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豐村

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龍豐村,是丈亭鎮的西大門。每年開展“和諧家庭”、“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婦”、“十佳好兒女”等評比活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都取得顯著成績,是餘姚市民主法制示範村。 

基本信息

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龍豐村

【村情概況】龍豐村位於丈亭鎮西部。東至匯龍村,南至龍山山麓龍南村,西接余姚城區鳳山街道,北連梅溪村,是丈亭鎮的西大門。村駐地平湖村,距鎮政府3.5公里。鎮域面積3.89平方公里,由平湖、方家、太平湖、上田屋、施岙、楊家、凌家岙等7個自然村組成,現有人口1544人,560戶,分成7個村民小組。有黨員65名,建立黨支部。地形貌似長方型,南北距離大於東西長度。村南部平原,北部山區。61省道穿境而過,在平湖地段建有一座加油站。村西有一條旅遊公路往北直通梅溪,可達慈谿。施岙自然村後面有一座小(二)型水庫——友誼水庫。楊凌自然村西面建有一座500KV變電所,境內有馬家浦、友誼河等主幹河流9條,水系流嚮往南注入姚江。2005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742元,村級集體收入83.9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達406萬元,是寧波市交通安全村、餘姚市文明村、生態村、衛生村。【村史沿革】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時,龍豐村由丈亭鎮西片的施岙、平湖、楊凌三村合併而成,因村南有一座龍山,並村時意欲三村合一,形成合力而定名龍豐村。解放前至1953年,該地一直隸屬慈谿縣蜀山鄉,為第四保、第五保。1954年改為餘姚縣龍山鄉,分別稱龍北一社、龍北二社、龍二社、龍西社。1956年撤併為丈亭人民公社,設龍山管理區。由龍一社、龍二社、龍西社中心四方聯、龍北六個低級社合併為四方聯高級社。至1961年5月,設立龍山人民公社,撤併高級社,仍設施岙、平湖、楊凌三個生產大隊,隸屬龍山人民公社(四方聯片)。1978年10月,龍山公社改名匯頭公社,三大隊隸屬匯頭公社。1983年8月建立匯頭鄉政府,大隊撤改為村。1989年匯頭鄉與梅溪鄉合併,三村隸屬梅溪鄉,1992年撤區並鄉,三村同時併入丈亭鎮,2001年並村,至今。原施岙村是個多姓氏自然村,原平湖村以方、董二姓為主,原楊、凌村以楊凌二姓為主。【產業經濟】龍豐村地處平原半山區,長期以來以糧食栽培和楊梅生產為主的產業占主導地位。解放前,生產條件較差,產量較低,村民收入低下。解放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得到根本性轉變,村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不斷改善。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原平湖村率先創辦了一家社辦企業砂輪廠,隨即,楊凌、施岙也相繼各辦起了一家砂輪廠。1973年,原平湖村的砂輪廠改為汽車配件五金廠。社隊企業帶動了個私企業的興起,九十年代初期企業進行了體制改革轉制。促進了村內個體工商企業的快速發展,當時平湖村就被成為餘姚市小康村。1995年,原楊凌村引進外地資金人才興辦了股份制企業舜達磚瓦廠,1999年原施岙村引進台商企業嶸利公司,興辦了華恆公司,從此,更加加快了產業經濟的發展。2002年鎮政府在61省道旁規劃建設丈西工業小區,村組織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目前除了有一批有規模、有實力的企業進入丈西工業園區外,全村還擁有各類企業80餘家,2005年底實現工業總產值11281萬元。在農業方面,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主題,堅持“重農、強工、興三產”戰略,進一步完善了農業基礎設施。近年來,村委累計設入100多萬元資金,進行了土地整理和溝、渠、路、機埠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長期以來,龍豐村還根據本村實際,積極利用山區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楊梅產業,發展楊梅觀光旅遊業。在擴大楊梅種植面積的同時,村組織鼓勵村民努力提高楊梅的品種和質量。早在2001年,龍豐村楊梅就獲得寧波市優質名牌金獎。全村楊梅栽培面積已達2000多畝,年收入300多萬元。建有楊梅觀光旅遊點2處,年接待來客5萬多人次,成為寧波市優質名牌楊梅基地。除楊梅外,還積極抓好小雜竹、毛筍、茶葉等產業建設,2005年全村農業總產值達到1810萬元。【社會事業】龍豐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注重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特別是並村後,更加重視中心村的規劃建設。近幾年來,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不斷改善。全面實施電力線路改造、自來水改網、有線電視改網等環境整治工程。至今,已基本完成全村的道路硬化,其中今年新增760米,共改造村道5500米,河塘砌石1700米。徹底消滅了露天糞缸,新建公廁14座。全面實行了垃圾袋裝化,落實了環衛保潔責任制和河道保潔、垃圾清運、有償保潔等制度。村建有1家衛生室,配有鄉村醫生3名,初步建立起較為健全的村級公共衛生管理網路體系,實施環境衛生、改水改廁、健康教育、企業衛生、食品藥品安全等健康相關產品的巡查、信息報告,流動人口衛生和計生等管理。2005年,建成了村落文化宮,內設老年活動室、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和室外活動場地。建立外來人口管理小組,設立村治安夜防隊。實行民情定期分析會制度。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道德評議,每年開展“和諧家庭”、“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婦”、“十佳好兒女”等評比活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都取得顯著成績,是餘姚市民主法制示範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