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語

糯語

糯語就是最早農耕文明的創建者糯民的語言,是古漢語的前身;由於他們最早種植的水稻是Nuo(粳糯),故稱糯民、糯漢、粳民,古時粳讀“缸”,所以又稱缸民;隨著糯民距今兩萬年前開始了對全球的開拓,把文明帶向地球的各個角落,同樣把古漢語也帶向世界各地,成為後來各人種、民族的共同語言。流波在其偉大的著作《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和其它論述中華並人類文明文化起源的過程中把“糯民”、“糯語”做為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概念運用,使之成為新文明文化史觀的一些基礎概念。

關於語言文字的起源發展

“世界第一字”

當西方發現“X”這一符號於7000年前的西亞哈拉夫女神(也就是糯神)像肩頭時,宣稱發現了“世界第一字”;而距今9000年前的中國洞庭湖平原上的彭頭山文明文化中出現了“日”、“月”、“X”、“#”、“∞”、“▽”“△”等字元,其中“X”字元是在女巫佩帶的石牌飾物上發現的,這也印證了哈拉夫文化正是中華長江流域糯民奔赴西亞創建的文明;距今近8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刻畫文字已初具殷墟甲骨文之雛形。

人類上中古有共同的語言

西方、日本人研究出的上中古時代的人類有一種共同的語言叫“埃斯諾特語言”,這正是糯民的語言,上古世界是以中華糯民的農耕語言為主體的全球性擴散。今天的漢語特別是古漢語、方言和眾多的民族語種如黔台語、侗台語、壯侗語、侗傣語、藏緬語、日本語、南業語、印歐語等等都是其繼承保留語種。放言之,世界各民族的語言語音幾乎都與中華糯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親緣關係。所以西方、日本人研究出的上中古時代的人類有一種共同的語言叫“埃斯諾特語言”,這正是糯民的語言,上古世界是以中華糯民的農耕語言為主體的全球性擴散。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人——中華互人——古地中海沿岸的伏羲神糯炎帝共工勢力海外支在中華象形文字的變體——聖書字、楔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最早的字母——腓尼基字母,這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字母較早傳入希臘,演變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字母的共同來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亞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為亞洲許多文字的基礎,如阿拉伯、印加、猶太字母等。公元4世紀後,阿拉伯字母在亞洲廣為流傳。

一些國家的古名族名就由糯語變相而來

如孟加拉(糯)、寮國(糯)、尼(糯)泊爾、伊朗(糯),扶羅(高棉)民族是“高綿”(缸民,“缸”是古“粳”的讀音,即由“糯”發展而來的稻種)族,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古為訶羅(糯)國,馬來半島南古為羅(糯)越國,泰國南部古稱羅(糯)迦戌國,泰國的另一部分古為羅(糯)缽底國,緬甸西部的阿拉乾古為訶利難羅(糯)國,巴基斯坦的部分古為犍陀羅(糯)國,阿富汗的一部分為縛葛羅(糯)國等等。古梵語是印度婆羅門使用的語言,婆羅門語言繼承了古印度最早居民尼格利陀人(Negrito)、達荼毗羅人的語言,這些印度半島早期居民都是從中華南方去印度半島的糯民。

長江流域農耕文明流變全球把其語言撒遍全球

人類最早的長江流域中游水稻農耕文明向東、向南形成長江流域和東亞南亞廣大的水稻農耕薩姆區,向北形成中原旱作農耕薩姆區和中亞遊牧薩姆區。南方水稻薩姆文明、中原中亞旱作遊牧薩姆文明又相匯於西亞、地中海沿岸。這個過程就產生了人類歷史上以四大古文明為主體的眾多文明文化。“上古時期的50000~25000年前間相對應的是有巢氏、燧人氏、盤古氏,是中華巫糯文明發酵萌芽時期;25000~5000年前間相對應的是女媧、伏羲氏、神農、炎帝、黃帝時代,是伏羲神糯全球大統大九洲巫儺文明從長江流域向全球傳播擴散開拓時期;5000~3000年前間相對應的是少皞(帝摯)、顓頊(高陽氏)、帝嚳、唐堯、虞舜、大禹、夏啟、殷商、西周時期,是巫儺文明隨著全球大統大九洲的分崩離析而分化組合變異時期。”(流波(劉博).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017.)大量的史料表明,中華先祖從2萬年前左右就開始了全球性開拓,到15000~8000年前的中華伏羲、神農時代,中華文明和人種已幾乎遍及全球,是為中華全球一統大九洲時代。故無論是古印度、埃及、西亞、美洲或是西方的神話祭祀、圖騰崇拜、天文地理亦或《聖經》故事的源頭都可從中華文明中尋找到最初根蒂。”(流波(劉博).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03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