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水庫

水庫壩址位於德都縣城青山鎮東12公里處,在訥謨爾河支流溫察爾河的中下游,南側為興隆鄉復興村,北側為城關鄉龍豐村。庫址以上流域面積302平方公里,是以灌溉水田、旱田、防洪、防澇為主,結合養魚的綜合利用性中型水庫。

綱要水庫

綱要水庫是在1966年中共黑龍江省委確定德都縣為全省10個產糧綱要縣之一後,而興建的中型水庫工程,因此稱之為綱要水庫。

水庫壩址位於德都縣城青山鎮東12公里處,在訥謨爾河支流溫察爾河的中下游,南側為興隆鄉復興村,北側為城關鄉龍豐村。庫址以上流域面積302平方公里,是以灌溉水田、旱田、防洪、防澇為主,結合養魚的綜合利用性中型水庫。

水庫樞紐

水庫標準按50年一遇的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其中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為570秒立方米,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為1060秒立方米。年徑流總量為4228萬立方米。水庫主要建築物有土壩、泄洪閘門及輸水洞。最大壩高為9.4米,平均壩高為8米,壩長1085米,壩頂寬4米,迎水坡為1∶3,背水坡為1∶25,採用乾砌石護坡。設計總庫容為4109.7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為2137.3萬立方米,死庫容為142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為1552.5萬立方米。設計自流灌溉面積為3.3萬畝,除澇面積2萬畝。共需要完成土方70.14萬立方米,石方2.25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6689立方米。需從德二公路10公里處到水庫修沙石公路2.5公里,架設10千伏高壓線路4公里,低壓線路4公里,通訊電話線路3公里,鋪設輕軌鐵路4公里,制木箱推土斗車200台,膠輪手推車500台,建供2000人住的民工宿舍600間(土草結構),總計需國家投資263.77萬元。該工程計畫從1966年9月開工,1969年末竣工。

水庫建設

1966年9月,該水庫由興隆、新發、城關、建設、和平、四平、太平、雙泉等8個人民公社共2000人的專業施工隊開始興建。到1967年末,已完成土草結構的臨建房屋600間,可供2000名施工工人居住;新建沙石公路2.5公里;架設高壓輸電線路4公里,低壓配電線路4公里,通訊電話線路3公里;鋪設運土輕軌鐵道1.93公里;完成了土壩清基、填築、施工導流、施工圍堰等工程。總計用土方15萬立方米,占計畫土方的21.4%;備石方300立方米。工程總共投工30萬個工日。

該項工程開工時正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工程施工時乾時停,在16個月的施工期間,就停工3次,施工人數始終達不到計畫的人數。同時,因資金未能解決,1968年3月被迫停建。1671年5月,將房屋、低壓配電線路、通訊電話線路、施工設備等全部拆除,工程下馬。該項工程的停建,共損失資金60萬元。其中:縣財政15萬元,民眾自籌45萬元。

水庫地理

該項工程地理的位置、土質、水源較好。庫區兩岸為丘陵區,山頂最高程為285米左右。庫址上游為大片的灌木(二龍山農場的蠶場和鹿場),下游兩側均為已開墾的耕地。從地貌看,兩岸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較輕,相對地減少水庫的淤積。該庫區近於平原水庫,距其它河道較遠,距訥謨爾河最小距離為5公里,又無古河道,庫區不能產生滲透。整個大壩座落在第四紀粘土層上,工程地質條件良好。

合肥周邊水庫

水庫一般的解釋為“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利用來灌溉、發電、防洪和養魚。”它是指在山溝或河流的狹口處建造攔河壩形成的人工湖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