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式爐

簠式爐

簠式爐,清中期產品,作為薰爐使用,是清乾隆朝仿古銅器中較為精美的一件。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簠式爐(fǔ shì lú),通高18cm,口徑14.1×11.3cm。

外形特徵

簠式爐簠式爐圖

此爐敞口,斜直腹,四壁呈梯形,壁面鑄海水異獸紋,兩側有對稱的獸頭鋪首,平底,矮圈足,下接四個雲形足。器蓋四面作倒梯形,相對的兩面分別飾鏤空的雲龍紋和雲鳳紋,蓋鈕呈方形漏斗狀,頂中空,邊緣飾雷紋一周。器外表呈棕色,蓋和器內壁滿布煙燻痕。

工藝特點

此器胎體厚重,形制規整,紋飾刻畫精細,系仿照周代青銅禮器製作而成,並被作為薰爐使用,是清乾隆朝仿古銅器中較為精美的一件。

名詞解釋

雷紋

由近似“丁”字形的線條互相勾連組成。此種紋飾盛行於晚商至周初,戰國時再度流行。

鋪首

銜接門環的底座式裝置。多為金屬制,故又稱“金鋪”、“銅蠡”。以獸面銜環狀為主,亦稱“獸環”,還有龜、蟾等多種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徵意義。鋪首作為裝飾,在商周時已見於銅器之上,可能尚早於用以為門飾。

鏤空

鏤空是瓷器的裝飾技法之一,也被稱作“鏤花”或“透雕”。它是將器物胎體上的紋樣鏤通,形成內外通透的圖案。

細部特徵

銅簠式爐側面的獸頭鋪首銅簠式爐側面的獸頭鋪首

銅簠式爐側面的獸頭鋪首,現藏故宮博物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