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2型防空飛彈

1973年初,中央軍委決定對“紅旗”2號飛彈進行改型設計,以進一步提高抗干擾能力和生存能力。同年8月,國家計委、國防工辦下達研製任務,並命名為“紅旗”2號甲飛彈,徐易任總設計師。

基本信息

簡介

紅旗2型防空飛彈
紅旗2型防空飛彈
隨著國外低空突防和電子干擾技術的發展,1973年初,中央軍委決定對“紅旗”2號飛彈進行改型設計,以進一步提高抗干擾能力和生存能力。同年8月,國家計委、國防工辦下達研製任務,並命名為“紅旗”2號甲飛彈,徐易任總設計師。飛彈總體設計和部分分系統研製由三線基地負責,制導站由786廠研製,戰鬥部由123廠研製。經過周密的論證,“紅旗”2號甲在保持“紅旗”2主要性能、氣動外形和系統的基本體制不變的基礎上,增加了148項改進項目。其中屬於制導站的71項,飛彈的51項.主要是提高抗干擾和射擊低空目標的能力。

研製任務下達後,地處三線的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奮圖強,克服了試驗設備缺乏、資料不足、交通不便、科研力量薄弱等困難,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徐易在負責總體設計工作的同時,還與其它設計人員一起承擔飛彈氣動力計算任務,完成了數百條理論彈道的計算。3655廠主任設計師劉季芳,經常和工人一起日以繼夜地進行技術攻關,解決了發射架座架千斤頂球頭、球碗咬傷等難題,為提高發射架質量做出了貢獻。

經過各研製單位4年多的努力,“紅旗”2號甲飛彈於1978年先後進行了獨立迴路彈、制導站和全系統閉合迴路彈試驗。1978年至1982年,“紅旗”2號甲飛彈先後完成了研製階段試驗、設計定型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紅旗”2號甲較“紅旗”2號飛彈提高了速度,增大了作戰空域,壓縮了作戰低界和近界,提高了抗干擾、攻擊垂直機動目標和武器系統的自衛能力。1984年6月,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紅旗” 2號甲飛彈定型。

乙防空飛彈

現代空中目標主要採取施放有源或無源干擾、進行水平或垂直機動、低空或高空突防等措施,逃避地空飛彈的攻擊。這就迫使地空飛彈必須採取相應的抗干擾措施,以提高攻擊各類空中目標的能力和武器系統的生存能力。為此,中央軍委於1978年7月決定對“紅旗”2號飛彈武器系統進一步改進,並命名為“紅旗”2號乙飛彈。1979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下達“紅旗”2號乙飛彈的研製任務,要求減少地面車輛,提高機動能力,提高武器系統抗干擾和攻擊快速機動目標的能力;進一步擴大作戰空域和縮短作戰準備時間。這個型號的技術抓總和研製單位與“紅旗”2號甲相同,陳欣生任總設計師。

“紅旗”2號乙飛彈主要是對飛彈、制導和發控設備進行了改進。飛彈採用了具有較大威力的引信、戰鬥部系統,以提高殺傷效果;提高推進系統的性能,改善彈道特性,以適應作戰空域的擴大和目標速度範圍的增加;採用抗干擾數碼指令傳輸,使信號傳輸準確、可靠並具有較高的抗干擾性能;採用全新的彈載電源系統,設備的重量大幅度減少,以增大飛彈的可用過載等。

制導站廣泛採用數字電路,指令計算和射擊指揮實現電腦化;在掃描雷達上附加高頻測距雷達和電視跟蹤系統以及單脈衝體制,提高目標通道的抗干擾能力;採用多種制導方法,以適應攻擊高速、機動、帶干擾機的低空目標;設定大螢幕作戰指揮儀,能自動顯示殺傷區範圍、飛彈與目標預定遭遇點、發射時機等多項數據;增加動目標顯示、敵我識別裝置等30多項技術。

新研製的機動發射車以機動發射取代固定發射,以減少發射設備的數量和噸位,提高武器系統的地面機動能力和使用性能。

1979年12月,“紅旗”2號乙飛彈武器系統完成了方案論證,研製單位及各協作單位同心協力地投入了研製工作。在各分系統研製的同時,開展了大量的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其中,採用仿真試驗對各種高度和速度的目標進行了模擬打靶,命中機率均符合設計要求;完成了獨立迴路彈飛行試驗、發射車帶彈運輸試驗、制導站校飛試驗和技術保障系統的對接試驗,檢驗了採用數字機後制導迴路的品質,修正了制導迴路的數學模型,以及驗證了改進後自動駕駛儀的性能和發射車的帶彈運輸能力及安全可靠性。特別是經過3次飛彈發射試驗考核,證明機動發射車的研製是成功的。

1980年至1986年,“紅旗”2號乙飛彈先後進行了履帶發射車的實彈射擊試驗和鑑定飛行試驗,均獲成功。
“紅旗”2號飛彈武器
HQ-2為中高空地空飛彈武器系統,其改進型有HQ-2B、HQ-2F、HQ-2J、HQ-2P。

HQ-2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以為建設制編成:包括6部發射架、24枚飛彈、1個制導站。
制導站:由收發車、顯示車、指令車、配電車、3輛電源車組成
技術性能數據:
彈長:10.842米
彈重:2322公斤
最大速度:1250米/秒
最大射程:35000米
最小射程:7000米
最大射高:27000米
最小射高:1000米
重新裝填時間:10~15分鐘
中國的防空飛彈之路新中國成立不久就開始防空體系的建設:1950年組建了雷達和探照燈部隊;1955年建立防空軍;1957年空軍和防空軍合併,國土防空由空軍組織;1958年從蘇聯引進S-75(SA-2)地空飛彈,組建了空軍防空飛彈部隊。1959年10月7日,組建剛一年的空軍防空飛彈部隊就接受了一次嚴峻考驗:台灣的RB-57D高空偵察機從浙江沿海竄入我大陸,直飛北京。我指戰員沉著迎戰,用SA-2防空飛彈一舉將其擊落,首戰告捷,開創了世界防空史上用防空飛彈擊落敵機的首次戰例。我國從引進S-75(SA-2)時就開始了仿製工作。剛起步不久,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仿製工作遇到巨大困難。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體參加仿製的科研人員發奮圖強,經過6年的奮戰,終於在1964年仿製成功,稱之為“紅旗1號”。1965年1月10日,在包頭地區用新的國產“紅旗1號”防空飛彈擊落1架U-2高空偵察機,證明國產兵器非常有效。1965年根據空中威脅的變化,開始了“紅旗2號”防空飛彈的研製,在“紅旗1號”的基礎上擴大殺傷空域,提高抗干擾能力,改善戰鬥使用性能。它於1967年6月27日定型,隨即裝備部隊。同年9月8日,我空軍防空飛彈部隊在浙江嘉興首次用新研製的“紅旗2號”防空飛彈,在有干擾的條件下擊落一架U-2高空偵察機,證明了該飛彈採取的抗干擾措施非常有效。在以後的國土防空作戰中,用“紅旗2號”又擊落過3架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和1架米格-21戰鬥機。“紅旗2號”的研製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戰中取得的輝煌戰果,標誌著我國防空飛彈的發展已由單純的仿製走向自行研製的道路。中國“紅旗”2型地空飛彈;由於十年動亂,我國防空飛彈的發展水平與已開發國家之間拉大了差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防空飛彈的發展逐漸走上正軌。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在改進“紅旗2號”的同時,又研製成功多種型號,形成了以“紅旗2號”為基本型的中高空系列,以“紅旗61”為基本型的中低空系列和以“紅纓5號”為基本型的攜帶型系列,實現了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的空域覆蓋。

在國外大出風頭的中國武器

中國的軍用武器從最初的蘇聯援助,到仿蘇武器,到自立更生研製,再到現在的擁有中國自主產權的尖端武器,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目前我國的武器已經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以質量可靠、價格低廉獲得了出口國的好評。在世界軍火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想進口中國的武器裝備。
FC-1梟龍殲擊機| 中國殲-7戰鬥機| 殲-6| K8型教練機| 初教6型教練機| 強5型強擊機| 轟-6轟炸機| 江湖級護衛艦 | 納來頌恩級護衛艦 | 勝利級港口巡邏艇| 河谷級飛彈艇| R級潛艇| 上海級巡邏艇| 海南級獵潛艇| 59式坦克 | 69式坦克| 中國85式主戰坦克| 63式水陸坦克| 86式步兵戰車| 中國85式裝甲車| 63式裝甲車| 63式107MM火箭炮| PLZ45式155MM| 1956年式衝鋒鎗 | 海鷹系列反艦飛彈 | C801反艦飛彈 | 紅旗2型防空飛彈 | 凱山1號防空飛彈 | 紅箭-9型反坦克飛彈 | M族彈道飛彈 | 東風3型彈道飛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