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方

術後方

術後方,古代名方,組成為大黃、枳殼、元胡索、甘草。功效可清熱瀉下,行氣寬腸活血,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也可用於婦科手術後的腸脹氣症狀。

配方

大黃9克(後下),枳殼9克,元胡索15克,甘草5克。

製法

將大黃9克(後下),枳殼9克,元胡索15克,甘草5克/加水煎服。

功效

清熱瀉下,行氣寬腸活血。

用法

一般連服兩劑就能排氣,如果48小時尚未排氣,可再服兩劑。用本方時以婦科手術後腸脹氣為標準。可治療闌尾切除術後、腹腔膿腫切開排膿術後等。

大黃

 

術後方大黃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套用】
1.用於大便燥結,積滯瀉痢,以及熱結便秘、壯熱苔黃等。與芒硝、厚朴、枳實等配伍。
2.用於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於產後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於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藥配伍套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大黃可減輕內毒素性低血壓,消除氧自由基,降低再灌注期血漿、肺、小腸等內源性一氧化氮的水平,降低腸、肝、肺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內毒素引起的腸壁血管通透性增加,防止腸道細菌移位及內毒素進入血循環等等。臨床可用於嚴重創傷、感染性休克、MODS等危重病預防及治療胃腸功能衰竭。我們的經驗:生大黃30克煎成100ml,灌腸或口服,100ml,1-3次/日,亦可灌腸和口服並用。直到腸鳴音恢復開始減量。【鄉醫】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