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館之戰

碧蹄館之戰

碧蹄館之戰萬曆朝鮮之役中一場極其重要和慘烈的戰役,有碧蹄館血戰之稱,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廿六,雙方在當時朝鮮國都西北的碧蹄館會戰。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廿六,於朝鮮半島的碧蹄館(位於現在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碧蹄洞一帶)周邊,日本方面的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與由李如松、查大受、高彥伯率領的明朝及朝鮮聯軍相遇。由於中日朝史料的重大差異,此役在後來又成為爭議頗多的神秘之戰。 關於此戰有中日遭遇戰,日軍誘敵伏擊戰兩種說法。對於此戰結果中日朝史書記載在過程細節上有些不同。戰役發生在1593年 (明萬曆二十一年,朝鮮宣祖二十六年,日本文祿二年)農曆正月27日。明日兩軍在碧蹄館(位於漢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驛館)激戰整整一日,最終以雙方脫離接觸而告終。碧蹄館大戰是中日壬辰戰爭中明軍與日軍的一次野戰,以明軍失敗而告終 。

基本信息

戰前形勢

明軍方面

碧蹄館之戰碧蹄館之戰

1593年初,繼平壤戰役大敗小西行長之後,明朝的近四萬援朝部隊在提督李如松的指揮下大舉南下,日軍各地守軍望風而走,鳳山的大友義統,白川的黑田長政,平山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等,紛紛向南撤退,明軍幾乎兵不血刃,就在半月之內收復失地五百餘里,朝鮮三都八道,已有二都(平壤、開城)五道(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鏡)的大部分地區重回明、朝一方的掌控之中。

二十日,明軍先鋒李如柏、李寧所部進入被日軍放棄的開城。二十三日,李如松率明軍主力到達,開始救濟災民,安定人心。

日軍方面

十八日,日軍放棄開城,各部相繼南下,二十二日進入王京

。 重鎮平壤一戰即告失守,這訊息震驚了所有在朝日軍。坐鎮王京的侵朝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緊急會同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等軍監三奉行和南撤的諸將領召開軍議,商討迎戰事宜。與會日軍將領分成籠城和出擊兩種意見,石田等三奉行主張籠城據守,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加藤光泰等武將則堅決要求出城決戰,最後出於城內軍糧不多,難以長期堅守的考慮,出擊派的意見在軍議中占了上風

。而西國猛將立花宗茂得到隆景“立花家三千士兵足以匹敵他家一萬(立花家の3千は他家の1萬に匹敵する)”的讚譽,被委派出任先陣。

此時集結在王京的日軍總計五萬餘人,編成三部準備出擊迎戰明軍。

前軍由小早川隆景率領,編內有:

先陣立花宗茂、高橋統增(宗茂之弟)三千人

二陣小早川隆景八千人

三陣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廣門五千人

四陣吉川廣家四千人

後軍由宇喜多秀家率領,編內有:

先陣黑田長政五千人

二陣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五千人

三陣加藤光泰、前野長康三千人

四陣宇喜多秀家八千人

後備隊則由小西行長、大友義統的萬餘敗兵組成,駐守王京。

前哨戰

正月二十四日,明軍得到朝方哨探的一條訊息:“倭賊已退,京畿(王京)已空”。為證實此訊息的準確性,李如松當日即遣副總兵查大受率所部五百餘騎,以朝鮮防禦使高彥伯為嚮導,南下探查王京虛實。

二十五日晨,當查大受部的前哨到達王京以北的昌陵附近時,突然遭遇一小股日軍。據日方記載,這是日軍將領加藤光泰和前野長康率領巡查王京周邊的物見隊,由四十騎武士和一些足輕從者組成,共約一百五十兵力。雙方在短促交手之後,數量占劣勢的日軍被斬首百餘,餘部逃回王京報告(桐野作人《碧蹄館之戰》)。此戰中方記載基本與日方相同。

基本內容

萬曆朝鮮之役的一場重要戰爭1月18日, 小早川軍 撤出 開城 不到一小時, 明軍 李如柏部 即已開到並占領了該城。 三都光復其二, 明朝聯軍士氣更加高昂。從12月25日跨過 鴨綠江, 至1月18日奪取 開城, 明軍在23日內也飛越半個朝鮮, 進軍速度竟不輸給剛登入時的日軍, 也可算是奇蹟吧。 可是, 正由於進軍太迅速, 明軍很快發現自己陷入了和日軍相似的窘境: 軍備給養跟不上了! 雖然朝鮮方面 柳成龍 等人殫精竭慮地籌措糧草, 但終因國土本就貧瘠, 加上飽經戰亂, 已無法充分供應前線的軍需。 更慘的是, 明軍大多騎兵, 而日軍在撤退之時焚毀大量草料, 導致明軍數日之內就喪失馬匹逾萬! 看來過不了多久, 明軍騎兵就都要轉職成步兵, 下馬和日軍步戰了。可是, 一路過關奪旗的明軍將士哪裡會在意這點? 占領 開城 之後, 連主將 李如松 都有點開始有些飄飄然, 覺得日軍如此不堪一擊, 把他們像趕鴨子一般趕出 漢城, 逼進海里, 也只是遲早的事了! 大家仿佛都忘了, 當時在朝日軍還有10餘萬, 而這支明朝聯軍, 人數不過5萬, 才是日軍一半不到。 形式仍然十分嚴峻, 還不是掉以輕心的時候啊。淪陷區的朝鮮人民聽說天朝大兵開到, 日軍望風披靡, 也都歡欣鼓舞。 有些民眾甚至打算配合明軍的攻勢, 在日軍後方暴動。 1月23日, 一些 漢城 民眾在城內放火, 不幸被日軍發覺。 1月24日, 宇喜多秀家 下令屠城, 將 漢城 內所有男子全部殺死! 慘絕人寰的屠殺進行了一整天, 多少朝鮮家庭為此失去父親丈夫兒子, 已無法計數。 僅有少數男人穿著女裝, 僥倖逃過一劫。1月25日, 明軍渡過 臨津江, 挺進至 坡州城。 李如松 下令紮營, 並派副總兵 查大受, 朝軍將領 高伯彥 領兵3000繼續南下, 打探前往 漢城 的道路。 (《懲毖錄》稱這支先鋒部隊僅數百騎。) 李如松 本意是以3000人馬投石問路, 但在信心爆棚的 查大受 看來, 憑自己的人馬直接奪取 漢城 也不是問題啊。 不是有些朝鮮難民來報, 日軍已經撤出 漢城 了么?查大受部 沒出 坡州 多遠, 就遭遇到一小股日軍偵察兵。 二話不說, 查大受 揮刀就上, 殺散了這股日軍。 據日軍報告, 戰死60多人, 《懲毖錄》記載殲敵一百多人, 但 查大受 為了邀功, 大筆一揮, 在60後面添了個零, 變成殺敵600的大捷! 查大受 並稱日軍對己毫無還手之力, 看來精銳早就在 平壤 一役喪失殆盡了。 誰都料不到這封胡吹大氣的報告, 最後竟成了 碧蹄館 大戰的導火線。 果然, 李如松 聽說大捷, 欣喜若狂, 點起家丁親兵1000多人, 即趕赴前線。 提督輕騎冒進的動機不清楚, 大概是為了分享奪下王京 漢城 的榮耀吧。 可是身為提督之尊, 有什麼必要與部下爭功呢? 而且在敵我態勢未明的情況下, 僅率1000家將即身臨險境, 除了說明 李如松 驕傲輕敵, 也沒別的什麼解釋了。 老天爺倒也眷顧 李如松, 拚命想給他點什麼暗示。 當 李如松 趕到 惠陰嶺 之際, 座下戰馬突然一聲長嘶, 人立而起, 把提督大人摔了個四腳朝天。 可惜, 李如松 不信邪, 揉揉屁股, 翻身上馬, 繼續帶兵南下。據日方的記載, 坡州城 內共有明朝聯軍2萬。 這一數字也大大低於 平壤之戰 時聯軍投入的總人數。 看來除了在 平壤 損失慘重外, 一路上派兵駐守新光復的城市, 也分兵不少。 而此時日軍大部齊聚 漢城, 人數竟高達5萬3000, 已非昔日 平壤 之戰可比。 雙方力量此消彼長, 日軍洞若觀火, 反而明朝聯軍方面還不自知。明軍南下的訊息報進 漢城, 日軍將領們趕緊商議迎敵。 明軍士氣正盛, 該誰來擋頭一陣呢? 許多人不約而同地想到年青的驍將 立花宗茂。 立花宗茂 之生父 高橋紹運, 養父 立花道雪, 是大名鼎鼎的 大友家 之‘雙壁’。 虎父無犬子, 立花宗茂 年紀輕輕早已名聲在外, 連 豐臣秀吉 也把他和 本多忠勝 相提並論, 稱他是‘西國無雙的大將’。 後來 立花宗茂 拜 小早川隆景 為義父, 侵略朝鮮時便在其麾下聽令。 立花軍 的勇猛 小早川隆景 早在 多多良浜之戰 的時候便已領教過, 因此也極力推舉這個義子為先鋒。當下日軍軍前會議便決定了迎戰明軍的戰鬥序列:第一隊: 立花宗茂 3000人第二隊: 小早川隆景 8000人第三隊: 小早川秀包 5000人第四隊: 吉川廣家 4000人這股部隊由 小早川隆景 直接指揮。 另有總司令 宇喜多秀家 親自領兵2萬1000, 以為後應:第五隊: 黑田長政 5000人第六隊: 石田三成 5000人第七隊: 加藤光泰 3000人第八隊: 宇喜多秀家 8000人明軍作戰序列:査大受 3000人李如松1000人楊元1000人漢城 防務由 小西行長, 大友吉統 負責, 駐留兵力1萬4000。 這個龐大陣容是日軍侵朝以來前所未有的。 不知敵情, 仍在信心滿滿奮勇挺進的明軍危險了。1月26日凌晨, 寒風凜冽, 大霧漫天。 立花宗茂 與全軍一起吃完戰飯, 便帶隊先發, 立花家 50歲的老將 十時連久 率500餘人衝鋒在前。 早7時, 日軍與明軍先鋒 查大受 部3000人相遇於 礪石嶺。 查大受 想不到日軍還敢再來, 但也沒多作思量, 當下拉開陣勢便即與日軍展開廝殺, 並打算再次憑藉優勢兵力吃掉這500人, 為自己的功勞簿錦上添花!一大早太陽還沒升起, 礪石嶺 上已是喊殺震天。 十時連久 雖然奮力迎戰, 終歸寡不敵眾。 自他以下, 加上 立花家臣 池邊永晟 等300多人一齊戰死。 可惜, 查大受 還沒來得及鬆口氣, 立花宗茂 親率2000多人也已殺了上來。 立功心切的 查大受 怎么也沒料到之前區區500人竟只是日軍大部隊先鋒的先鋒, 後面還緊跟著4萬大軍! 此時由於和 十時連久 等鏖戰多時, 兵士已現疲態, 陣形也開始鬆動, 怎當得 立花宗茂 這支生力軍? 查大受 率軍邊戰邊退, 希望能和 李如松 的主力匯合。上午9時左右, 李如松 率部趕到 礪石嶺 下, 看見嶺上小隊日軍人頭攢動。 李如松 大喜, 下令兵分兩路突擊。 可 李如松 剛衝上山頭, 赫然發現山的另一頭竟排滿數萬日軍, 正滿山遍野地追殺苦鬥中的 查大受 部! 李如松 趕緊與 查大受 合兵, 一同向 碧蹄館 方向撤退。 日軍在後緊追不放。10時, 小早川隆景 的主力部隊追上 李如松, 雙方在 望客硯 展開激戰。 此時明軍在戰場的兵力不過3000多人, 小早川隆景 欺明軍人少, 命令部將 粟屋景雄 與 井上景貞 各率兵3000分左右兩翼夾擊 李如松, 而自己則率重兵, 繞過山後, 突襲明軍後路。 強敵環伺, 異常危急之際, 明軍士卒無不奮戰, 希望能殺開一條血路。 李如松 下令集中兵力攻擊日軍左翼 粟屋景雄 部。 明軍一陣猛攻, 粟屋景雄 抵擋不住, 陣腳大亂, 傷亡慘重。 右翼 井上景貞 見狀, 欲急救友軍, 被謀士 佐世正勝 阻止, 並建議 井上景貞 暫不進兵, 而是趁明軍追擊 粟屋景雄 之際, 趁虛從後突擊, 必能挽救左翼潰敗之勢。佐世正勝 的圍魏救趙之計獲得成功。 明軍沒料到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李如松 不得不回過頭來全力對付 井上景貞。 粟屋景雄 好不容易撿回一條老命, 退至後方 小丸山 上休整。 與此同時, 小早川隆景 下令全軍前進, 小早川秀包, 毛利元康, 筑紫廣門 率兵5000猛攻 李如松 右翼, 立花宗茂 領部下3000突擊左翼, 而 小早川隆景 本部兵馬6000則與 井上景貞 匯合, 壓逼明軍正面。在日軍三面圍攻之下, 明軍陷入苦戰, 情勢十分危急。 戰場上的兵力比已是2萬對3千, 更有 宇喜多秀家 親率的2萬大軍正在趕赴戰場。 李如松 且戰且走, 從 望客硯 一路退到 惠陰嶺 下的山谷里。 此地地形更不利明軍: 兩側山坡, 而谷底則是一片水田, 騎兵無法衝殺, 長槍大戟發揮不了作用, 只得下馬與日軍步戰。 所幸明軍的部隊多為遼東鐵騎,裝備精良,而且日軍部隊士兵防禦並不是很好所以尚能與之一戰。李如松 周圍的士卒越戰越少。 突然, 提督座下戰馬受驚, 亂蹦亂跳, 再度把主人摔下馬來。 明軍將士大驚, 以為主帥遭遇不測。 井上貞景 率部正殺到 李如松 附近, 見狀, 以為有便宜可乘, 立刻拍馬直取 李如松。 千鈞一髮之際, 李如松 的家將 李有升 沖至提督身前, 拚命敵住 井上景貞。 李如松 急忙爬上戰馬後退。 李有升 則身陷敵軍重圍, 苦鬥良久, 不幸被日軍鐵炮擊中, 以身殉國。中午12時, 明軍越戰越少, 幾至絕望境地。 忽然北方傳來馬蹄隆隆之聲。 原來是明軍總兵 楊元 聽說前線吃緊, 立刻前來支援。 由於倉促之間湊不齊全部兵力, 楊元 只帶來了1000人, 但總算在 宇喜多秀家 之前趕到戰場。 李如松 與援軍合兵, 士氣復振, 可惜並未能改變戰場上的劣勢。 援軍帶來的 虎蹲炮 從右翼轟擊日軍包圍圈, 但日軍死戰不退, 仍是三面圍定明軍, 全力攻擊。 而明軍騎兵身陷泥濘當中, 兵力無法展開, 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據說戰況最危急的關頭, 明軍高階將領上至 李如松, 下至 李如柏, 李如梅, 李寧, 查大受, 張世爵, 方時輝, 王問 等皆親自持劍與日兵惡鬥。 戰況進入白熱化。 《明史》記載, 李如松 在陣前督戰之際, 日軍陣中衝出一員身著金盔金甲的武將, 舞刀直劈 李如松。 幸得 李如梅 眼疾手快, 張弓搭箭, 將這員日將射死馬下, 救了兄長一命。 (日方史料證實這員金甲武將是 立花家 猛將 小野成幸。)明軍雖然損失慘重, 但仍奮鬥不屈, 給以日軍極大殺傷。 據日方史料記載, 立花家 重臣 安東常久, 小串成重 戰死; 小早川秀包 帳下包括重臣 橫山景義 在內的8員高級武士亦死於此役。 可以想像 碧蹄館 之戰的慘烈。日軍採取車輪戰輪番進攻明軍陣地,李如松則指揮軍隊以火器反擊,當時情況李如松曾向萬曆上奏稱 圍匝數重。日軍進攻傷亡極大士氣低落。雙方戰至黃昏,天降大雨,日軍進攻部隊陷於泥中,難以進攻,而明軍亦為泥所困難以突圍,幸明援軍約3000人趕到,日軍士氣低落無力再戰且恐明大批將至遂潰退,李如松率部追擊數十里,亦撤退 。此戰根據《懲毖錄》記載朝鮮國王給明皇帝上書中所述為明軍戰死300餘人,日軍戰死260餘人,數據與李如松的基本一致,至於日本方面記錄的殲敵上萬基本屬於瞎扯,不於採納。當然,李朝所述也存疑點,依日方公布的資料 日軍損軍團將領 安東常久, 小串成重 小早川秀包 帳下包括重臣 橫山景義等十五人,將領陣亡率為 三分之一。但李朝《懲毖錄》所云日軍戰死260人,士卒陣亡率約為千分之七,士卒陣亡率遠低於將領陣亡率,這顯然是荒謬的。總結 碧蹄館之戰 明軍5000人擊退日軍40000人進攻,粉碎了日軍在萬曆朝鮮之役中唯一一次殲滅成建制明軍的機會,極大的打擊了日軍士氣,為日後輕取漢城奠定了基礎

結果

此戰明日兩軍的損失,據李如松自己的揭報稱:“職喝官兵爭前砍殺,賊即披靡大潰,我兵乘勝追逐,當陣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七顆,內有賊首七名,系游擊沈惟敬、通事張大膳辨驗明的,奪獲倭馬四十五匹,倭器九十一件,比賊遲奔,因稻畦深陷馬難馳騁不及窮追,收兵回營,查計陣亡官兵李世華、賈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員名,陣傷官兵四十九員名,射打死馬二百七十六匹。” 日本方面,《日本外戰史》、《朝鮮征伐記》、《朝鮮軍記》、《日韓古蹟》等皆聲稱明軍被斬首超過一萬以上,尚有意猶未盡者,稱日軍一路追擊直至臨津江邊,明軍爭渡逃命,淹死者無法計數,屍體阻塞江流云云。《日本戰史 朝鮮役》相對謹慎,給出了斬首六千的數字,但即使這個數字也超過了明軍此戰的參戰總人數,並不具備可信性。而日軍方面的傷亡,現存日方各種記載中皆稱損失不過數百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年三月二十三日,石田等三奉行在王京檢點士兵人數,統計立花宗茂、高橋統增所部僅餘一千一百三十二人

,比之碧蹄館戰前之時減員一千八百多人,而此戰之後立花軍並未再參加任何有記載的作戰,那么,除去一部分因病疫亡故和朝鮮義兵襲擊造成的傷亡,碧蹄館之戰無疑便應當是其最主要的損失原因,不過這個減少的數字多少是死多少是傷尚難斷定,而且日本戰史朝鮮役是編成於20世紀,不能否認裡面仍有很多演義化,理想化推算各家兵員實有數的情況。 朝鮮方面的記載也基本都認同明軍失敗的觀點,由於朝鮮大臣不能幹預明軍的軍事內情,無法獲得準確的傷亡點驗數字,所報多是當時在場之人的估計,如李德馨奏“與賊死傷相當,幾至五六百矣。”尹根壽稱“損折天兵三百,殺倭亦三百,殺傷相當”等等。有一些觀點認為依日方公布的資料 日軍損“武將” 安東常久, 小串成重小早川秀包帳下包括重臣 橫山景義等十五人,“武將”陣亡數量相當的大。但是日本古代軍事的一個著名特點就是“武將”比率奇高,川中島之戰雙方陣亡八千人中有四十多個“名將”,也就是說“武將”在戰國日本指的是軍官和士官。此外<神宗實錄>中有"夫是役大將僅以身免"的描述。

影響

關於碧蹄館之役的影響亦有兩種說法,一種網上出現的比較少見的說法是明軍以少退多,粉碎了日軍在萬曆朝鮮之役中唯一一次殲滅成建制明軍的機會,極大的打擊了日軍士氣,為日後逼迫日軍放棄王京,攻克漢城奠定了基礎

另一種則是雙方在此役後形成僵持局面。日軍重新為之士氣一振,而李如松意氣消沉.於是,李如松一面退兵開城,固守現有陣線,一面派遣沈惟敬再赴王京,同日軍重開和談,雖然在談判中仰賴戰爭前期取得的優勢,成功迫使日軍放棄王京南撤,但卻也就此埋下了重起戰火的隱患,乃至綿延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中國軍事通史》持的就是這種觀點“碧蹄館之戰是第一次萬曆援朝戰爭的轉折點……宋(應昌)不得不採取講和的方針”。

盤點明末抗日援朝戰爭

這場戰爭是並不是明朝最強盛的洪武朝和永樂朝,而是這個老大帝國的轉折之朝明朝萬曆朝時期。中國和朝鮮人民為了抗擊外族的侵略一起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這場戰爭開始於公元1592年結束於1598年。公元1592年在中朝兩國的舊曆上是壬辰年,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朝鮮的史學家將這場戰爭也稱為——壬辰衛國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