行書、草書幾種字型,分單純字和合成字兩類,其中又以會意合成和音意合成字最多,占西夏文字總量的80%?左右。省形和省聲現象比較普遍,極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長的時間裡被制定出來,既是党項羌民族富於智慧的表現,同時也為大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開闢了新紀元。
此後,西夏文書告示一律用新文字書寫。《西夏書事》卷十二載:“元昊既制蕃書,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浩牒盡易蕃書。”“並特設‘蕃學院’,以培養西夏文人才。”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不僅種類繁多,且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官私套用文書,有學術價值很高的法律、歷史、文學、醫學等方面的著作,有多種類型的字典、辭書,有一大批譯自漢文的儒學經典和兵書要籍,有眾多佛經等等。
但是根據“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用來表述語言”的觀點,漢文和西夏文都不能算作現代羌族的文字,因為它們皆不能表述現代羌民族所使用的語言。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製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從五十年代起,黨和政府對羌族語言的調查研究就十分重視。1956年,中國科學院派出過民族語言第七工作隊川北組,阿壩州成立了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室,對羌語進行過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阿壩州民族語言研究室還作過以羌語北部方言麻窩土語為基礎和標準為羌語創製拼音文字的嘗試。後來由於諸多原因停止了這一工作。
1978年以後,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及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許多羌族民眾及幹部再次提出創製羌文的要求。從羌族人民的實際願望出發,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根據省政府的指示,於1984年派出語言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就羌語的分布、使用情況和羌族是否需要文字的問題進行了實地調查。1989年7月,省民委組建了“四川省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製領導小組”,下設創製辦公室具體負責這一工作。創製辦公室從茂縣、汶川、理縣、松潘、北川抽調12名羌族專業幹部組成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創製骨幹隊伍。小組成立後立即召開首次工作會議,對創製工作進行了規劃和安排,並於1989年11月1日舉辦了為期5個月的首屆“羌語言研究班”,完成了對12名骨幹人員的專業研究培訓。領導小組還聘請了孫宏開(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黃布凡(時任中央民族學院民語三系副教授)、瞿藹堂(時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三位民族語言學家為顧問,指導幫助調查工作的開展。
創製辦公室首要的工作是確定標準音點。由於五十年代阿壩州民族語言研究室確定的羌語標準音北部方言麻窩土語使用者在劃分民族成分時被劃為藏族,因此,重新進行羌文創製工作必須首先確定新的標準音地區。1990年1月,創製辦公室一行11人深入茂縣曲古、窪地、三龍等鄉進行了更細緻的調查,寫出了《羌語標準音選點調查報告》,並在領導小組會議上進行了匯報,會議討論後決定羌文的設計以茂縣曲谷話(曲谷土語使用人數多,人口集中,通行面光廣,羌語語音保存較完整,語音輻射面寬,能兼顧南北兩大方言區)為標準音。1990年3月至6月,創製辦公室8名同志分別在孫宏開、黃布凡兩位教授的指導下,深入羌語標準音點進行更為詳細的調查,弄清了羌語標準音點的語音、語法、構詞等情況,為《方案》設計提供了可靠科學基礎,並在中國人民大學語音實驗室進行了語音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