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

練姓始祖練何。練何,字子俊,原姓東,是伏羲後裔,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練何是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本貫河南省河內縣(今沁陽市),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常,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11月30日),從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5月17日),獻火攻策南蘇羅城(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10月23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帥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生二子:練舜麒、練舜麟。

基本信息

介紹

姓氏:練

史料記載

練姓是中國人口姓氏。嘉定區封浜鎮的侯家灣及鄰近村莊裡居住的百餘名練姓居民,是全市唯一的練氏聚居地,占嘉定全區練姓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嘉定其他各鄉鎮的練姓居民大多數原籍侯家灣。上海市其餘各區縣的練姓居民數量較少,據新編《寶山縣誌》和《上海縣誌》記載:練姓居民寶山全縣1戶,上海全縣5名。1989年夏江西省新淦縣博物館的楊館長來滬曾對筆者講過,在全國範圍內練氏聚居地目前僅發現在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鄉的黎民村(原歸屬新淦縣)和上海市嘉定區的侯家灣兩處(在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亦有很大一部分)。原籍侯家灣的美籍華商練偉康先生來信告訴筆者,他在海外已闖蕩了數十年,到過許多國家和地區,僅在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台灣島各見過1戶練姓人。 

侯家灣練姓人編纂的清代《練氏宗譜》和清光緒《嘉定縣誌》、民國《嘉定縣續志》內曾記載了練姓的來歷和練姓人在歷代的部分經歷。據記述,練氏始祖練何乃唐代一員武將,原來姓東,因從李勣將軍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中為朝廷立下戰功而被唐皇晉升官職並恩賜改姓練。練氏後裔在唐、宋直至明初的各個朝代中,都有人任官職。至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在聚居江西新淦的練氏後裔中,有官至御史大夫的練子寧和時任嘉定縣令的練達(字大亨,乃練子寧侄兒)。因練子寧與方孝孺(時任侍講學士)等人在“靖難之變”中極力反對燕王朱棣入京師奪帝位自立為明成祖,被斷舌磷死,並誅滅九族(方孝孺被誅滅十族)。當時練、方兩姓人被到處追殺,少數僥倖逃避者也被迫隱居改姓。 單說嘉定縣令練達遭叔父株連被迫與妻沈氏投瀏河自殺前夕,曾將已懷孕的妾黃氏託付給部屬郭元宗照顧,隱居於今嘉定區封浜鎮紀家村北境。後來黃氏生了兒子,改姓侯名居練。之後,侯居練的後代人丁興旺,逐漸形成了侯氏大族,居住的村莊因地處河流灣角而被稱為侯家灣。侯居練曾對後代有過讀書後不要當官的教誨,所以從“靖難之變”到清朝前期的三百餘年期間,雖然練達的後裔中出了不少的舉人、秀才,甚至考取進士,都未當官,除了在家務農外,大多從事行醫、教書等生涯。至清代乾隆中期,朝廷曾為“靖難之變”中被明成祖迫害者進行平反,其中練達被追封為“節愍公”,練氏後裔紛紛恢複姓練,但侯家灣的村名仍保留至今。

姓氏源流

練(Liàn練)姓源出自東姓

練何真像練何真像

出自東姓,為唐代總管府錄事參軍東何,因功賜姓練。據《姓苑》記載,唐代府錄事參軍練何,本姓東,跟從李勣將軍征伐高句麗,獻火攻戰術,破南蘇羅城有功,於貞觀年間被賜姓練,其後代相傳姓練,稱為練氏。★★★得姓始祖:東何。據《百家姓》中記載,練氏的始祖姓東名何,世居河南省河內縣(今沁陽),東何智勇超群,唐貞觀年間,任總管府錄事參軍,奉詔協助大將軍李勣出征高句麗。征戰中,東何獻火攻計,大破南蘇羅城。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東何為歧山侯,賜姓練氏,就這樣,東何改名叫了練何。這樣一算,練姓距今已有1359年了。練先生的老家福建武平縣洋背村,在《百家姓》中也有記載:“練氏東何公得姓後,其孫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寧(唐稱建州府)。傳至第22代詔嘉公時,遷到江西新淦縣三洲;傳至第28代淵文公,字豪,任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豪公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今洋背村)開基繁衍。”故練氏後人奉東何為練姓的得姓始祖。

後練氏豪公後裔練宜財又從福建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今洋背村)遷移至浙江省平陽縣騰蛟鎮梅坑村,繁衍至今約有一千餘人。

遷徙分布

練氏源出伏羲之後,始自東不訾96代嗣孫東何公。於唐初貞觀年間,東何任官府錄事參軍,奉詔助李勣將軍出征高句麗,東何獻火攻戰術,破南蘇羅城有功,賜姓練,並封岐山侯,世居河南省河內縣。故東何為練氏的受姓始祖。練氏東何得姓後,其孫練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寧(唐稱建州府)。傳至第22代詔嘉公遷江西新淦縣三洲。傳至第28代練淵文,字豪,授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練豪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開基蕃衍。至明洪武初年,練氏後裔逐漸遷往廣東,有的落居在興寧龍歸洞,有的在廣東惠陽等地。清乾隆年間49代練慶廷,字芳飛,翻越叢山峻岭,渡汪洋大海登入台灣台中遷居苗栗頭份,披荊斬棘,耕耘斯土。慶廷公生集泰、良泰、享泰、蘭泰、求泰。練良泰生端雲、生雲、辛雲、增雲、根雲。辛雲公生盛乾、盛立、盛玉。練盛玉生官保。官保公生春皇、春富、春貴、春祥、春發、春華。練春貴公生金蘭、榮樞。練金蘭生錫九、錫銘、正沼、錫麟。錫銘公生智文、顏任、兆欽、兆銘、兆國。練兆欽生龍斌、曉帆。練慶廷至今有數百年之久,子孫繁衍已十餘代,遍及台、閩、粵、港、美洲及澳洲等地。氏族繁眾,如星之耀,祖德宗功,先後輝映。從練何之孫練友明遷福建建州(今建甌)始,傳二十二世孫,遷江西新淦縣(今新乾);又傳二十八世孫練淵文,遷福建武平縣;又傳至三十二世孫練元龍,明初間遷廣東梅州梅縣區,後遷興寧甘專。練元龍為入粵興寧的始祖,歷經600年,嗣裔分布廣東興寧、紫金、惠陽區、惠東、陸河、河源、博羅、增城區、信宜、高州、鬱南、雲浮、新興、陽春、陽江、陽東、四會、廣寧、鶴山、中山、廣州等四十多個市縣,人口將近七萬人遷入深圳龍崗區坪山鎮的練姓人,就是入粵興寧練元龍的第五子練思寧的後裔。由於何公世居河南河內縣(現為沁陽縣)故練氏立“河內郡”。在福建省聚居有“河內郡”、“丹陽郡”、“建安郡”三支系練氏。依據“丹陽郡”和“建安郡”兩支系提供的現存譜料,存疑終於解開,此兩郡均是何公後裔,只不過是因遺失遷入“丹陽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而已。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唐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唐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645年)五月甲申日攻破南蘇羅城。由此推算,練氏至今已有1359年歷史,練氏已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練氏聚居地,現已出現練何公後裔57代,人口約13萬至18萬。(余略)

歷史名人

練何,字子俊,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上以“精練軍戎”封岐山侯,賜姓練。摘自《中國人名大辭典》 (1525頁)

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功策南蘇羅城遂破之,上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摘自957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957一449頁欽定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
練定:字公權,北宋人。嘉佑年間進士,歷官烏江尉、福州司理、信州通判、湖南轉運判官,官至朝請大夫。著有《青丘集》等。

練寓:又名雋,五代時浦城人,時稱練氏夫人。其夫章仔鈞為閩王王審知屬下將領,據《建寧府志》述:五代後唐天佑年間(約公元907年),王審知任命章仔鈞為西北營招討使。領兵卒五千戍衛浦城,駐屯西岩。仔鈞一度被南唐軍隊包圍,乃派遣二校兵向建州求援。但是,二校兵失誤了期限,按軍法貽誤期限者當斬。夫人出面挽救說:“時危奈何殺壯士”,遂釋放了二校兵。二校兵即邊鎬與王建封。此二人以後投奔南唐當了將領。章仔鈞死後,夫人則遷居建州(今建甌)。公元944年閩國發生:內亂,第二年王延政為閩王,改大殷曰閩,帝都仍在建州。此時南唐查文徽率兵進攻建州,邊鎬接應圍困建州,王建封為先鋒,首先登城攻克,建州城破,王延政投降,閩

御史練子寧真像
御史練子寧真像
國滅亡。南唐破建州、滅閩國時,邊鎬、王建封二將破城有功,奉命殲城。二將念及夫人活命之恩,知夫人遷居建州,特謁見夫人拜曰:“吾輩曾蒙夫人恩活,豈敢忘報!夫人親戚內外,乞錄示姓名,當保全之。且使植旗於門為號。”夫人把旗還給二將,並曰:“城中居民不下六七萬口,妾不先死而貪生可乎?氏願殺一身,以死免城中老幼。……君等若記舊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殺,則妾願與城具亡。”邊、王二將聞夫人之言,深為感動,止殺戮,城得保全。練氏夫人死後,邑人念其全城大德,破歷代城治中不許建墓之禁例,將夫人墓建於府治後衙,題為“芝城之母”。惜“文革”之時,夫人墓被挖掘,千年古墓遭到破壞。1981年,練夫人的事跡和傳說,由浦城縣贛劇團搬上舞台,在省內外上演,並由中央和省電視台轉播。

練安:字子寧,明代江西新淦人。洪武年間進士,歷官修撰、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惠帝時官御史大夫,與方孝孺並受重用。燕王朱棣攻人京城搶奪帝位,他被捕,不願屈服,與全家人一起被殺。遺文被編為《金川玉屑集》,文學家李夢陽又立金川書院來紀念他。

練蕃榜:字在君,清嘉慶年間在武平象洞的練氏後裔。練蕃榜率兒一子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開基發展。至公元1971年,因該村建核能電站徵用,遂分道他遷台灣各地。為紀念他們在台開基,練氏族人特於原鄉茂林社區建一座兩層鋼筋水泥宗祠,以供子孫祭祀和懷念祖德。

郡望堂號

1、郡望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建安郡:今福建省建甌,東漢末分侯官縣置。孫吳分會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縣為治所。福建與浙江分治始此。以後建安郡漸縮小為今福建省西北部。隋唐以閩州、建州為建安郡。

由於何公世居河南河內縣(現為沁陽縣)故練氏立“河內郡”。在福建省聚居有“河內郡”、“丹陽郡”、“建安郡”三支系練氏。依據“丹陽郡”和“建安郡”兩支系提供的現存譜料,存疑終於解開,此兩郡均是何公後裔,只不過是因遺失遷入“丹陽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而已。

2、堂號

河內堂:是練氏的堂號,河內即是今河南省河內縣,為練氏的發源地。此外,練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丹陽堂”等。

練姓宗祠通用對聯

〖練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河內家聲遠;

岐山世澤長。 

——佚名撰練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練氏宗祠通用堂聯。

〖練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丘集表忠傳世;

金川院立祀妥靈。 ——佚名撰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人練定,字公權,嘉佑年間進士,歷官烏江尉、福州司理、信州通判、湖南轉運判官,官至朝請大夫。著有《青丘集》。下聯典指明代江西新淦人練子寧,名安,字子寧,洪武年間進士,歷官修撰、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惠帝時官御史大夫,與方孝孺並受重用。燕王朱棣攻人京城搶奪帝位,他被捕,不願屈服,與全家人一起被殺。遺文被編為《金川玉屑集》 ,文學家李夢陽又立金川書院來紀念他。 台山連線岐山業;

淡水長流淦水風。

——佚名撰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茂林社區練氏宗祠聯(1) 

祠祀此支練氏開基始祖練蕃榜,字在君,率兒一子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開基發展。至公元1971年,因該村建核能電站徵用,遂分道他遷台灣各地。為紀念他們在台開基,練氏族人特於原鄉茂林社區建一座兩層鋼筋水泥宗祠,以供子孫祭祀和懷念祖德。 〖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思我祖別井離鄉,由汀武而適台灣,闢土開疆,克儉克勤新世澤;

囑爾曹守成創業,自士農以及工賈,繼志述事,毋忘岐淦舊家風。

——佚名撰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茂林社區練氏宗祠聯(2)

全聯典指練氏始祖東何,世居河南省河內縣(今沁陽),智勇超常,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將軍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有功,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公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受姓始祖練何公,為了讓子孫後代記住練氏由來,特將李勣將軍的讚詞:“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作為子孫輩行詩。在族譜上可以看到:何生舜、舜生友、友生賢、賢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的記載。

騎將軍練鑰真像騎將軍練鑰真像
旌德令練毖真像旌德令練毖真像
刺史練南真像刺史練南真像
教諭練子宏真像教諭練子宏真像
練綱真像練綱真像

歷史名人

練何

練何,字子俊,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上以“精練軍戎”封岐山侯,賜姓練。摘自《中國人名大辭典》(1525頁)

練氏祖先

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南蘇羅城遂破之,上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摘自957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957----449頁欽定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

練定

練定:字公權,北宋人。嘉佑年間進士,歷官烏江尉、福州司理、信州通判、湖南轉運判官,官至朝請大夫。著有《青丘集》等。

練寓

練寓:又名雋,五代時浦城人,時稱練氏夫人。其夫章仔鈞為閩王王審知屬下將領,據《建寧府志》述:五代後唐天佑年間(約公元907年),王審知任命章仔鈞為西北營招討使。領兵卒五千戍衛浦城,駐屯西岩。仔鈞一度被南唐軍隊包圍,乃派遣二校兵向建州求援。但是,二校兵失誤了期限,按軍法貽誤期限者當斬。夫人出面挽救說:“時危奈何殺壯士”,遂釋放了二校兵。二校兵即邊鎬與王建封。此二人以後投奔南唐當了將領。章仔鈞死後,夫人則遷居建州(今建甌)。公元944年閩國發生:內亂,第二年王延政為閩王,改大殷曰閩,帝都仍在建州。此時南唐查文徽率兵進攻建州,邊鎬接應圍困建州,王建封為先鋒,首先登城攻克,建州城破,王延政投降,閩國滅亡。南唐破建州、滅閩國時,邊鎬、王建封二將破城有功,奉命殲城。二將念及夫人活命之恩,知夫人遷居建州,特謁見夫人拜曰:“吾輩曾蒙夫人恩活,豈敢忘報!夫人親戚內外,乞錄示姓名,當保全之。且使植旗於門為號。”夫人把旗還給二將,並曰:“城中居民不下六七萬口,妾不先死而貪生可乎?氏願殺一身,以死免城中老幼。……君等若記舊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殺,則妾願與城具亡。”邊、王二將聞夫人之言,深為感動,止殺戮,城得保全。練氏夫人死後,邑人念其全城大德,破歷代城治中不許建墓之禁例,將夫人墓建於府治後衙,題為“芝城之母”。惜“文革”之時,夫人墓被挖掘,千年古墓遭到破壞。1981年,練夫人的事跡和傳說,由浦城縣贛劇團搬上舞台,在省內外上演,並由中央和省電視台轉播。

練子寧

練子寧(1350~1403),名安,祖籍三洲(今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黃家村)[2]。子寧英邁超群,洪武十八年(1385)以貢士廷試對策,力言強國富民之道,擢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修撰。後任工部侍郎。建文年間(1390~1402)改任吏部侍郎,以舉賢薦能為己任,政聲斐然。1403年,燕王臨政,定號永樂,子寧因對朱棣奪侄皇位有異議,遂被誅並族全家。弘治年間(1498-1505)王佑搜其遺文,取名《金川玉屑集》刊刻傳世。《明史》有傳,載《中國名人大辭典》和《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明代嘉靖間,新幹縣分出峽江縣後,族譜記載練子寧為峽江籍,峽江縣練氏子孫現居北龍村委,以峽江縣北龍村委黃家村為祖居,與新幹縣練氏子孫常有往來。

練蕃榜

練蕃榜:字在君,清嘉慶年間在武平象洞的練氏後裔。練蕃榜率兒一子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開基發展。至公元1971年,因該村建核能電站徵用,遂分道他遷台灣各地。為紀念他們在台開基,練氏族人特於原鄉茂林社區建一座兩層鋼筋水泥宗祠,以供子孫祭祀和懷念祖德。

郡望堂號

郡望

由於何公世居河南河內縣(現為沁陽縣)故練氏立“河內郡”。在福建省聚居有“河內郡”、“丹陽郡”、“建安郡”三支系練氏。依據“丹陽郡”和“建安郡”兩支系提供的現存譜料,存疑終於解開,此兩郡均是何公後裔,只不過是因遺失遷入“丹陽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而已。
①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②丹陽郡: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③建安郡:今福建省建甌,東漢末分侯官縣置。孫吳分會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縣為治所。福建與浙江分治始此。以後建安郡漸縮小為今福建省西北部。隋唐以閩州、建州為建安郡。

堂號

河內堂:是練氏的堂號,河內即是今河南省河內縣,為練氏的發源地。此外,練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丹陽堂”等。
練姓宗祠通用對聯

練誕節

練姓是我國的姓氏之一。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29萬,在中華姓氏人口排名第251位。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10月23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以“精練軍戎”賜東何姓練,封岐山侯。從公元645年農曆10月23日起,華夏大地、中華歷史上便有了練姓,練氏一脈相傳至今,已經1370年。練氏宗親定每年農曆10月23日為公祭練何將軍日,此日可簡稱為“練誕節”。
練姓始祖練何。練何,字子俊,原姓東,是伏羲後裔,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練何是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本貫河南省河內縣(今沁陽市),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常,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11月30日),從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5月17日),獻火攻策南蘇羅城(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10月23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帥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生二子:練舜麒、練舜麟。
據練氏宗親會訊息說:每年的農曆10月23日,練氏聚居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江蘇、台灣等地,都要在當地練氏宗祠舉辦“練誕節”活動;這一天,他們還要選派宗親代表,不遠萬里來到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陽市神農山,舉行“練誕節”相關紀念活動。

拼音是lian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