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痘併發症

種痘併發症

因接種減毒痘病毒疫苗後在皮膚黏膜上發生的異常反應稱為種痘併發症,種痘是通過接種牛痘苗獲得對天花免疫力的方法,牛痘苗即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是經過長期和複雜的傳代選育所獲得的一種人工變異減毒株,接種後只引起局部痘疹,而不會導致天花發病。種痘是預防天花的根本措施,世界各國曾經實行牛痘普種制度,嬰兒於6~8月齡時給予初種。以後每隔5~6年複種1次此外對出入境機場、海港、邊關工作人員,跨境交通工具的司乘人員,出國人員,傳染病及防疫工作人員亦應安排複種,並且每2~3年複種1次。牛痘的全球普種制度使人類社會終於能在1980年宣布消滅天花,此後,按照WHO的建議各國已陸續停止實施牛痘普種。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種痘併發症天花病毒
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及生物恐怖活動的現實威脅,對天花的再度出現與流行仍應保持警惕。

應注意加強疫情監測,倘若發現天花患者或疑似患者,防疫主管部門仍有可能根據疫情形勢,臨時決定在一定範圍內對高危人群實施牛痘接種。

此外,由於猴痘的發生時有零星報導,而種痘亦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對猴痘的免疫力。因此,對種痘的相關問題必須有所了解。

發病情況:根據上海市20世紀70年代某區的統計,共調查220240例牛痘接種者,有皮膚反應57例占0.258‰,另一區調查496998例,有反應135例,占0.272‰。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調查21679例,共見17例皮膚反應,占0.784‰。

根據在上海所見的255例患者分析,發病年齡為出生後16~68歲,小於10歲最多,與性別關係不大。

病因

一般可歸納成下列四種:牛痘病毒引起的皮疹;痘苗中蛋白質引起過敏性發疹;種痘合併細菌感染;種痘引發或加劇其他皮膚病
發病機制:

繼發性種痘疹因操作不慎或誤將痘苗玷污正常皮膚或黏膜引起的痘瘡。由於搔抓等原因將痘苗接種在原有皮膚病上引起的發疹如發生在嬰兒期的遺傳過敏性濕疹上的牛痘樣濕疹。在種痘後數天發病表現為接種處皮膚壞死。

泛發性牛痘疹,在種痘後數天到2周內發病。全身散在發疹,從丘疹演變到水皰膿皰,成批發出從數顆到數十顆。口腔黏膜亦可累及,可伴有發熱,大約3周痊癒。其發病機制是由於種痘後患者形成特異性抗體的時間比較遲緩(正常人約1周),接種的病毒經血液播散而發病。

臨床表現

種痘併發症脂溢性皮炎
1.牛痘病毒引起皮疹

(1)繼發性種痘疹:因操作不慎或誤將痘苗玷污正常皮膚或黏膜引起的痘瘡如痘苗濺入角膜發病後可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失明;亦可見於唇、舌和其他部位皮膚。有時繼發於初種部位的周圍,排列成衛星狀,從單顆到數十顆,多數在2周內消退,少有超過1個月的。

(2)由於搔抓等原因將痘苗接種在原有皮膚病上引起的發疹,如發生在嬰兒期的遺傳過敏性濕疹上的牛痘樣濕疹。也有發生在其他皮膚病如脂溢性皮炎外陰瘙癢症、馬桶皮炎等皮損上的。這些病人對牛痘病毒的免疫力甚低或沒有免疫力。通常是發生在以往未種過牛痘的嬰幼兒,或雖種過痘,但相隔已久,免疫力已全部或部分消失的成人;也有因搔抓或密切接觸接種到自身或他人正常皮膚上引起發疹。

(3)壞疽性牛痘疹:在種痘後數天發病。表現為接種處皮膚壞死壞疽性損害不斷向周圍呈漸進性擴大,形成有臍凹的厚壁水皰和膿皰融合組成的灰白色壞死組織或潰瘍有時在其他遠隔部位出現遷徙性痘瘡,伴有高熱,常因並發敗血症而死亡。這類牛痘疹的產生是由於患者血中丙種球蛋白測定含量雖屬正常,但由於質的缺陷,不能形成足夠抗牛痘病毒的特異性抗體,故抵抗感染能力甚差臨床上痘瘡呈漸進性擴大,組織壞死,或病毒進入血流造成遷徙性病灶。另有人認為,壞疽性牛痘疹的形成,除體液抗體形成問題外還有細胞免疫問題,只有兩者全受障礙,才能造成該類嚴重併發症。

(4)泛發性牛痘疹:在種痘後數天到2周內發病全身散在發疹,從丘疹演變到水皰膿皰,成批發出,從數顆到數十顆。口腔黏膜亦可累及,可伴有發熱,大約3周痊癒。其發病機制是由於種痘後患者形成特異性抗體的時間比較遲緩(正常人約1周),接種的病毒經血液播散而發病。以後隨著機體逐漸產生特異性抗體,即可逐漸痊癒。

2.痘苗中蛋白質引起過敏發疹:本組疹型多見於複種病例。最常見的為多形紅斑型。表現為綠豆到黃豆大斑疹丘疹、水皰甚至大皰,帶水腫性,中央微凹陷,呈淡紅至暗紅。分布以面和四肢遠端為主。伴有發熱,在2~3周痊癒。薔薇疹表現往往在接種後8~9天發生。從種痘部位周圍開始,迅即波及全身。基本損害為斑疹,略帶水腫性,呈薔薇紅色,散在分布或融合成片,伴有發熱,3~5天消退其他尚有麻疹樣、猩紅熱樣、蕁麻疹紫癜等疹型。

3.種痘合併細菌感染:如膿皰瘡癤蜂窩織炎淋巴管炎,偶見尋常狼瘡細菌從接種處皮膚傷口進入體內引起。

4.種痘引發或加劇其他皮膚病:曾有報導在接種後數周發生大皰性皮膚病如天皰瘡、皰疹樣皮炎、濕疹或銀屑病等。原有濕疹、銀屑病或天皰瘡的患者可在接種後加劇。
併發症:

牛痘接種偶可起腦炎脊髓炎周圍神經炎關節炎脾大、全身淋巴結腫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壞疽性牛痘疹,常因並發敗血症而死亡。

治療

種痘併發症天花病毒
(一)全身治療:1.牛痘性中毒疹:給予抗組織胺藥物,如撲爾敏。維生素C;10%葡萄糖酸鈣10mg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緩慢靜注。皮質類固醇激素:地塞米松。2.繼發化膿性感染:給予抗菌素治療。3.自身接種者:丙種球蛋白肌注。4.全身性痘:肌注丙種球蛋白,抗菌素用四環素軟膏,外用局部,防止感染。5.牛痘樣濕疹:肌注丙種球蛋白,嗎啉胍口服。6.進行性原發痘:肌注丙種球蛋白。

(二)局部治療:2%龍膽紫溶液外塗,1/5000高錳酸鉀外用。或皰疹淨軟膏局部外用。眼部移植性痘可給予皰疹淨眼藥水或氯黴素眼藥水滴眼。

(三)物理療法紫外線照射:可用亞紅斑量全身照射,或紅斑量局部照射。本症的治療應當辨別熱毒的深淺,在衛、在氣或深入營血,內攻臟腑。根據具體情況進行。 本病多由稟賦不耐,種痘之後,邪毒外襲,濕熱毒蘊於肌膚,發於體表而成本病。 因其稟賦差異,其發病亦不相同。或因風熱侵襲,皮疹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或圈濕熱蘊蒸肌膚,全身泛發皰疹、膿皰;或火毒熾盛,燔灼營血,內攻臟腑,出現全身痘疹,密集成群,或融合成片,伴高熱、頭痛、神昏,甚至死亡。

(一)風熱證候:本證皮膚表現為紅斑、丘疹、風團,自覺瘙癢,多發於上半身,伴有發熱惡寒、口渴,頭痛鼻塞,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本證多見於牛痘性種毒疹、自身接種。以皮疹多形,自覺瘙癢,脈浮數為辨證要點。風熱外襲,與痘毒相合,蘊蒸肌膚而見皮膚起紅斑、丘疹、風團。發病較快,多在上半身且自覺瘙癢。發熱、頭痛、鼻塞、舌尖紅、脈浮數為風熱之象。

(二)濕熱證候:本證見全身起痘疹、膿皰或癤癰,糜爛流液,發熱,伴胸悶納呆,小便短,舌苔膩,脈滑數。本證以種痘後身上泛起痘疹、膿皰、糜爛,苔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脾胃濕熱內蘊,感受痘毒,濕熱毒邪熏蒸肌膚,而見皮膚起痘疹、膿皰;濕熱浸淫則糜爛流滋;濕熱化腐成膿則起膿皰、癤癰;濕阻胃腸則胸悶納呆。苔膩,脈滑數為濕熱之象。

(三)火毒證候:全身起痘疹,或痘疹不斷進展變成壞疽,或伴有高熱、頭痛、嘔吐、神昏,甚則死亡,舌紅絳,脈弦滑數。本證以痘疹泛發密集或有壞死,伴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舌紅絳,脈弦滑數為辨證要點。火毒熾盛,燔灼營血,內攻臟腑,以致痘疹泛發密集,甚至壞死。火毒燔灼營血則高熱煩躁。毒竄心包則神昏譫語。舌紅絳,脈弦滑數為熱毒熾盛之象。

預後

種痘併發症濕疹
壞疽性牛痘疹,常因並發敗血症而死亡。
預防:

種痘時需無菌操作,接種處保持清潔,避免搔抓,痘苗勿濺入眼、口或污染他處皮膚。注意痘苗批號,對反應較多的批號要停用檢查,當發生下面情況時避免種痘:

1.有濕疹或過敏性體質者,或患其他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膿皮病水痘、發疹性疾病單純皰疹者等。

2.免疫缺陷如生理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異常丙種球蛋白血症、惡性腫瘤、任何疾病引起暫時或永久免疫損傷、用激素及免疫抑制療法者。

3.神經性疾病如驚厥、腦卒中種痘後腦炎家族史,以及任何慢性、靜止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

4.急性發熱性疾病及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5.孕婦初種,特別是懷孕3個月內,可致胎兒發生致命性泛發性牛痘疹故在孕期禁忌初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