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絨野螟

竹絨野螟

竹絨野螟(拉丁名是Sinibotys evenoralis)屬鱗翅目、螟蛾科。國內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四川;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緬甸。主要為害毛竹、慈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竹絨野螟竹絨野螟

成蟲:雌蟲體長9-13mm,翅展26-29mm;雄成蟲略小。體金黃色,觸角深黃色。翅金黃色,初羽化時色更鮮艷,外緣有一條黑褐色寬邊,緣毛密而長,金黃色,綠毛與外緣間有一列6—7枚黑點。前翅前緣黑褐色,外橫線在中室處內傾與中橫線相接,內橫線從前緣到後緣完整清晰;後規中橫線彎曲。前足基附節第一節,在基部及端都各有一黃色環,其餘為銀白色,腹部末端背面褐色。

卵:扁橢圓形,長徑1.lmm,短徑0.9mm。初產時乳白色至淡黃色。卵粒飽滿,中間略隆起。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0-28mm。頭橙黃色,體淡綠色。胸部各節背面有三決褐斑,被背線分割為六塊,前胸前面四塊黑色;腹部冬節背面有黑斑2塊。前胸氣門前上方有一個較大的黑斑,中、後胸兩側各有三黑斑,成三角形排列;胸部各節足上方有一個黑斑;腹部各節兩側有三個黑斑,垂直排列於氣門上下,上一下二;腹部第一、二、七、八、九節腹面各有四個黑斑,排成一列,橫置各節中部。

蛹:體長13-17mm,初為金黃色,後為紅褐色。臀棘有三個微突,生有小鉤八根,中間微突上著生小鉤二根,兩邊微突上各生一根,餘四根著生於臀棘兩側;腹末與臀棘交界處,著生小鉤一對。

生物學特性

一年發生一代,以3齡幼蟲越冬,翌年4月底幼蟲老熟化蛹,5月上旬為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成蟲羽化,5月底成蟲產卵,6月初初孵幼蟲危害,6月底到7月中旬,小幼蟲在竹葉蟲苞中越復、越冬。2月底、3月初氣溫回升,越冬幼蟲子晴天中午在老蟲苞中取食;3月中旬,幼蟲從老蟲苞中部咬一小孔爬出,吐絲綴3—4片竹葉成苞,在其中取食。越冬後的幼蟲有棄舊苞結新萄的習性,換苞時間多在清晨或陰天;幼蟲也常於清晨爬出蟲苞吸取露水。4月下旬,近老熟前的幼蟲可結8—10片竹葉為苞,苞用絲纏綴較松,外層竹葉尖端不貼在蟲苞上。蟲齡越大,換苞次數越多,竹上空蟲苞越多,據4月底調查,鬱閉度0.4的竹林,竹上空蟲苞率為59.42%;鬱閉度0.6的竹林,空苞率為71.89%。經解剖蟲苞,5片竹葉以上的蟲苞均有幼蟲,5片竹葉以下的蟲苞均是空苞,占總蟲數的85.37%,幼蟲老熟時,竹上空蟲苞率高達90%以上。幼蟲6齡,每次脫皮時需停食5—12小時,脫皮時頭殼完整,脫下頭殼及蛻留在蟲苞中。幼蟲歷期約11個月,全部生活在蟲苞中,危害較重的時間僅1個半月。幼蟲老熟前,結一新蟲苞,吐絲綴葉較為牢實。幼蟲在蟲苞中取食較少,排完體內糞便,在蟲苞內中下部吐絲,化蛹時將臀棘鉤於絲上。在竹林中,化蛹蟲苞多分布在毛竹中下層的竹枝上,上層竹枝上很少,且多為空苞。蛹經12天左右羽化為成蟲,成蟲全天羽化,以晚上為多,約占60%。羽化時,成蟲從蛹背裂縫中爬出,立即鑽出蟲苞,在竹葉或竹枝上爬行,行動迅速,經5—10分鐘,翅已全展,成蟲停住,6足緊抱枝葉,翅突然豎立背上,隨即放下,展翅完畢。成蟲停息半小時後,便可飛行,清晨、白天羽化的成蟲,停息在竹枝葉上,待晚上再飛行。成蟲白天少活動,多靜伏於竹葉下、灌木、雜草叢中。成蟲羽化後,性器官未成熟,需飛出竹林吸取花蜜補充營養,尤喜取食板栗樹花蜜;成蟲白天也取食花蜜,常從2000多m外的毛竹林中飛往栗樹上取食花蜜。一棵樹,萬頭蛾,上下飛舞,頗為奇觀。成蟲趨光性很強,用黑光燈誘燈,一般在D時半撲燈,以20:用一22:30最多,占防%以上,24時後很少撲燈。成蟲對清水糞、鹹菜滷水有較強的趨性,一缸清水糞或一盆鹹菜滷水能招誘千頭成蟲前來取食。成蟲經一星期補充營養後,便可交尾。交尾多在蜜源植物地內進行,少數在竹林內進行。交尾時間多在22時到次日4時半,每次需時約50分鐘。雌成蟲交尾後即飛到當年出筍小年的毛竹林,選擇已換過竹葉的小年竹,在毛竹中上部竹葉背面產卵。產卵多在夜晚進行,產卵塊,每個卵塊有卵16—52粒,每一雌蟲平均產卵180粒,最多可達273粒。成蟲選擇當年小年竹林產卵,是因為小年竹在下年要出筍,在冬季及翌年春季竹葉密茂、肉厚、翠綠,幼蟲有豐富的食物;卵若產在大年竹上,到冬季竹葉枯黃,翌年春節落葉,幼蟲無食物而死。卵經2天便失去光澤,呈水漬狀,半透明。經4—6天可見卵內幼蟲大顎,經7天孵化。初孵幼蟲經3—4小時停息後,便分散爬行到竹葉正面吐絲結苞,每一蟲苞有幼蟲1—15條,最多32條。幼蟲在蟲苞中取食竹葉尖端上表皮,當竹葉表皮被取食15-35%時,幼蟲出苞分散爬行,選完整的竹葉,吐絲縱綴成“餃子形”的蟲苞,每苞有幼蟲1條。幼蟲在蟲苞內仍取食竹葉尖端的上表皮,但每次取食量很少,、因而在竹葉尖端留有很多小塊污白色的斑膜。分時尖端被食1/4後,幼蟲從蟲彭中部咬一小孔爬出,再給新的蟲苞,在越冬前一般需換蟲苞2-3次,蟲糞也排在蟲苞中。3齡幼蟲排盡體內糞便後,不吃不動,於蟲苞中越冬。天敵有長尾藍雀、畫眉、小噪鳥等取食幼蟲及成蟲;蜘蛛螞蟻、步甲捕食幼蟲;絨繭蜂寄生幼蟲。卵有赤眼蜂。踴期有甲腹繭蜂。寄生菌主要為白僵菌,一般寄生率為25一32%,最高可達65%。

分布

國內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四川;國外分布::日本朝鮮緬甸

危害

主要為害毛竹、慈竹。幼蟲卷葉取食,嚴重為害影響下年度出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結合竹林撫育,清除林間、林緣小灌木,減少蜜源植物;冬季削山鬆土,可以增加過冬幼蟲死亡。

(2)物理防治:根據成蟲趨光性,於成蟲盛發期設定黑光燈進行誘殺。

(3)生物防治:注意引放天敵,並加以保護,發生不重時儘量不要施用農藥。可在5月底於小年竹林內釋放寄生蜂,每畝7萬頭。

(4)化學防治:在3月中下旬,於竹林噴撒2.5%敵百蟲粉,每畝3kg,或90%晶體敵百蟲、8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

保護及保存現狀

自然野生

主要用途和價值

環保與生態用途

開發利用現狀

野生未開發利用

保護建議

不詳

節肢動物門(十四)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