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第一次尼西米會議,是由羅馬皇帝康斯坦丁召集在公元325年召開的,是第一次全基督教的主教會議。

歷史

歷史
第一次尼西米會議,是由羅馬皇帝康斯坦丁召集在公元325年召開的,是第一次全基督教的主教會議。
會議的目的是解決亞歷山大教會中,就在與父的關係上,對耶穌神性的認識所存在的不同分歧;特別是,耶穌是否與天父同質還是類似。亞歷山大教會的亞歷山大主教認為耶穌與天父同質,而同一教會中的教士阿萊亞斯則認為耶穌與天父類似。尼西米會議的決議壓倒性的抵制了阿萊亞斯的觀點(在估計的 250-318 所有參加者中,除了只有兩人外,都選擇了抵制阿萊亞斯的觀點)。 會議的另一個結果是在基督教逾越節(現稱為復活節,也是教會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日)的日期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會議決定,在春分後的、第一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為慶祝復活的節日;獨立於聖經中的希伯來日曆(另見"十四主義",[主張把復活節按定在第七個月的第十四天])。會議還授權亞歷山大主教(推測可能是按亞歷山大日曆)每年向其他的主教宣布確切的日期。
尼西米會議具有歷史性重大意義,因為它是第一次通過用基督徒代表集會的形式取得一致意見;它也是"基督學"[基督教神學中的一個分支]發展的第一個起因。更進一步,"由康斯坦丁來召集和主持會議,標緻著皇權對教會有了一定現度的控制。而《尼西米信經》的產生,為後來的一些尼西米 大會開創了:制定信仰聲明和正經的先例,旨在為教義的正統性和為整個基督教國家的合一提供指導剛領;這在教會歷史以及後來的歐洲歷史上是個非常重大的事件。"

性質

性質
第一次尼西米會議是整個教會主教的第一次聚集,宗旨是解決一些滋生起來的信仰上的不同,從而明確地確定從[基督]使徒們傳承下來的信仰。這是自耶路撒冷使徒會議、奠定了非猶太人成為神秘基督身體以來,教會歷史上的第一次。 在尼西米會議上,為了面對異端神學的挑戰,教會邁出了她的重要的第一步:更為精確地確定了所被啟示的教義。會議的決議,作為全基督教的,是為了全教會的。召開這次會議的建議,是在對由阿萊亞斯爭端在說希臘語的東部地區所引起的紛爭,而進行了調查之後,在一次由六十八歲的主教奧塞思 (Osius) 所召集的會議上提出的。對許多主教來說,阿萊亞斯的教導是異端,對人的靈魂得救是一個很大的危險;對康斯坦丁來說,教會中的任何分歧對統一的羅馬帝國來說,都是一種危脅。在公元325年的夏天,所有省份的主教們被召集在比瑟尼亞的尼西米開會;這個地方在交通上方便於大部分的主教,特別是那些在土耳其東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希臘和斯瑞思(現在的保加利亞南部、希臘的東北部、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等地區的主教們。

出席者

出席者
康斯坦丁邀請了所有的1800名教會的主教們(1000在東方,800在西方),但是最後只有250到320人左右的人能夠到會。根據參加會議的尤士比尤斯(Eusehius)、愛森那塞修斯(Athanasius) 和尤斯坦修斯(Eustathius)的統計,人數在250、318、270不等。根據後來的希臘教會史學家蘇格拉提塞士,人數超過300人,而另外四位紀錄的人數則在318。
與會者的旅行和膳食是免費的,但與會者不是單獨旅行,每個人都許可帶上兩個教士和三個執事,所以參加會議的總人數會超過1500人。尤士比尤斯提到過有數不過來的教士、執事、助理。
這次會議的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這時對基督徒的迫害,剛剛因著皇帝康斯坦丁和理吉紐在公元313年2月所頒布的"米蘭"公告而結束。
東方的主教是這次會議的大多數,其中有三位大主教。許多教父是堅定的信仰見證人,他們是臉上都帶有受迫害的印記。其他一些非凡的與會者中,有一位是以前的隱士,還有一位主教是以牧羊為業的牧羊人。還有一些從國外來的主教。說拉丁語的西方省份中,有五位代表。
康斯坦丁身著耀眼的金邊紫袍,在大會開始時正式進入會場,但他恭敬地坐在主教們的後面。作為有一個觀測者,康斯坦丁沒有參加選舉。他按羅馬參議院的形式組織大會的進行。奧塞思主持了會議的討論;他可能是作為教宗的代表,而從羅馬來的兩位教士則肯定是教宗的代表。大會可能是由尤士比尤斯作了歡迎詞。

議題

議題
有關阿萊亞斯教義的問題;
逾越節(復活節)的慶祝;
米勒修斯分裂主義;
聖父和聖子在目的上、在位格上同一;
異端的洗禮;
在理吉紐統治下的迫害中損失情況。
影響
尼西米會議長遠的影響是重大的。教會所有主教們的代表,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同意一份教義聲明。通過皇帝的權力來召集主教們在一起,皇帝運用國家的力量影響主教會議的程式,也是第一次。這就是所謂的“康斯坦丁轉換”:教會與政權纏在一起,至今仍然引起辯論。
然而,在短期內,尼西米會議並沒有完全的解決當初被召要解決的問題。阿萊亞斯和米勒修斯者們不久就重新得到了他們失去的幾乎全部的權力。在第四世紀餘下的歲月里,阿萊亞斯繼續傳播並導致教會分裂。而幾乎是立即地,尤士比尤斯運用他在法院的影響,使康斯坦丁偏向正統的尼西米會議主教們。尤斯坦修斯在330年被流放;愛森那塞修斯雖然繼承了亞歷山大的主教位置,但在公元335年的第一次泰耳會議後被免職。而阿萊亞斯本人,則回到了康斯坦丁堡,重新被接納入教會,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康斯坦丁也在第二年去世,在其死前最後終於從一位阿萊亞斯主教那裡接受了洗禮。
文化參考
在被布朗的小說《達文西密碼》所涉及之後的2003年,第一次尼西米會議得到了很大的惡名。通過小說中人物Leigh Teabing 與 Sohpie Neveu 的關鍵對話,該小說聲稱,"直到那個時候,耶穌被他的跟隨者們認為是一個人的先知。。。一個偉大而有力量的人,但也就是一個人。他的'神的兒子'的建立是由尼西米會議正式提議和表決的。" 小說繼續說耶穌的神性是尼西米會議表決的結果,且是“相對來說,一個接近的投票結果"。小說還宣稱,康斯坦丁皇帝召集和影響了這個投票,目的是來堅固他的權力。
而在現實中,小說宣稱的事實基礎是很小的,也不被任何嚴肅的歷史學家所接受。他們指出很多的例子說明,耶穌的神性幾乎是在他死後立即被他的門徒們所確定的。同時代的非宗教歷史學家,Pliny the Younger 記錄了他對當時基督徒的觀察:"[他們]熱情地對耶穌詠唱一首聖詩和對一個神一樣。" 被大部分歷史學家通常所接受的觀點是,康斯坦丁的確召集了尼西米會議來澄清有關耶穌的一些不同觀點,但是對此,在大會裡沒有任何的投票表決。有的只是一些討論來形成《尼西米信經》,然後由幾百名與會者簽名,除了只有兩人沒有簽以外,所有的人都簽了名。
然而,圍繞假冒歷史的小說[pseudo-historical]所產生的爭議(小說宣稱給歷史提供"事實"),卻湧現了一些書、電視紀錄片、教會聲明等,就小說的一些宣稱來辯論和揭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