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突變型

缺陷突變型是指通過誘變產生的,由於發生了喪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變,因而只能在加有該酶合成產物的培養基中才能生長的突變株。

營養缺陷型是指通過誘變產生的,由於發生了喪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變,因而只能在加有該酶合成產物的培養基中才能生長的突變株。營養缺陷型的篩選與鑑定涉及下列幾種培養基:基本培養基(MM,符號為[-])是指僅能滿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長所需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養基。完全培養基(CM,符號為[+])是指可滿足某種微生物的一切營養缺陷型菌株的營養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養基補充培養基(SM,符號為[A]或[B]等)是指在基本培養基中添加某種營養物質以滿足該營養物質缺陷型菌株生長需求的合成或半合成培養基。

營養缺陷型菌株不僅在生產中可直接作發酵生產核苷酸、胺基酸等中間產物的生產菌,而且在科學實驗中也是研究代謝途徑的好材料和研究雜交、轉化、轉導、原生質融合等遺傳規律必不可少的遺傳標記菌種。
營養缺陷型的篩選一般要經過誘變、淘汰野生型、檢出和鑑定營養缺陷型四個環節。現分述如下:

第一步,誘變劑處理:與上述一般誘變處理相同。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誘變後的存活個體中,營養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較低。通過以下的抗生素法或菌絲過濾法就可淘汰為數眾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濃縮了營養缺陷型。

抗生素法有青黴素法和制黴菌素法等數種。青黴素法適用於細菌,青黴素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生物合成,殺死正在繁殖的野生型細菌,但無法殺死正處於休止狀態的營養缺陷型細菌。制黴菌素法則適合於真菌,制黴菌素可與真菌細胞膜上的甾醇作用,從而引起膜的損傷,也是只能殺死生長繁殖著的酵母菌或黴菌。在基本培養基中加入抗生素,野生型生長被殺死,營養缺陷型不能在基本培養基中生長而被保留下來。

菌絲過濾法適用於進行絲狀生長的真菌和放線菌。其原理是:在基本培養基中,野生型菌株的孢子能發芽成菌絲,而營養缺陷型的孢子則不能。通過過濾就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保留下營養缺陷型。

第三步,檢出缺陷型:具體方法很多。用一個培養皿即可檢出的,有夾層培養法和限量補充培養法;在不同培養皿上分別進行對照和檢出的,有逐個檢出法和影印接種法。可根據實驗要求和實驗室具體條件加以選用。現分別介紹如下:

夾層培養法先在培養皿底部倒一薄層不含菌的基本培養基,待凝,添加一層混有經誘變劑處理菌液的基本培養基,其上再澆一薄層不含菌的基本培養基,經培養後,對首次出現的菌落用記號筆一一標在皿底。然後再加一層完全培養基,培養後新出現的小菌落多數都是營養缺陷型突變株。

限量補充培養法把誘變處理後的細胞接種在含有微量(<0.01%)蛋白腖的基本培養基平板上,野生型細胞就迅速長成較大的菌落,而營養缺陷型則緩慢生長成小菌落。若需獲得某一特定營養缺陷型,可再在基本培養基中加入微量的相應物質。

逐個檢出法把經誘變處理的細胞群塗布在完全培養基的瓊脂平板上,待長成單個菌落後,用接種針或滅過菌的牙籤把這些單個菌落逐個整齊地分別接種到基本培養基平板和另一完全培養基平板上,使兩個平板上的菌落位置嚴格對應。經培養後,如果在完全培養基平板的某一部位上長出菌落,而在基本培養基的相應位置上卻不長,說明此乃營養缺陷型。

影印平板法將誘變劑處理後的細胞群塗布在一完全培養基平板上,經培養長出許多菌落。用特殊工具——“印章”把此平板上的全部菌落轉印到另一基本培養基平板上。經培養後,比較前後兩個平板上長出的菌落。如果發現在前一培養基平板上的某一部位長有菌落,而在後一平板上的相應部位卻呈空白,說明這就是一個營養缺陷型突變株。

第四步,鑑定缺陷型:可借生長譜法進行。生長譜法是指在混有供試菌的平板表麵點加微量營養物,視某營養物的周圍有否長菌來確定該供試菌的營養要求的一種快速、直觀的方法。用此法鑑定營養缺陷型的操作是:把生長在完全培養液里的營養缺陷型細胞經離心和無菌水清洗後,配成適當濃度的懸液(如107~108個/ml),取0.1ml與基本培養基均勻混合後,傾注在培養皿內,待凝固、表面乾燥後,在皿背劃幾個區,然後在平板上按區加上微量待鑑定缺陷型所需的營養物粉末(用濾紙片法也可),例如胺基酸、維生素、嘌呤或嘧啶鹼基等。經培養後,如發現某一營養物的周圍有生長圈,就說明此菌就是該營養物的缺陷型突變株。用類似方法還可測定雙重或多重營養缺陷型。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1、http://www.helixnet.cn/archiver/tid-2721.html
2、http://scitech.people.com.cn/GB/other2137/
3、http://book.sina.com.cn/nzt/spi/gongzuodn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