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蔭

穆蔭

穆蔭(?-1864)清朝大臣。托和絡氏,字清軒。滿洲正白旗人。先期由官學生考授內閣中書,後官至兵部尚書、軍機大臣。

基本信息

簡介

穆蔭(?-1871)托和絡氏,字清軒,滿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先期由官學生考授內閣中書,後官至兵部尚書、軍機大臣。

經歷

1853年6月,太平天國北伐軍長驅直入河南、直隸(今河北),此時京師戒嚴,受命與僧格林沁等督辦京城巡防。1860年英、法軍占領天津,向通州推進,以兵部尚書受命為飲差大臣,偕怡親王載垣赴通州,代替桂良同英、法聯軍進行和談。因未達成協定,遂將英法談判代表巴夏禮等扣押,英法聯軍進逼京都時,被撤除欽差大臣職務,與肅順、載垣、端華護送鹹豐帝逃至熱河。1861年鹹豐帝病死,與肅順等受命為輔政大臣,慈禧太后與奕?共謀發動北京政變後,被解職流放。1862年釋歸,1871年病死於家中。

附清史稿-穆蔭傳

穆蔭,字清軒,托和絡氏,滿洲正白旗人。官學生,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遷侍讀。鹹豐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補,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尋除國子監祭酒,故事,非科甲不與斯職,部臣執奏,特旨仍授之。歷光祿寺卿、內閣學士,兼副都統。三年,粵匪擾河南、直隸,京師戒嚴,命偕僧格林沁花沙納達洪阿辦理京旗各營巡防事宜。遷禮部侍郎,署左翼總兵,尋調刑部。八年,擢理藩院尚書,兼都統,調兵部。
十年,命偕怡親王載垣赴通州,與英法聯軍議和,解桂良等欽差大臣關防授之。議不諧,命擒諸酋,獲巴夏禮送京。敵軍益逼,詔斥穆蔭等辦理不善,撤回,扈從熱河。丁父憂,予假十四日,命俟回京補行持服。
十一年,文宗崩,偕肅順等同受顧命,贊襄政務。十月,肅順、載垣、端華等伏法,穆蔭與匡源杜翰焦佑瀛並罷直軍機,議罪。及議上,詔曰:“穆蔭等於載垣等竊奪政柄,不能力爭,均屬辜恩溺職。穆蔭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王大臣等擬請將穆蔭革職發往新疆效力贖罪,咎有應得。惟以載垣等凶焰方張,受其箝制,均有難與爭衡之勢,其不能振作,尚有可原,著即革職,加恩改發軍台效力贖罪。匡源、杜翰、焦佑瀛皆革職,免其遣戍。”穆蔭詣戍,同治三年,論贖歸,歿於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