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交響樂

空中交響樂

“空中交響樂”是如東旅遊的一個著名旅遊項目。1900年3月,首屆南通國際風箏會暨第二屆“紫琅杯”全國風箏邀請賽在如東舉行,地點在南黃海灘上的黃海村。南通代表隊的板鷂飛上天空後,一排排哨子迎風鳴響,高音清越,中音圓潤,低音渾厚,宛如一支銅管樂隊在天空演奏。至此,“空中交響樂”成了南通風箏的代名詞,聞名中外,成為當地的特色旅遊項目。

簡介

“空中交響樂”是如東旅遊的一個著名旅遊項目。1900年3月,首屆南通國際風箏會暨第二屆“紫琅杯”全國風箏邀請賽在如東舉行,地點在南黃海灘上的黃海村。南通代表隊的板鷂飛上天空後,一排排哨子迎風鳴響,高音清越,中音圓潤,低音渾厚,宛如一支銅管樂隊在天空演奏。至此,“空中交響樂”成了南通風箏的代名詞,聞名中外,成為當地的特色旅遊項目。

景色

南通風箏多為“板鷂”,系硬質風箏,有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幾何圖形。其特點是能發出聲響,故又稱“響箏”,為南通所獨有當地風箏大多裝置“哨口”,上天后能憑藉風力發出聲響。“哨口”多少不等,大小不一,發出的聲響五音和諧,古樸幽遠,聲震長空,音傳數里,為當地一景觀。如東舊俗,農家有喜慶常放風箏助興。十數名壯漢協力將巨大風箏放上天,風箏繩系在大樹上,一任風箏隨風定位,久者可在空中逗留半月,其聲亦長留空中和人們耳際。

因為“哨口”只宜附著在“板鷂”上,而風箏競飛要比奇、比高、比響,所以哨口越放越多,風箏也就越做越大,人們就把許多小風箏拼接起來,成為“七串聯”、“十三串聯”乃至“十九串聯”。“哨口”也越做越巧,越做越精緻。風箏“哨口”為“哨子”與“口”的統稱,製作材料、音響效果均不同。“哨子”一般較小,呈圓管形,製作材料有秸桿、鴨毛管、竹管等,為高音區;“口”用白果殼、栗子殼、葫蘆殼等製成,為中、低音區。其大者狀如笆斗,聲若洪鐘。哨口的多少取決於板鷂的大小及負荷能力,少則幾個,多則數十乃至上百。

由於南通板鷂在空中能發出聲響,故被譽稱為“空中交響樂”,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去如東海岸遊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