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英荷戰爭

第三次英荷戰爭發生在1672~1674,第三次英荷戰爭實際上是荷法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英荷海上爭奪的最後階段。

戰爭概述

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1674)第三次英荷戰爭實際上也是荷法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英荷海上爭奪的最後階段。戰爭使得歐洲的許多國家捲入其間。荷蘭是法國在歐洲建立霸權的障礙之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早就圖謀瓜分荷蘭,並將現今屬於比利時的荷蘭領土作為法國的“天然邊界”,以鞏固法國大陸霸權的地位。英國方面也對上次戰爭的失敗心有不甘,希望捲土重來。於是,在法王路易十四的賄賂下,英王查理二世同意了共抗荷蘭的提議。1670年6月,兩國簽訂了《多佛密約》。該條約規定:查理二世有在英國恢復天主教,並與法國共同對荷蘭作戰的義務;路易十四有出兵鎮壓英國可能發生的“騷亂”的義務。

1672年法國對荷蘭宣戰,英國退出了與荷蘭瑞典組成的三國同盟,援助法國對荷作戰。據說路易十四為此給了英王40萬鎊的賄賂。1672年3月,英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突然襲擊了一支荷蘭的商船隊,於是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了。
這次戰爭實際上已經擴大成為了一場國際戰爭,參戰的還有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如法國丹麥、瑞典、西班牙等。第三次英荷戰爭是一場海上和陸地同時進行的戰爭。法軍從陸地、英軍從海上兩方面向荷蘭發起了進攻。法國陸軍在孔代和蒂雷納等名將的指揮下充分顯現了歐洲第一流陸軍的實力,進攻荷蘭勢如破竹。正如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荷蘭陸軍不過是象徵性的點綴,無論在作戰經驗、武器裝備或是戰鬥實力方面都遠不是法國陸軍的對手。荷蘭的格爾德蘭、奧弗賴塞爾和烏得勒支等省相繼淪陷,即使是久孚眾望得威廉將軍亦是無法抵擋路易十四騎兵的衝擊。法軍連連得勝,突破了埃塞爾河防線,直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無奈之中,剛出任荷蘭國家元首的奧蘭治的威廉(1672-1702)忍痛下令掘開保護荷蘭人世世代代休養生息的穆伊登堤壩。堤壩即開,洶湧的海水立時湧入了良田沃野,須德海和萊茵河之間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成千上萬的荷蘭人也被迫轉移到了船隻上,準備隨時撤離。法國先頭部隊後撤及時,免了遭受滅頂之災,陸上進攻卻也就此告了一個段落。但如此一來,荷蘭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就落到了海軍的身上。
德·奈特此時已經是65歲高齡了,仍執掌荷蘭海軍帥印。他分析了敵軍情況後,認定敵軍的核心是英國海軍,法國海軍不僅力量小而且缺乏戰鬥經驗,不足畏懼。因此他制定了集中主力對付英軍、只分出一支小艦隊牽製法國艦隊的戰略。在戰術方面,他把主力部署在靠近荷蘭海岸的淺海中,為的是可以隨時尋求淺灘的掩護,覓機向英國艦隊發動進攻。後來證實這種戰術是十分奏效的。

主要海戰

Ⅰ、海峽之戰(1672年3月)

即1672年3月,英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對荷蘭商船隊發動的襲擊。英國海軍擁有12艘戰列艦以及6艘小型戰艦,荷蘭僅有5艘戰艦為72艘商船(按:其中有24艘是武裝商船)護航。荷蘭艦隊司令哈恩堅決與優勢英國艦隊周鏇,終於抵擋住了英國艦隊的攻擊。在被擊沉1艘、被俘虜3艘商船的情況下,大多數荷蘭商船還是安全抵達了目的地。
Ⅱ、索爾灣海戰(1672年6月7日)(又譯索斯伍德灣海戰)
6月7日,德·奈特指揮荷蘭艦隊(大約130艘戰艦,其中大型戰艦為61艘,4500門炮和2.1萬名水兵)偷襲泊於英國東南部索爾灣的英法聯合艦隊。當時港內泊有聯合艦隊的各類船隻大約150多艘,其中有45艘英國戰艦和26艘法國戰艦,其餘的多為小型船隻、運輸船隻或是後勤補給船隻等,估計有5100門火炮以及3.3萬人。
荷蘭艦隊搶得先機,不但事先在港外布置了封鎖線,更在戰初利用漲潮放出縱火船,造成聯合艦隊陷入混亂。 在荷蘭艦隊的炮擊之下,英國艦隊指揮官約克公爵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手腕,很快控制住了形勢。英艦在一時的混亂之後,迅速編成隊形出港迎戰。而法國艦隊則不願意消耗己身的實力,只居片隅遠射作勢,觀英荷雙方近距離炮戰虎鬥。戰略十分激烈,自中午至暮後。英國損失了4艘戰艦、2500多人;荷蘭則損失了2艘戰艦、2000多人。據說英國後衛艦隊指揮官桑德威治與荷蘭後衛指揮官范根特中將均在戰鬥伊始即告陣亡,但總體來說,此役就戰術層面而言,雙方各無重大建樹。
然而,這次海戰所帶來的戰略意義卻是不容忽視的。荷蘭先發制人的進攻不但粉碎了英國對荷蘭本土入侵的計畫,也使得普魯士打算從陸地侵入荷蘭的企圖落空。
此役之後,荷蘭艦隊依舊貫徹自己先前的戰略思想、戰術方針。而英法方面則蠢蠢欲動:1672年7月,英法聯軍因為陸上作戰不利,遂打算利用聯合艦隊運送了一支強大的登入部隊企圖強行登入荷蘭西北部的戰略要衝特塞爾島,以便建立前沿基地,進攻荷蘭本土。但由於有德·奈特艦隊的側翼牽制,計畫宣告破產。
1672年8月,威廉三世在此存亡之秋,擔任了荷蘭國家元首。他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終於在1673年的春天爭取到了奧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但幾乎同一時間,普魯士則同法國簽定了盟約。戰爭的規模得到了擴大。
Ⅲ、第一次庫內維爾海戰(1673年6月7日)
1673年6月7日,英法艦隊再次集結了艦隊輸送陸軍,打算登入荷蘭本土。德·奈特率由89艘軍艦,其中有52艘戰列艦組成的荷蘭艦隊迎戰。英法聯軍大致擁有127艘各類船隻,其中包括54艘英國戰列艦和27艘法國戰列艦。英法聯軍數量占優,但登入計畫未能立時實現。雙方在各自損失了一些小型船隻之後,撤離戰場。
Ⅳ、第2次庫內維爾海戰(1673年6月14日)
在第1次庫內維爾海戰後,僅僅過了七天,雙方艦隊又一次展開了交鋒。但這一次進攻是荷蘭方面主動發起的:德·奈特趁著風向突變,荷蘭艦隊占了上風,殺入聯軍陣內,迫使英法艦隊倉皇撤退,英法的此次登入計畫遂不了了之。
Ⅴ、特塞爾海戰(1673年8月21日)
1673年8月,英法艦隊又一次糾集勢力,企圖登入特塞爾島。約摸2萬陸軍集結在英國,第一梯隊1萬人登艦,在魯珀特親王的率領下駛往荷蘭。這一次聯合艦隊準備充分,不但坐擁120艘艦船(其中主力艦90艘、縱火船30艘)(按:一說92艘戰列艦、28艘縱火船、23艘輔助船),將聯合艦隊分編為三個分隊:魯珀特親王指揮之下的中央分艦隊;德埃斯特雷指揮之下的法國先頭艦隊;斯普拉格指揮之下的後衛分艦隊,更仔細研究了德·奈特的戰術,並制定了相應的對策。
荷蘭艦隊事先得報,德·奈特亦將麾下艦隊分編為三個分隊:他本人指揮之下的中央分艦隊;班克特指揮之下的先驅艦隊;小特羅普指揮之下的後衛分艦隊。但荷蘭方面僅擁有75艘主力艦和30縱火船(按:一說75艘戰列艦、15艘巡航艦、18艘偵察通信艦、22艘縱火船),實力對比上明顯弱於英法聯合艦隊。
21日夜間,德·奈特指揮艦隊利用風向成功插入敵方艦隊與海岸之間的縫隙。拂曉時分,主動向英法聯軍發動進攻。於是雙方三個分艦隊非常有趣地捉隊廝殺,皆是一面南移一面相互用炮火應酬。儘管英法聯軍兵力占了優勢,但荷蘭水兵士氣高昂,雙方戰鬥可謂空前激烈。德·奈特與英將拉帕爾3次更換旗艦,仍英勇作戰。但首先打破僵局的卻是雙方的前衛分隊:法國分艦隊的水兵訓練很差,作戰消極,而且有一旦部分軍艦受創後便忙於修理,不再參加戰鬥的陋習。指揮官德埃斯特雷本意圖以數量上的優勢包圍班克特分隊,但結果班克特突破了艦隊的戰列線,使得法國分艦隊全面陷入了混亂。或許是考慮到為了保存實力,法國分艦隊就此退出了戰鬥。於是班克特在留下部分船隻監視法國人的情況下,率領餘下戰力前往援助德·奈特率領的中央分艦隊。原本英國的魯珀特親王打算將適於淺海作戰的荷蘭艦隊向西引向深海,但此時後衛艦隊交戰的激烈程度引起了雙方中央分艦隊的注意:英國分艦隊指揮官斯普拉格在兩次轉換旗艦之後殉職。魯珀特親王與德·奈特雙雙率領麾下分艦隊趕來支援己方的後衛艦隊,而班克特指揮的荷蘭前衛艦隊也加入了戰鬥。這場海戰一直持續到了晚上7點,夜幕降臨之後英方認為登入作戰無望,遂退出了戰鬥。此役雙方都未有戰艦被擊沉,但嚴重受創的船隻不計其數。(一說英軍損失9艘軍艦。)英法聯軍損失了2000多人,荷蘭方面傷亡了1000多人。此役後,荷蘭暫時消除了海上威脅,取得了制海權,大批東印度公司護航船安全返回。
戰後,魯珀特親王聲稱:“法國艦隊對這次失敗應負全責。”而英國歷史學家坎·貝爾曾高度評價了荷蘭在這場海戰中的成功:“荷蘭,因其艦隊司令精明強幹,使他們在這次戰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使完全被封鎖的港口重新開放並戰勝了一次可能的入侵,而使敵人放棄了所有入侵的思想。”

結果及影響

無論如何,特塞爾海戰結束了荷蘭和英國之間為了控制海洋所進行的一系列曠日持久的戰爭,卻也導致了英法兩國的裂盟。海軍的失利與法國的日益強大,使得英國資產階級對政府參加法荷戰爭倍感不滿。在議會的削減軍費後,英國海軍無力再封鎖或入侵荷蘭,於是英國國會通過了與荷蘭單獨媾和的決議。1674年2月,英荷雙方簽定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恢復了戰前狀態。和約規定1667年兩國簽定的《布雷達條約》條約繼續有效,荷蘭同意給英國80萬克倫,承認英國在歐洲以外奪取的原荷蘭領地的所有權,英國則保證荷法戰爭的中立。在此之後,荷法戰爭依然持續。同年4月,德·奈特在一次交戰中身負重傷逝世,而法荷戰爭一直拖到了1678年才宣告結束。

英荷之間的三次戰爭則就此落下了帷幕。戰爭的結果對於以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而言,是“商業資本主義從屬於工業資本主義”;對於海軍戰略來說,在這三次戰爭中,其基本內容則已轉變為了制海權的爭奪:誰控制了海洋,就等於控制了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