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原第一汽車製造廠),肩負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重任,經歷了建廠創業、產品換型和工廠改造、上輕型車和轎車三次大規模發展階段,產品生產由單一卡車向輕型車和轎車方面發展。目前,產品結構已形成以轎車為主的新格局。

基本信息

公司簡介

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原第一汽車製造廠),1953年7月15日破土動工,中國汽車工業從這裡起步。50年來,第一汽車肩負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重任,經歷了建廠創業、產品換型和工廠改造、上輕型車和轎車三次大規模發展階段,產品生產由單一卡車向輕型車和轎車方面發展。1991年,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合資建立15萬輛轎車基地;2002年,與天津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實現合作。目前,產品結構已形成以轎車為主的新格局。
第一汽車擁有全資子公司30家,控股子公司17家,其中包括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富奧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全資子公司和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四環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及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資企業。在東北、華北和膠東、西南、華東形成布局合理的生產基地,以及在國內汽車行業具有產品開發和工藝材料開發領先水平的技術中心。資產總額1167億元,員工129492人。
50年來,第一汽車累計產銷中、重、輕、轎、客、微各類汽車640萬輛,在鞏固和發展國內市場的同時,不斷開拓國際市場,逐步建立起全球行銷和採購體系。
遵循“第一汽車、第一夥伴”核心價值觀和“用戶第一”的經營理念,努力踐行“讓中國每個家庭都擁有自己的汽車”的產業夢想。一汽人正在為建設“規模百萬化、管理數位化、經營國際化”的新一汽而努力奮鬥。

一汽歷程

序言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黨中央親切關懷、蘇聯人民幫助和全國人民支援下,中國的建設者們用三年時間建成一汽,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
經過五十年的風風雨雨,一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生產單一的中型卡車發展成為重、中、輕、微、轎、客多品牌、寬系列、全方位的產品格局;產量從當初年產3萬輛生產能力,發展到年產銷量90萬輛,正在向年產百萬輛的目標前進;企業結構從工廠體制轉變成集團公司,從單一國家所有制轉變為多元化的資本結構,從面向單一的國內市場轉變為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汽所屬單位分布在全國各地,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成為中國的一汽。
目前正實現建設“規模百萬化、管理數位化、經營國際化”新一汽的目標,要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實力。再過50年,到一汽建廠100周年的時候,“第一汽車”可能不僅是國內的第一,極可能躋身於世界汽車工業強企之林。
工廠創建時期
從1953年7月15日破土動工起,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誕生,這是一汽的建廠時期。
在建廠之前,做了三年準備工作。1950年初,毛主席和周總理在莫斯科同蘇聯簽訂的協定中,就把建設汽車廠作為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蘇聯援建的首批重點項目;同年4月,重工業部成立了汽車工業籌備組,開始了緊張的籌建工作;1953年6月黨中央專門為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發了指示;毛主席親自為一汽奠基題詞,並把一汽生產的汽車命名為“解放”。
在建廠期間,蘇聯為中國提供了全套的產品設計和工廠設計圖紙資料、80%以上的生產設備和整套的工藝裝備,派遣了一批專家來廠指導工廠建設和生產準備,為一汽培訓了實習生,充分體現了蘇聯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和援助。
在建廠時期,全國各地為一汽輸送了優秀的幹部和技術工人,培訓了大批的青工;每天都有大量物資源源不斷運到汽車廠;以建築五師、機電安裝公司為代表的兩萬多名建設隊伍,成為一汽建設工地的主力軍。一汽的建成,凝結著全國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一汽的建設,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其速度之快,工程質量之好,被人們稱之為奇蹟。一汽的建成,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
成長發展時期
從1956年開工生產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長和發展時期。
在這個時期,一汽有過乘“東風”展“紅旗”製造國產轎車等創舉,也遇到兩次大的干擾和挫折:第一次是1958年至1960年的三年大躍進期間,有過急於求成、忽視科學態度所犯的錯誤,造成設備失修、質量下降,企業管理嚴重削弱;經過1960年冬季開始的三年整頓,企業的生產秩序和管理逐步恢復正常,1965年和1966年,成為開工生產以來最興旺的時期,被國家表揚為全國大慶式先進企業。第二次干擾是1966年下半年開始的“十年動亂”,廣大職工對左的錯誤有抵制、有鬥爭。1972年,貫徹周總理批示,狠抓產品質量,取得了明顯成效;1975年,貫徹鄧小平指示,初步進行了企業整頓。
1977、1978兩年,進行了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政策、恢復性整頓、重建大慶式企業等工作,使各項經濟指標又恢復到“文革”前的最好水平。
這個階段,儘管遇到許多干擾和挫折,但各方面的工作仍有一定的發展。在汽車品種上從一個基本型增加到三個。在生產能力上,從3萬輛設計能力,提高到6萬輛的水平。
在這個時期里,一汽出汽車,出人才,為全國汽車工業和機械工業的發展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幹部和技術骨幹;完成了包建二汽的任務;還承擔了一些援外項目。
換型調整時期
從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車的換型改造時期,又稱第二次創業時期。
在這個時期中,一汽自1980年末到1983年7月,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解放”第二代產品CAl41汽車的設計、試製、實驗和定型。從1983年7月開始生產準備,又用了三年時間,到1987年1月1日勝利轉產,轉產當年就實現了質量、產量雙達標,通過了國家的工程驗收。在這個時期,還開展了學習日本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建設性企業整頓等活動,為換型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換型改造中,一汽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利潤遞增包干政策,採取以老養新的辦法,自籌換型改造資金;抓住對外開放的有利時機,堅持開放型的自主技術改造;用同時工程、網路技術的方法組織龐大的換型改造工作,完成了不亞於建設一個新廠的工程量。不僅甩掉了“解放”車“三十年一貫制”的帽子,使老企業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而且培育了職工奮勇拼搏、開拓進取的創業意識,闖出了一條老企業自主換型改造的路子。
在換型改造的同時,1984年與1987年,在企業改革與發展上,先後兩次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支持,延長利潤遞增包乾期限,擴大了產品自銷權、外貿外經權和規劃自主權;抓住了上輕型車、上中重型卡車以及上轎車的機遇,並同步進行了大量的擴建、新建的前期工作。
在這個時期,成立了解放汽車工業聯營公司。汽車研究所、第九設計院的加盟,加強了一汽技術後方的能力;吉、長四廠緊密聯營模式,為一汽加快建設輕型車和轎車生產基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結構調整時期
從1988年到2001年末,是一汽結構調整時期,又稱為以發展轎車、輕型車為主要標誌的第三次創業時期。
在這個時期,通過建設一汽轎車、一汽-大眾兩個現代化轎車生產基地,以及兼併、重組、改造輕型車生產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中、重、輕、轎並舉的局面已經形成,轎車和輕型車產銷量的比重已經接近50%,重型車已經超過了中型車的產銷量。通過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基本實現了由傳統的工廠向集團公司體制的轉變,以及由單一的國有資產向多元化資產結構的轉變。通過對外合作和開拓國外市場,建立了一汽-大眾等一批中外合資企業,產品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初步實現了從單一的國內市場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轉變。
在這個時期,開展了持續多年的質量總體戰、整頓內部經濟秩序、推行精益生產方式、集中採購、強化行銷管理等活動,有序地解決了一些國家巨觀調控期間困擾企業發展的經濟難題,並為1999年下半年全國汽車市場復甦,做了充分準備。還通過“801”、“901”人才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年輕幹部,為一汽贏得未來奠定了領導人才基礎。
這個時期是生產大發展的一個時期,2001年與1988年相比產量增長5.1倍,銷售收入增長22.8倍,職工收入也有很大提高。在全國500家最大企業的排名中,一汽始終處於前10位。
建設“三化”時期
2001年12月,一汽召開的第十一次黨代會,宣布一汽第三次創業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提出了“十五”計畫時期實現汽車產銷量、銷售收入、利潤、員工收入“四個翻一番”的目標;2002年,一汽把“四個翻一番”目標進一步延伸和發展,提出了適應入世要求“建設新一汽”的構想,確立了要在五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實現“規模百萬化、管理數位化、經營國際化”的“三化”目標。從此,一汽進入了建設“三化”新的發展時期,實際上這個時期的許多工作在上世紀末就開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