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鄉

成田鎮簡樸鄉,古稱朴里,是大南山麓人口萬眾的大鄉里。 現在的簡樸,群山縱橫十華里,處處造林種果。 清末民初,大量簡樸人出外謀生,漂洋過海,以旅居泰國最多。

成田鎮簡樸鄉,古稱朴里,是大南山麓人口萬眾的大鄉里。
簡樸的先祖,仕潮出閩,原是福建莆田打鐵巷人,南宋時,簡樸的一世祖李篤齋來潮陽做官。一世祖媽不擇邑,不選郡,專覓到南山腳下的地方定居。以後就逐步形成鄉里。
簡樸先祖最先創鄉的地方,稱為港泊,從這個名字可聯想起當時這裡是練江河畔地方,也許是海邊的灘涂。這裡據說是礱地,所以當時寨外有二條石橋稱為礱耳。寨中巷道以祠堂為中心,象礱一樣向四面伸延,互不相通。民間傳說:明代地理先生虱母仙從南山頂上遠觀簡樸鄉里,讚不絕口地說:南山各條山龍都匯集在簡樸,加上龍溪東水倒西,這個鄉里富到人不知。但當虱母仙走近鄉里一看,卻搖頭說,鄉間溪港是雞腸溪,東水雖倒西,但沒流入鄉里,就流向他鄉了。水不入懷,發展不起來。
這些言談,雖帶著迷信的神秘色彩。但卻反映了歷史上簡樸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面貌。
簡樸過去四千多畝耕地,山坡地居多,只能種番薯、芋仔;萬畝山地,只能割山草,加上交通不便,上山要走羊腸小道,種作是廣種薄收。那時的生活,真所謂“朝攜仔兒砍柴去,暮呼山妻補破衫。”驢生拚死也只能溫飽。經濟的不發達,也帶來文化的落後,過去簡樸青少年十歲左右,男的上山牽牛,女的上山覓草,所以過去有“難覓過簡樸秀才”的話。
時勢變遷,歷史推移。簡樸面貌的大改觀,卻是人民掌握了權力的時候。五十年代,全縣人民興建大龍溪水庫,蓄水灌田發電,也給簡樸農林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大龍溪二壩築成後,簡樸就自力建設了沿山渠,從龍溪上游引水經過二壩灌溉鄉里田園。現在的簡樸,群山縱橫十華里,處處造林種果。遠山薪炭林,坡園山窩種茶、種柑、種果,滿山樹木鬱鬱蔥蔥,山坡茶果披綠。大石頭上,刻著“簡樸林場”大字,交通路口,林樓遍立。簡樸曾是全國林業先進單位,受過中央多次的獎勵。
清末民初,大量簡樸人出外謀生,漂洋過海,以旅居泰國最多。現在泰國簡樸同鄉會的成員就達一萬三千餘眾。比家鄉的人還多。簡樸人昔日漂流海外飽受辛苦,艱苦創業,有所成就不忘故土。國家實行對外開放,簡樸人更是僑農並肩建鄉里。他們不但建設了鄉里的飲水工程和電燈照明設施,在泰國簡樸同鄉會李光隆理事長的倡導下,齊心協力籌資整治全鄉地理,從南港的月單圍和簡樸林樓二個地方各挖一條渠道,引南港水通往鄉里,各渠道還依地勢設閘蓄水,竣深鄉里溪港,改良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生產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