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泗川戰役

第二次泗川戰役

第二次泗川戰役,發生在明末時期,由明軍近2萬人和朝鮮軍3千餘人來對抗日軍的第5軍團1萬4千餘人,戰役結果聯軍勝利,共斃傷日軍6千餘人,聯軍傷亡3千餘人。

基本信息

戰役過程

戰役過程及勝利原因:明軍吸取了上次失利的教訓,把火藥遠離部隊,加上日軍當時已經知道豐臣秀吉已死,軍心渙散,無心戀戰。

據史書記載,明軍在東征期間共耗費餉銀八百萬兩。七年花了八百萬兩,對比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一次就賠款給日本白銀兩億兩、再加上‘贖遼費’三千萬兩和威海衛日軍守備費一百五十萬兩,共二億三千一百五十萬兩白銀,我們有理由相信明朝這筆錢花的很值。

有“專家”曾指出,明朝的滅亡,一個重要原因是把錢花在韓戰上了,所以對後金作戰失敗,這種說法很可笑,八百萬兩銀子就能讓一個龐大的帝國滅亡嗎?萬曆年間僅修建定陵的錢就已經超過這個數字了,要說亂花錢,應該算這筆帳才對。

日本向大陸擴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明軍不在朝鮮擊敗日軍,戰爭仍然會在中國本土發生。

明亡是亡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輪流更替的歷史宿命上,亡在制度上的腐敗、包括經濟的腐敗和偏差上。至於把明朝後來的滅亡,歸咎為四五十年前進行的一場帝國保衛戰,我想也只有某些中國專家才會有這種想法吧。

日本軍人的獸性在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姦淫燒殺,無惡不作,兩次侵朝使朝鮮在籍人口比戰前減少了六分之五,李朝大量文物、檔案、建築物、歷史文獻和藝術品均在戰火中被焚毀,田地荒蕪,人口減少,工匠和技術人員大量流失,耕地僅為戰前面積的三分之一。如果明軍不出兵援朝,這一切也必將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也許有人會對這種說法表示異議,不幸的是,後來的歷史的確印證了這一點。

對於日本來說,豐臣秀吉發動的侵朝戰爭不僅徹底失敗,而且更埋下爆發關原之戰的誘因。秀吉死後,其部下分為東西二軍互相攻擊,西軍的精兵大多送命在朝鮮,假設島津義弘在關原之戰不是帶了一千多人,而是兩萬人;假設小西行長手中是從朝鮮撤回的第一軍團主力,那結果會是怎么樣呢?當然歷史沒有假設,最終的結局是秀吉親信石田三成率領的西軍被德川家康領導的東軍擊潰,豐臣家的勢力受到重創,又過了十幾年,德川家康發動了大阪戰役,徹底滅亡了豐臣一族。豐臣這個姓氏,從此在日本滅絕,這是豐臣秀吉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

需要指出一點,因為在侵朝戰爭中擄掠了大量朝鮮工匠和讀書人,倒讓日本在學習儒家文化、陶藝製造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也算是一個意外收穫吧。

萬曆韓戰意義重大,這場戰爭的勝利使的朝鮮維護了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使的日本統治集團數百年不敢向大陸擴張;使的中朝兩國人民鮮血結成的友誼世代相傳。

萬曆韓戰的輝煌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財富,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東西,我們要學會善待,學會珍惜,學會繼承,而不是無知地去嘲弄。

在這次戰爭中,有一個方面很值得人回味!
就是雙方間諜的活動!明軍的間諜主要是萬曆皇帝派來的錦衣衛,日軍的間諜則主要是大名鼎鼎的依鶴忍者兵!
總的來說,日軍間諜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儘管他們起的有時是反作用!

最典型的是蔚山大會戰後,其實雙方應該算是不分勝負,中朝聯軍損失略大些,可是日本間諜卻在北京到處散布謠言,說什麼“明軍僅僅死亡的就達到2萬”,目的就是要使明朝知難而退兵,但令人可笑的是萬曆皇帝居然相信了,以致於很多關於這次戰爭的歷史資料都說蔚山會戰“明軍僅僅死亡的就達到2萬”,但事實上明軍在這次戰役中一共出動的兵力是3萬6千人左右,加上朝鮮軍大概是4萬5千人,當時明軍幾乎是把在朝鮮的所有能出動的兵力全部出擊了,試想如果“明軍僅僅死亡的就達到2萬”,那明軍豈不是就快全軍覆沒了,但當時戰役的結果是明軍只是回到了戰前的陣地,仍然處於攻勢。

當然這次謠言並沒有能使日軍得到什麼好處,它沒有嚇倒萬曆皇帝,反而激起了明朝朝野的憤怒,萬曆皇帝急忙從南方對緬甸作戰的部隊中抽調1萬驍勇善戰的雲南少數民族士兵,從浙江招募2萬勇猛的義烏士兵入朝參戰,後又調川兵1萬,水軍2萬,入朝作戰,使得朝鮮的明軍總兵力達到7萬(加上水軍一共9萬)人馬,並從軍械庫要了近100門大口徑火炮再次增加了明軍的火力。

所以日軍的間諜並沒有起到什麼大的作用,反而加速了自己的失敗。
除了蔚山戰役外,日軍在很多戰役中也做出了與此類似的謠言。

總體來說,明軍在朝鮮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特別是第一次戰爭的表現,無論在任何方面都要強於日軍,我知道現在很多人看了日本戰國史,都認為當時的日軍作戰經驗豐富,但我想這些人也應該想到,當時明朝的內部有兩大敵國: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緬甸,內部還有女真等少數民族的叛亂,在朝鮮作戰的明軍都是長期在與蒙古和緬甸作戰的精銳部隊,當時的蒙古軍和緬甸軍的戰鬥力要比日軍強,明軍在與這些強敵的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張居正的改革,這次改革在軍事上成果是比較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提拔了戚繼光和李成梁這兩位名將,他們一個守北方,一個守東北,他們又破格從士兵甚至被俘虜的山賊中提拔一大批優秀的將領,像這兩次戰爭中的很多將領都是出自他們的提拔,還有就是這兩位將領都是十分重視火器的套用,這對明軍的戰鬥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這裡我還想說一下,很多人及書籍都以現在的眼光看歷史,認為近代現代日本強,緬甸弱,就認為當時也是日本強緬甸弱。

其實當時緬甸正是他們強盛的時期,多次出動大軍入侵明朝。明軍在和他們作戰的時候占不到任何便宜,我舉個例子,就是在朝鮮戰場大勝日軍的明軍一支部隊(指揮官就是解生),在後來與兵力和自己差不多的緬甸軍作戰時幾乎全軍覆沒,這與在朝鮮戰場上明軍經常以少勝多戰勝日軍有著多么大的反差!

當然與緬甸軍作戰也要考慮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等問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緬甸軍的戰鬥力不比日軍差,甚至要強於日軍。

明軍裝備

現在我再給大家發一下明軍和日軍是裝備對比。當時的日軍,由於經歷了戰國時代這一特殊環境,普遍推廣使用了鐵炮“日式火繩槍”,並能夠熟練的操習,而大口徑的火器,因為笨重和製造不易,只裝備了海軍,直到十三年後,德川家康與豐臣秀賴大阪攻防戰時,石火矢才被日軍廣泛的套用。在這之前,根本就沒有能力和眼光大規模在陸戰中裝備和使用火炮。

“註:石火矢為日式重火炮,約重八九百斤,相當於明朝的大佛朗機炮,日本傾其國力,到入侵朝鮮時才製造出四十門。耶穌會傳教士弗洛伊斯記載了1584年九州大名龍造寺隆信出陣的場面。一萬二千人的部隊才只裝備輕炮兩門,但卻擁有火繩槍近四千枝,可見比例失調之嚴重。”

明軍則恰恰相反,輕火槍而重大炮,和日式板機火繩槍相比,火銃的質量,數量都不行,還得用明火點燃導線,當文祿之役結束時,明軍才仿製日本鐵炮裝備了大量先進的鳥銃,並套用於慶長之役中。“註:鳥銃:明式火繩槍,因為打的遠,所以叫鳥銃,不是指專門打鳥的槍。”

不過明朝軍隊中卻裝備了大量各種口徑的火炮,以大將軍炮為例,長兩米,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強箍,可發射7斤重的鉛彈,用一輛車運載。車輪前高后低,可在車上直接發射,威力無比,李如松的部隊共有這樣的大將軍炮一百二十門。日軍在平壤之戰中企圖用步槍和輕型火炮來對抗明軍的巨炮,不能不說是一種戰爭史上的悲劇。
明朝水師非常強大,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就不說了,即使到了十六世紀未期,其綜合實力仍能名列世界前六位,至於在亞洲,則堪稱無敵手。主要裝備有:大福船、二號福船、三桅樓船、蜈蚣船、大蒼船、小蒼船。前三種戰船是深海作戰的主力艦,後兩種為淺水戰船。

大蒼船:又稱為海蒼船,吃水七八尺深,風小時機動,用來配合大福船和二號福船作戰。作用類似現代的護衛艦。船上武器有千斤佛郎機炮四門,碗口銃三門,鳥槍六桿,噴筒五十具,煙罐八十個,小信炮十個,火磚五十塊,火箭二百枝,蹶張弩六張,毒藥弩箭一百枝。乘員五十三人,其中水手九人,作戰士兵四十四人。

小蒼船:吃水六七尺,裝備千斤佛郎機炮兩門,碗口銃三門,三眼銃或鳥槍三四桿,噴筒四十具,煙筒六十個,火磚三十塊,火箭一百支,蹶張弩4張,弩箭一百支。全船三十七人,其中水手四人,作戰士兵三十餘人。

日軍裝備

這是日本的水師的裝備

日本水軍綜述——日本“水軍”其實只是後來的叫法,最早的日本海上力量應該稱作“海賊”。早在平安時代,日本就出現了和山賊性質相同的海上武裝搶劫集團——海賊。到了室町時代,海賊不再是蔑稱,而有實力的海賊首領更是以“海賊大將”的稱號為榮,不再以搶劫財物為生,而以商業活動作為重要資金來源,原有的軍力則是為加強他們的統治。後來為了區別兩者的不同,而將後者稱為“水軍”。

日船有三種常規型號,一種特殊型號。常規的依大小排序是安宅船、關船、小早船。三種船都是單桅,遠洋時使用帆,近戰使用櫓,船體分上中底三部分,底部在吃水線以下。另外還有一種非常規型號,稱為鐵甲艦(太重,不能出遠海)。

日本水軍:(1)安宅船:這種船體積大而堅固(使用龜骨),但比較朝鮮,明船要脆弱的多。該船中央後方設警樓,分三層,配小櫓百六十,大櫓八十。武器為大筒與鐵炮,是正規海軍的核心力量,水軍的布陣時的核心所在,兩千石(衡量單位)以上的大船可歸入此類。

(2)關船:是一款中型戰船,設計思想是在兼顧防禦力的基礎上提高機動性,兩舷在八十挺櫓到四十挺櫓之間。武器為大筒與鐵炮,是水軍的主戰力量。

(3)小早船:小型船,設計思想是放棄防禦力,儘可能大的提高機動性。兩舷在四十挺櫓之下,在正規海軍中主要負責偵察和傳報。但因其輕巧靈便,效費比高,技術含量低,故成為海賊們的主流艦隻,常集群使用。

小早船可以分為鐵炮船、長柄船、奇船、物見船、番船、兵糧船等。人員的配備以八百石船為例子,一般配備櫓百隻,則需要水手百人,船頭舵手五人,火槍兵百人左右,戰鬥人員占據總人數的一半。如果以風帆為動力,則所需水手可大大減少,則搭乘百人的鐵炮隊。附:朝鮮龜船:由李舜臣所創造。這是一種大型戰船,上復蓋板,板上有十字小槽,不是小槽的地方,遍插利刃和錐尖。前面為龍頭,龍口是銃穴;後面是龜尾,尾下也有銃穴。兩弦各有六個銃穴,銃穴下有櫓八至十支。龜船甲板堅固,機動靈活,攻擊和防護能力均較好,在抗擊日本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日水軍呈秀吉之曾說:“朝鮮人水戰大異陸戰,且戰船大而行速,樓牌堅厚,銃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盡被撞破。”

盤點明末抗日援朝戰爭

這場戰爭是並不是明朝最強盛的洪武朝和永樂朝,而是這個老大帝國的轉折之朝明朝萬曆朝時期。中國和朝鮮人民為了抗擊外族的侵略一起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這場戰爭開始於公元1592年結束於1598年。公元1592年在中朝兩國的舊曆上是壬辰年,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朝鮮的史學家將這場戰爭也稱為——壬辰衛國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