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何

練何

練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東,乃伏羲後裔。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東何,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本貫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栿里(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詔與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獻火攻策焚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

練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東,乃伏羲後裔。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東何,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本貫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栿里(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詔與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獻火攻策焚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懷州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練公趙氏夫婦生育二子:練舜麒,練舜麟。麒襲職騎尉將軍。麒公有友欽、友明、友文、友思四子,欽公襲職騎尉將軍。欽公子賢相,亦襲職騎尉將軍。

史記練何

練何,本姓東,唐太宗賜姓練,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里人,其先風氏也,起於伏羲,帝堯時,先祖羲仲易姓為東方氏。至帝舜時,有東不訾者,舜呼為東友,遂以東為姓,傳九十六代,至東何。

貞觀十九年封岐山侯練何詔書貞觀十九年封岐山侯練何詔書

何之祖乃北周府戶,尚武,創東家拳。何於隋開皇十八年生(598年),父東恆曷。何六歲習詩文,九歲習弓馬,文武俱修。弱冠娶趙氏,生一子。
時隋末,天下洶洶,群雄蜂起,何不欲老於鄉里,乃從軍,投大唐柏崖城黃君漢麾下,君漢壯何之為人,委任隊正,又為校衛。
武德三年(620),大唐攻王世充於洛陽,黃君漢攻洛陽東,何率壯士與鄭太子王玄應遇,何布陣應敵,破王玄應,軍中始知有東何。
黃君漢攻鄭之回洛城,何進言曰:“時逢夏,河水升,莫若以舟師攻之,必取。”君漢然之,八月甲辰,遣校尉張夜義,以舟師襲回洛城,克之。皆何之謀也。以功,秦王封賞何為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代丹水折衝府兵曹參軍事。
武德六年(623),輔公祏反,唐伐之,何隨黃君漢征戰,圍壽陽,助李勣,嘗於壽陽西逢援軍陳政通,何無懼色,擊卻陳政通。政通退,李勣克壽陽,乃見何,曰:“恨見君之晚也。”輔公祏既平,以何為宣節副尉,丹水折衝府別將。
貞觀六年(632),任并州總管府兵曹參軍事、功曹參軍事,下正七品。
貞觀十年(636),擢升并州總督府錄事參軍,上正七品。
貞觀十八年(644)十一月,征高句麗,水陸並進,何隨李勣北上幽州,抵遼東。十九年五月,大唐圍遼東城。淵蓋蘇文以十萬師迎擊,其中以四萬援遼東城。唐兵圍遼東城者,亦四萬,遠來疲憊,若分師應蓋蘇文,則不免捉襟見肘,時太宗親征,不日將至,李勣憂懼。
何見李勣曰:“自征討以來,大唐數勝,高句麗數敗,我士氣漲,彼軍心搖,則圍遼東且兼擊援兵,事可為也。且蓋蘇文援師皆新調之卒,焉能力戰,且以為我勞師遠征,必輕我。某願效力,請以輕師襲彼援軍”。李勣沉吟良久,曰:“君之策可行。”乃以總管張君義、果毅都尉馬文舉所部付何,擊蓋蘇文援軍。
既與高句麗援軍遇,高句麗軍果然輕唐軍,布陣無法,散亂無序,馬文舉振臂呼曰:“今日當為天子掃除”,乃陷陣殺敵。何將三百壯士,若入無人境,直突高句麗軍麾下,高句麗軍大潰。是役,斬敵首數千,高句麗援軍退。太宗御駕至,感嘆唐師之勇,見李勣、東何,慰勉,唯張君義少潰,斬。
遼東城固塹深,守則易,攻則難,唐軍以土掩護城河,又以雲梯攻,十二日不能下。至五月十七日,大風起。何隨御駕,見風起,乃求見太宗,上言曰:“今日風,天助我攻遼東城也。”太宗曰:“卿但言之”。何曰:“吾但得騎兵一支,以火射城中,城必焚,大軍隨之登,城必克。”當時南風緊,何率壯士,登沖竿之巔,縱火燒西南樓,俄而火大,煙炎張天,風助火勢,蔓延一城,唐軍遂登,乃克遼東城。是役,斬敵萬餘,俘萬餘,改遼東城為遼州。
貞觀十九年(645),夏曆九月十八日,大唐班師。太宗以東何功著,贊曰“精練軍戎”,賜姓練,以彰其功也。封岐山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
李勣甚重何,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
是歲,練何四十八歲,皇封練姓,自何始。
練何練何

貞觀二十年(646),隨李勣討薛延陀多摩支,至靈州。何謂李勣曰:“今日討薛延陀,豈用我大唐之力。”勣問曰:“願聞其詳”。何對曰:“今多摩支自封可汗,違逆眾心,敕勒九姓不從,齟齬者久矣,若得九姓之助,則多摩支可擒也。”李勣喜曰:“君誠為大唐智勇士也。”
六月,何乃將二百騎,遍說九姓,九姓乃歸附,各遣壯士從練何,屯兵郁督軍山。多摩支勢孤,彷徨荒谷,乃降。
平薛延陀歸,何以功升總管府長史。
貞觀二十二年(648),夏,何至岐山巡查。何雖久在戎中,然好學,太史令李淳風省親岐山,見何,何以師事李淳風,學《乙巳占》,識鑒益增。
永徽元年(650),高宗賜練何從三品雲麾將軍。五年五月,高宗從群臣及後駐蹕麟遊縣萬年宮,夜,山洪忽至,薛仁貴登高呼急,高宗與後及群臣得免,死者三千餘人。何與夫人安置宮人,以護駕有功,賞百金,絲綢千匹。
顯慶二年(657),協李勣修《唐本草》。
顯慶五年(660),何歸鄉里省親。
麟德二年(665)十月,高宗封禪泰山,車駕至練何鄉里,何接駕侍應,隨駕往泰山。三年五月,封禪禮畢,敕文武官三品以上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誥命何妻趙氏夫人晉爵。
總章元年(668),練何逝,壽七十,臨命終,謂長子練舜麒、次子練舜麟曰:“我族之姓,聖命所賜,崇榮備至,當葬吾於高處,以彰皇恩。”乃葬懷州河內縣趙栿里北之紫金山紫金壇上。誥命趙氏夫人一品命婦,逝後乃與練何合葬。
曰:練何起自鄉里,不甘老死戶牖,懷文武之才,逢隋末英雄群起,遂得馳騁,裂土封侯,功垂後世。亦足以不朽。然其功勳豈可湮滅乎,其行事,其言語,散見於唐書、通鑑諸史冊,信而有證也,彰於天下,非唯練家之盛事也,亦中華之盛事也。遙想練公當年,屢有奇計,舟師襲回洛,火攻克遼東,縱橫散薛延陀,其功雖與凌煙閣英雄並駕,亦無愧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