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螟

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又名桃蠹、桃斑蛀螟,俗稱蛀心蟲、食心蟲,屬鱗翅目螟蛾科。此蟲分布較廣,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區均有分布。桃蛀螟除為害桃、蘋果、梨、李、梅、板粟、核桃、杏、柿、無花果、荔枝、龍眼、芒果、木鳳梨、石榴、枇杷、山楂等果樹的果實外,還可為害向日葵、玉米、高梁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幼蟲幼蟲

成蟲:黃色或橙黃色,體長12毫米,翅展22—25毫米,前後翅散生多個黑斑,類似豹紋。

卵:橢圓形,寬0.4毫米、長0.6毫米,表面粗糟,有細微圓點,初時乳白色,後漸變橘黃至紅褐色。

幼蟲:長成後長22毫米,體色多暗紅色,也有淡褐、淺灰、淺灰蘭等色。頭、前胸盾片、臀板暗褐色或灰褐色,各體節毛片明顯,第1—8腹節各有6個灰褐色斑點,呈2橫排列,前4個後2個。

蛹:長14毫米,褐色,外被灰白色橢圓形繭。

生活習性

成蟲成蟲
桃蛀螟發生3-4代,主要以老熟幼蟲在乾僵果內、樹幹枝權、樹洞、翹皮下、貯果場、土塊下及玉米高梁、秸稈、玉米棒、向日葵花盤蓖麻種子等處結厚繭越冬。越冬代成蟲4月下旬始見。成蟲白天靜伏於枝葉稠密處的葉背、雜草叢中,夜晚飛出活動,羽化、交尾、產卵、取食花蜜、露水以補充營養,對黑光燈有較強趨性,對糖醋液也有趨性。卵多散產在果實萼筒內,其次為兩果相靠處及枝葉遮蓋的果面或梗窪上。發生期長,世代重疊嚴重。初孵幼蟲啃食花絲或果皮,隨即蛀入果內,食掉果內子粒及隔膜,同時排出黑褐色粒狀糞便,堆集或懸掛於蛀孔部位,遇雨從蟲孔滲出黃褐色汁液,引起果實腐爛。幼蟲一般從花或果的萼筒、果與果、果號葉、果與枝的接觸處鑽入。卵、幼蟲發生盛期一般與石榴花、幼果盛期基本一致,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上旬,幼蟲盛期6月上、中旬,第二代卵盛期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卵盛期在8月上旬,幼蟲盛期在8月上中旬。

生長繁殖

成蟲羽化後白天潛伏在高粱田經補充營養才產卵,把卵產在吐穗揚花的高粱上,卵單產,每雌可產卵169粒,初孵幼蟲蛀入幼嫩籽粒中,堵住蛀孔在粒中蛀害,蛀空後再轉一粒,3齡後則吐絲結網綴合小穗,在隧道中穿行為害,嚴重的把整穗籽粒蛀空。幼蟲者熟後在穗中或葉腋、葉鞘、枯葉處及高粱、玉米、向日葵秸稈中越冬。雨多年份發生重。天敵有黃眶離緣姬蜂、廣大腿小蜂。

危害特點

桃蛀螟為雜食性害蟲,主要寄主為果樹和向日葵等,寄主植物多,發生世代複雜。為害玉米時,把卵產在雄穗、雌穗、葉鞘合縫處或葉耳正反面,百株卵量高達1729粒。主要蛀食雌穗,取食玉米粒,並能引起嚴重穗腐,且可蛀莖,造成植株倒折。初孵幼蟲從雌穗上部鑽入後,蛀食或啃食籽粒和穗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鑽蛀穗柄常導致果穗瘦小,籽粒不飽滿。蛀孔口堆積顆粒狀糞渣,一個果穗上常有多頭桃蛀螟為害,也有與玉米螟混合為害,嚴重時整個果穗被蛀食,沒有產量。危害高粱,玉米。

防治措施

1、清除越冬幼蟲:在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蟲化蛹前,清除玉米、向日葵等寄主植物的殘體,並刮除蘋果、梨、桃等果樹翹皮、集中燒毀,減少蟲源。

2.果實套袋:在套袋前結合防治其他病蟲害噴藥1次,消滅早期桃蛀螟所產的卵。

3.誘殺成蟲:在桃園內點黑光燈或用糖、醋液誘殺成蟲,可結合誘殺梨小食心蟲進行。

4.拾毀落果和摘除蟲果,消滅果內幼蟲。

5.噴藥防治:不套袋的果園,要掌握第一、二代成蟲產卵高峰期噴藥。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或用BT乳劑600倍液,或35%賽丹乳油2500~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

節肢動物門(十四)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