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昌鄉

羊昌鄉

羊昌鄉隸屬於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地處貴陽市飲用水源紅楓湖、百花湖上游,緊靠貴(陽)昆(明)鐵路、株(洲)六(盤水)鐵路複線,鄉政府所在地距平壩縣城11公里,距貴州西線旅遊中心城市安順市城區40公里,距省城貴陽50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羊昌鄉位於平壩縣東南面,距縣城約12公里。總面積7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9萬畝,其中田1.87萬畝,土3255畝。轄12個行政村82個自然村寨97個村民組,總戶數4760餘戶,人口1.8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18萬人,占總人口的62.5%。
羊昌河呈西南-東北流向,流經鄉域中部,滇黔鐵路,平長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鄉境內蘊藏有天然氣、煤、鐵等礦產資源,旅遊資源豐富。全省著名的水稻萬畝大壩之一-昌河豐產區被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首批“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素有“平壩糧倉”之稱。
羊昌鄉團結誠信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全鄉通訊及電話覆蓋率達80%以上,村村通公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具規模,有灰鵝養殖、種草養畜等,毛栗坡工業小區顯現雛形,小城鎮正規劃籌建中。全鄉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28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5092萬元,人均純收入1200元,在校生3518人,入學率達99.73%以上,經濟社會呈良好的發展態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

自然資源

全鄉頁岩資源儲量豐富,大陳寨村、陳亮村儲有較豐富的煤炭資源,陳亮村還儲有未探測過的鐵礦資源。大陳寨村、昌河村、新居村有千餘畝天然野生楊梅,全鄉共有山塘水庫8個。羊昌河流域自西南方向流入境內,迂迴橫貫羊昌,流經本寨村、蒙古村、昌河村、上安村、黃土橋村、雲頭村從北面注入高峰鎮和夏雲鎮,該河流平均寬度30米左右,年經流量3.4億立方米,河道內有極為豐富的漁業資源,沿河方向地勢平坦,溝渠縱橫,無污染,是著名的萬畝壩區,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全省無公害優質米產地”。

特色產業

白沙枇杷

羊昌鄉經濟種植2007年1月28日,原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到該鄉黃土橋村視察新農村建設時說:“這裡的房子規劃得很好、很漂亮,我很滿意”。臨離開時,又對簇擁在村口的民眾說:“這裡的土地很適合栽枇杷,我已請國家扶貧辦劉堅主任幫助聯繫蘇州白沙枇杷,希望你們種植枇杷像新農村建設一樣好”。
為認真貫徹落實曾慶紅同志的指示精神,在07年40畝白沙枇杷種植取得階段性進展的同時,羊昌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於2008年3月13日-14日,在相關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完成種植優質枇杷180畝,共10450株。(黃土橋村種植5531株,假植300株,其中:冠玉1000株,青種900株,白玉3631株;本寨種植4439株,假植180株,其中:冠玉500株,青種300株,其餘3819株。)至2010年5月底,已有247棵開花結果。

平壩灰鵝

平壩灰鵝養殖是貴州傳統的土特名產,曾被錄入《貴州名產錄》,具有節糧、易飼養、肉味鮮美並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等特點,肉食品具有驅風除濕,疏通血脈等功效,是難得的延年益壽滋補性綠色營養食品。
目前,平壩灰鵝發展千萬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1個(昌河村陳發金)。陳發金在品種繁育與提純、機械孵化技術操作、牧草種植加工及飼料調配等方面均有較好技術,每年他都要向市場提供兩萬隻的鵝苗,鵝苗全部按規定進行疫苗防疫注射,出售後進行服務跟蹤,技術指導全免費進行,所以每年的鵝苗總是供不應求。

優質水稻

羊昌鄉水稻種植全省著名的水稻萬畝大壩之一-昌河豐產區被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首批“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素有“平壩糧倉”之稱。
羊昌鄉優質米生產目前涉及4個行政村,即:黃土村、上安村、新居村、昌河村。總面積為2000.09畝,其中,黃土村1009.69畝,上安村641.9畝,新居村145.3畝,昌河村196.8畝。規劃區域從黃土村至新居村正壩子。
通過成立優質米生產專業合作社,在黃土橋村、上安村、新居村、昌河村推行合作社+企業+農戶的訂單生產模式,啟動羊昌鄉的訂單農業。羊昌鄉將爭取把訂單農業做成一個讓政府滿意、讓農民滿意、讓企業受益的民心工程和精品工程。

基層組織建設

全鄉共有基層黨委1個,社區臨時工作委員會1個,黨支部19個,其中,農村黨支部12個,環宇社區黨支部2個,鄉機關支部2個,教育支部3個。全鄉共有村組幹部214名,其中:男197名,女17名;漢族104名,少數民族110名;35歲以下60名,36-45歲59名,46-55歲73名,56-65歲2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名,國中文化程度141名,國小文化35名。全鄉現共有中共黨員924名,其中:鄉機關黨員48名,教育系統黨員39名,農村黨員438名,環宇社區黨員399名;婦女黨員132名,少數民族黨員309名;35歲以下黨員119名,36-45歲113名,46-54歲124名,55-59名166名,60歲以上402名;大專以上文化109名,高中(中專)144名,國中及以下670名。在438名農村黨員中,婦女黨員50名,占11.4%,少數民族黨員252名,占57.5%;大專以上7名,占1.6%,中專15名,占3.4%,高中35名,占8%,國中及以下381名,占87%。全鄉現有外出流動黨員464名,其中:環宇社區410名,農村黨員54名,流向縣內的119名,流向市內的31名,流向省內的138名,流向省外的176名。全鄉共有入黨積極分子86名,村級後備幹部58名。

發展思路

羊昌縣經濟種植一是大力發展工業。全鄉頁岩、白膠泥儲量豐富,有2個村有儲量較大的煤炭資源,部分村有鐵礦。我鄉環宇工業園區是縣政府規劃的全縣3個工業園區之一,交通便利,水通、電通、路通。全鄉有3個鐵廠、4個採石場、1個磚廠、1個玻璃廠、1個鋁化工廠。下一步我鄉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搞好工業園區建設,大力引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市場競爭能力的企業,積極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及綜合利用,大力改善鄉域投資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
二是努力發展旅遊業。充分利用我鄉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好、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抓住本寨村、黃土橋村作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的機遇,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民族風情旅遊,以羊昌河綠色生態長廊和安西灌區渠道秀美景色為主線,以上部四道壩、萬畝野生楊梅,中部釣魚灣生態觀光,下部布依族、苗族風情為開發重點,逐步形成本寨四道壩景區至黃土橋釣魚灣渡假村陸線、水線、民族風情旅遊。大力引進企業開發具有民族工藝品、餐飲、保健酒、服飾等,努力形成具有羊昌少數民族風情的特色旅遊。
三是圍繞鄉村旅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一是繼續穩定糧食生產,充分利用被省政府認證為“全省無公害優質米生產基地”優勢,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發展優質米精、深加工努力將我鄉優質大米做成品牌。二是利用我鄉荒山荒坡多、土壤肥沃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種桑養蠶、精品水果種植;積極引導農民種植精品蔬菜、食用菌;利用我鄉鎮生態資源好、水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平壩灰鵝”、本地麻鴨、肉牛、三元雜交豬養殖等,努力建成畜牧大鄉。三是以本寨村、黃土橋村發展鄉村旅遊為條件,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精品水果、蔬菜、畜禽養殖,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相關報導

羊昌鄉打造“綠色生態長廊”

羊昌縣節日活動七月驕陽似火,驅車進入平壩縣羊昌鄉,清清的河水給人絲絲涼意,令人心怡。河道旁三三兩兩的垂釣者與水中嬉戲的人們為羊昌河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據羊昌鄉黨委書記班胤介紹:“這是我鄉堅持治理與開發並舉,以河養河,建設綠色生態長廊,發展以原生態休閒垂釣和農業觀光旅遊發展思路的結果。自月初休閒垂釣開放以來,每天都有來自貴陽、安順等地上百遊客前來垂釣、遊玩,收入已達上萬元。”
羊昌河橫跨羊昌南北,鄉境內全長13公里,是羊昌鄉2萬人民的“母親河”。該河不但對該鄉農業灌溉、人畜飲水和發展水產養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由於該河位於貴陽市飲用水源紅楓湖和百花湖的上域,污染問題直接威脅著貴陽和平壩市民的飲水安全。為此,近年來,羊昌鄉始終把治理河道污染擺上重要日程,加強整治、管理和綠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河道進行了環境治理,但都因民眾意識不強、管理不善等諸多原因,剛剛種下去的竹子、樹木不久就遭到破壞,違法捕撈者更是屢禁不止,加之該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財力薄弱,無更多經費再投入治理,治理成效一直不佳,治理工作成了羊昌鄉黨委、政府的“老大難”。如何依法治理、保護、開發?出路何在?
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鄉黨委、政府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召開座談會、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充分集中民智,廣泛徵求民意,為治理工作把脈開方。結合實際,確立了治理與開發並舉,建設昌河“綠色生態長廊”,發展以原生態休閒垂釣和農業觀光游的發展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羊昌鄉河道管理實施細則》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治理方案;通過與縣環保局、縣水產辦等相關部門協調,首次向河中投放魚苗6萬多尾,同時把河岸兩則的綠化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建設項目來抓;鄉政法委牽頭,及時從司法所、綜治辦等相關職能部門抽調5名責任心強、業務熟悉的黨員幹部組成“羊昌河道治理辦公室”,成立巡河隊,分片區、分任務每天24小時輪流值班,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力度,保護河水不受污染。廣大黨員幹部帶頭參加巡河,協助辦公室人員做好護河工作。巡河隊採取重點區域重點整治的方法,有力地打擊和教育了一批非法捕魚、損害河道綠化的人員,搜繳了大量的各種漁具,教育非法捕撈者100餘人次。並深入沿岸6個行政村21個村民組主要幹道張帖《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水土保持法》等為內容的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標語,在沿河兩岸立有規範性宣傳標牌,以檔案下發《羊昌鄉河道管理實施細則》到每村每組作好宣傳,與高峰鎮、夏雲鎮政府和縣畜牧局聯合發布“禁魚公告”,在指定範圍內嚴禁捕魚;做好河道治理宣傳工作的同時,組織沿河各村簽定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制,把任務分配到人,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
該鄉立足保好貴州省無公害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和省級書法藝術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大力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灰鵝等特色飲食開發,努力籌辦“昌河杯釣魚大賽”和“昌河杯書法大賽",讓休閒垂釣與地方文化互相交融,拉動羊昌經濟社會發展,打造宜人環境。我們欣慰看到,“水清魚兒躍,兩岸竹飄香”的昌河美景正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羊昌鄉四大亮點凸顯

書法之鄉
羊昌鄉素有“書法藝術之鄉”的美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過節時每家門上貼的對聯各家自己寫的,並以各家對聯寫得好壞作為自家的榮耀與卑劣。全鄉擁有8名省書法協會會員,15名市書法協會會員,23名縣書法協會會員和38名獲得全國書畫大賽名次。
梅葉葳蕤梅林飄香
羊昌鄉原生態植被良好。全鄉森林覆蓋率達34%以上,在良好的原生態植被中,有長在深山人未知的野生植物-楊梅樹。
每到仲夏時節,羊昌鄉全鄉13個自然村寨的近30餘個丘陵山坡上1000餘畝的成熟楊梅,像一個個人面桃花笑靨羞人的苗家姑娘,躲避著客人讚美的眼神。你漫步于山坡間,放眼山懷,隨處可見楊梅樹上的楊梅紅的像瑪瑙、白的像珍珠,令人喜不自禁、躍躍欲嘗,在這些野生楊梅中,有著其它地方及其少見的“火炭”楊梅品種。稱其為“火炭”,是這種楊梅較其它野生的楊梅顆粒稍大,肉質厚實,千粒重可達5-6斤,其眼色為紅褐色,紅中含黛黑色,故其名曰“火炭”。其入口味甘微酸,使人忘懷於望梅止渴中,實屬野生楊梅中的上好佳品。
平壩灰鵝
平壩灰鵝系明代洪武年間,由安徽鳳陽傳入,後經長期選擇培育出的一個地方新品種。
羊昌鄉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羊昌河橫貫全鄉6個村,全長13公里,為養殖平壩灰鵝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全鄉沿河村寨都不同規模地養殖平壩灰鵝,農戶分散養殖幾隻、十幾隻、幾十隻不等,主要以凱城水庫為養殖基地,進一步擴大養殖範圍,目前,全鄉共養殖平壩灰鵝5000餘只,養殖方式主要以放養、種植黑麥草養殖為主,成年灰鵝體重4.5至6.2公斤,最重達8公斤。
釣魚灣度假村
距平壩縣城9公里。20世紀50年代,羊昌河修築引水灌溉工程,回水河段6公里,沿岸竹柳成蔭,碧水蕩漾,鳥語花香,魚蝦成群,是遊客垂釣、泛舟、休閒娛樂的最佳處所。度假區內有萬畝農田觀光,千畝科技良種西瓜園參觀,民族書法表演,書畫迴廊、九曲橋、荷花池、賞魚池、天然浴場可供遊客休閒度假。作為全省無公害大米生產基礎、科技農作物生產基地,生態農莊具有濃郁廣闊的田園風光。作為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有民族特色建築群、風味美食、歌舞表演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活動。民族節日多,熱鬧非常,如跳花節、“四月八”歌舞節、“六月六”山歌節、中秋團圓節等。民族特色旅遊商品有:民族服飾、蠟染、嗩吶、蘆笙、布依米酒、特色工藝品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