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魚

紅眼魚

紅眼魚廣布於歐洲和小亞細亞,後引入美國,稱美國擬鯉或珍珠擬鯉。群游,生活於水生植物茂密的湖泊以及緩流的江河。以植物、小動物及昆蟲為食。最大者長達35∼40公分(14∼16吋),重1∼2公斤(2∼4.5磅)。

基本信息

赤睛魚

紅眼魚紅眼魚
鯉科(Cyprinidae)體粗壯的淡水游釣魚類,學名為Scardiniuserythrophthalmus。近似擬鯉(roach),但較金黃色,眼橙黃,鰭深紅,腹緣銳。廣布於歐洲和小亞細亞,後引入美國,稱美國擬鯉或珍珠擬鯉。群游,生活於水生植物茂密的湖泊以及緩流的江河,底棲,以植物、小動物及昆蟲為食,體型最大者長達35∼40公分(14∼16英寸),重1∼2公斤(2∼4.5磅)。
外形特徵:體細長,前端近圓筒狀,後端側扁。頭小。吻圓鈍,兩側各有一可活動的三角形小側葉,吻皮向腹面擴展,蓋住上頜,邊緣成流蘇狀。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與下頜分離,前緣腹面有一橫帶,上被小乳突。兩頜具薄角質緣。須2對;吻須位於吻側溝的始端,較眼半徑長;口角須頗小,隱於口角內。鼻孔周圍有白色小顆粒,疏密不一。側線鱗36-38個。體背和側部青灰色,雜雲紋斑,腹部灰白。背鰭上部和臀鰭中部灰黑;尾鰭下緣黑色,其餘淺灰色。眼為紅色。

角魚別稱

角魚(Epalzeorhynchusbicornis),由於眼睛呈現紅色,又稱紅眼魚,隸屬於鯉科(Cyprindae)、野鯪亞科(Labeoninae)、角魚屬(EpalzeorhynchusBleeker),體型較小,體長一般為100~150mm,呈細圓筒形,由於吻端兩側有能上下活動的吻小葉,小葉豎立如雙角,由此得名角魚,為怒江所特有,是我國角魚屬的唯一代表,有一定的科研價值。角魚主要分布在怒江中游瀘水縣以下江段,生活在淺水河灣處,多棲於底質多岩石的江河下層,刮食周叢生物,其棲息地往往是沿江主要捕魚區,致使無限制的捕撈誤殺,再加上近年生境破壞,其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角魚屬為東洋區一特有屬,共有數種,以中南半島為分布中心,向南伸展達蘇門答臘,向西至印度。本種在國內僅發現於雲南瀘水縣及保山縣(屬怒江水系),為偶見種類;在怒江下游緬甸的薩爾溫江可能亦產。角魚的棲息地區往往是沿江主要捕魚區,在無限制的捕撈中被誤殺是該種致危的主要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