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官

稷下學宮是古代齊國設立的一處專供各地學者著書論辯、傳道授業的場所和機構,是我國最早的由政府創辦的高等學府,也是我國最早的多學科的社會科學院。

概述

齊桓公所立齊國的高等學府,在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也稱稷下之學,又稱稷下學宮齊威王齊宣王時儒、法、道、陰陽等各家各派在此論學授徒,當時的著名學者有孟子、荀子、鄒衍、慎到、接子、環淵、魯仲連…………據說,齊王對這些“不治而議論”的學者隆禮有加,曾授予76人以上大夫的官爵,各派弟子有數千人,最多時達數萬。是戰國中後期全中國最大的學術活動中心,對當世及以後的學術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

簡介

同時,它還明顯地具有政府的諮詢參議機構的性質。位於齊國都今山東臨淄西門外,大約創建於齊桓公田午時期,至齊王建時衰弱,歷時一百四十餘年,繁盛時達“數百千人”。當時各國著名的文學遊說之士多曾先後或長期在此著書講學,互相切磋駁難,掀起了當時思想界的一大波瀾,形成了空前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其規模之大,人員之眾,陣容之強,歷史之久,史所罕見。當時雲集稷下的主要學者有孟子荀子、宋鈃、尹文、慎到、環淵、鄒衍,田駢、彭蒙、淳于髡、接子、魯仲連、田巴、貌說、鄒奭等。這些學者在學術上各有所主,分屬各派,沒有統一的模式,也不威懾於權勢,自由地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百家立異,各馳其說,爭辯求知,蔚成風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