箅

箅,bì,形聲。字從竹從畀,畀亦聲。“畀”意為“把穀物放在支架上蒸煮”。“竹”與“畀”聯合起來表示“竹製蒸架”。本義:竹蒸架。

基本信息

部首

竹,部外筆畫:8,總筆畫:14

筆順

撇橫捺撇橫捺豎橫折豎橫豎橫橫撇豎

編碼

五筆86:TLGJ;五筆98:TLGJ;倉頡:HWML;四角號碼:88221;Unicode:U+7B85;鄭碼:MKAN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箅

bì ㄅㄧˋ

〔~子〕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片狀器具,如“竹~~”、“紗~~”。

方言集匯

◎粵語:bai3 bei2 bei3

◎客家話:[海陸豐腔] bi5 [東莞腔] bi5 [台灣四縣腔] bi5 [客英字典] bi5 [寶安腔] bi5 [梅州腔] bi5 [客語拼音字彙] bi4

◎ 潮州話:bi3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箅bì

〈名〉

蒸鍋中的竹屜。後指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器具 [bamboo steamer]

箅,所以蔽甑底者也。從竹,畀聲。——《說文》。按,甑以蒸飯,底有七穿以竹蓆蔽之。

敝箅不能救鹽池之鹼,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北周·庾信《哀江南賦》

常用詞組

箅子

bì zǐ

一種有網眼用以隔物的器具。如蒸鍋中的竹屜等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箅·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8

《廣韻》博計切《集韻》必計切《正韻》必弊切,音閉。《廣韻》甑箅也。《說文》蔽也,所以蔽甑底。

又《周禮·考工記注》輪箅,則車行不掉。

又《字彙補》邦爾切,音彼。佛經,迦箅,此雲藿香。見《翻譯名義集》。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竹部】箅

蔽也,所以蔽甑底。從竹聲。必至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蔽也。此戸護也,門聞也之例。所㠯蔽甑底。甑者,蒸飯之器。底有七穿。必以竹蓆蔽之米乃不漏。雷公炮炙論雲。常用之甑中箅能淡鹽味。煑昆布用弊箅。哀江南賦曰。敝箅不能救鹽池之鹹。從竹。畀聲。必至切。十五部。按廣韻博計切。

茶經

唐代陸羽『茶經』

二之具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於甑中,(原註: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制之,(原註:亞字當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並葉,畏流其膏。

拼音是b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