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教堂

紫竹林教堂

位於天津原法租界聖路易路,是一座希臘式教堂。建成於1872年。當時出入教堂的都是有身份的外國教徒以及中國有地位的人。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圖)紫竹林教堂紫竹林教堂

天津紫竹林教堂,建於1872年,位於天津原法租界聖魯易路(今營口道16號)。是一座具有濃郁的文化復興晚期風格的希臘式教堂,教堂磚木結構鐘樓成半圓形有大量的葡萄、玫瑰花造型磚雕裝飾半圓形羅馬柱在大門左右裝飾柱頭有百合花磚雕裝飾,教堂內部滿鋪紅藍白三色瓷磚,磚面裝飾有十字架造型彩面磚面,聖體欄桿為鑄鐵鐵藝祭台採用白色大理石雕刻有3個不同造型的十字架,整體有捲雲波浪邊飾,石質材料通透屬上品,整座祭台藝術價值極高。

歷史

(圖)紫竹林教堂紫竹林教堂

舊時的天津教堂,若以品位而論,莫過於法租界海河岸邊的紫竹林教堂。出入教堂的人大多為有身份的外國教徒和中國教徒中有地位的人,一般教徒是難以躋身其中的。

天主教紫竹林教堂,建於1872年,地點在聖路易路,又名聖路易教堂,位於今營口道東端海河岸邊。教堂占地6.8畝,建築面積779平方米。

據史料記載,紫竹林教堂因坐落在法租界的紫竹林村而得名。紫竹林在租界早期開發中非常重要,為英法美等國最先占據的地方。因此,紫竹林的名字多次出現在早期來華的外國人的著述中。舊天津扶輪俱樂部董事長威爾弗雷德·彭內爾在《天津紫竹林》一文中記述道:“紫竹林,一個中國村莊的名字,先前位於一片爛泥和沼澤之中,外國租界就源於此。”另一部書中記載“撥給英、法、美租界的地域圍繞著紫竹林村,其中心點距天津城南門兩英里。這一區域在海河右岸有一片將近兩英里的沿河地帶”。

簡介

聖路易教堂(saint-louis)就是紫竹林教堂。位於現和平區營口道16號。

“紫竹林”原是一座佛教廟宇的名稱,寺內供奉南海觀音菩薩的塑像,相傳紫竹林廟建於清康熙初年,座落在今吉林路與承德道交口,建築宏偉壯觀。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天津,紫竹林一帶被劃為法國租界,1900年法國人拆除了紫竹林廟,在紫竹林一帶建的教堂、兵營、電車站、碼頭、餐廳、菜市場等,多以紫竹林得名。

聖路易教堂建成於1872年。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後,因望海樓教堂被焚毀,法國天主教會全部遷入法租界,同時利用中國政府的“賠款”另在紫竹林另建新堂,因此該堂也叫紫竹林教堂。法國天主教會的仁愛會修女院、耶穌會崇德堂曾在此進行過宗教活動。1905年由法國駐華公使施鄂蘭及駐津總領事杜士蘭授意,紫竹林教堂創辦了法國學堂,後改為法漢學校。

特點

該建築為磚木結構平房,平面呈長方形,為三通廊,十字穹頂,外檐青磚飾面。建築體量敦實厚重,裝飾豐富,有雕刻精美的附壁柱和磚雕紋樣。帶有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其東側建有帶地下室的二層小樓一幢,為當年的神甫樓。紫竹林教堂為天津市區、縣文物保護單位,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相關介紹

紫竹林天主教堂內部,已完全看不到舊時的輝煌

這些著述還描繪了英法租界勘界時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在北京批准《北京條約》後的那一年冬天,由於稍加修改《天津條約》而得到的權利,英國皇家工兵戈登上尉同一個法國工兵軍官劃定了英法租界地的地界。”“這兩位軍官在一個令人可怕的地區放置了界石。在這個地區之內竟是一些民船碼頭、小菜園、土堆、漁民、水手和這一類人的茅屋,而這一堆破爛不堪的茅屋彼此之間僅僅隔開一道狹窄的溝渠,溝渠兩邊是一些荒蕪的、無人管理的小道。這兩個租界的地方是一些骯髒而有害健康的沼澤地,沼澤地四周乾燥一些的地方卻是無數的好幾代人的墳墓。”

殘破的紫竹林天主教堂唱經樓

當年的紫竹林村又因何而得名呢?相傳早年在紫竹林村地方有座紫竹林寺,這座廟宇規模不大,在正殿之間,供奉觀音菩薩,在其庭院內植有幾株紫色的竹子。至清鹹豐年間紫竹林寺已經湮沒,這一帶仍很荒涼,稀疏的農舍,縷縷的炊煙,點綴著海河西岸。強劃租界以後,法國人對界內進行規劃開發,在海河沿岸修建碼頭、倉庫、銀行,修路植樹,在紫竹林寺的舊址上興建了法國大市場。新的紫竹林拔地而起。

紫竹林天主教堂內僅存的彩色玻璃

對於紫竹林教堂建造的原委,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天津教案後,心有餘悸的法國傳教士懾於天津民眾的聲勢,開始利用租界地的特殊權益,把教會活動中心向租界地轉移。在紫竹林教堂的建築費用中,有9萬兩白銀來自中方的“謝罪”賠款。紫竹林教堂的造型具有文藝復興晚期建築的典型風格,吸收了古希臘、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積極因素,建築風格和諧開朗,布局條理次序,不僅雄偉有力,而且活潑輕鬆,給人以親切悅目之感。著名的義大利佛羅倫斯主教堂,被譽為“文藝復興的報春花”。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築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紫竹林教堂為青磚木結構,再飾以中華的傳統磚雕,巍峨典雅。

今紫竹林教堂內,祭台西側的牆壁上鑲嵌有一塊白色大理石,用法文鐫刻著為教堂建築捐資者的名字,歲月滄桑,並沒有將其磨滅掉。

舊時到紫竹林教堂進行宗教活動的多為歐美各國僑民。堂內陳設高雅別致。祭台兩側供奉著兩尊聖像,一為法王路易九世,一為法國女英雄聖女貞德。祭台西側的牆壁上鑲嵌有一塊白色大理石,用法文鐫刻著為教堂建築捐資者的名字。堂兩側的半圓形拱窗,由菱形彩色玻璃拼成,陽光透過赤橙黃綠青藍紫的玻璃投射在大堂內,使人們仿佛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奇異世界。沿螺鏇式樓梯攀上唱經樓,西洋古典管風琴赫然聳立,紫銅音管靠牆壁排列,直向屋頂。演奏時,聲音宏大豐滿,圓渾和諧,音域寬廣,和伴唱詩班的歌聲時,神聖而莊嚴。據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演奏,方圓十幾里以外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相傳這是當時天津僅有的兩台管風琴之一。

義和團運動中,西方教堂成為首當其衝的打擊目標。“不下雨,地發乾,全是教堂遮住天!”天津城鄉的教堂多被焚毀,紫竹林得租界的地利而倖免僅存,並成為各地教徒、難民的避難所,一時間收容的教徒有一兩千人之多。

站在今日紫竹林天主教堂外,很難想像出它昔日的風光

民國開始後,天津逐漸成為重要的涉外口岸城市,來津的外國商民增多。由於紫竹林教堂地處租界要衝地段,不僅僑居天津的外籍教徒,就連一些在外商工廠、洋行做事的中國教徒也來此過宗教生活,因此,成為異國情調濃郁的宗教活動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