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魂

禮魂,是通用於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後的送神曲,由於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不稱禮神而稱禮魂。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禮魂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 題 】:楚辭·九歌·禮魂

作品介紹

原文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1]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
【注釋】:[1]:音kua。

譯文

祭祀禮畢鼓樂齊鳴,
一邊傳花一邊跳韶舞。
美女唱歌送神,多么依依難捨。
願我們的祭祀如春蘭秋菊一樣,
年復一年,永不消失,天長地久
郭沫若譯文:
唱著歌,打著鼓,
手拿著花枝齊跳舞。
我把花給你,你把花給我。
春天有蘭花,秋天有菊花。
馨香百代,敬禮無涯。

關於九歌

此篇是通用於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後的送神曲,由於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不稱禮神而稱禮魂。

九歌起源

“九歌”是起源相當早的一首歌曲名,其中起源與具體內容已不可考。據《山海經》中的記載,《九歌》原本為上帝的音樂,是夏後啟(傳說中夏第一代君主)從上上偷竊下來的。從屈原也有這樣一首作品,且完全充滿宗教祭禮內容這一點看,《九歌》很可能是一首代代相傳下來的專門用於宗教祭禮中的樂曲。東漢王逸在對此解釋時說,屈原遭到流放,來到民間,看到民間祭祀儀式的舉行,感到這些祭祀的樂曲中充滿了荒誕下流的歌詞,因此就做了一番改造的工作,這樣說來,屈原的《九歌》就是一首舊瓶裝酒的詩歌了。
屈原的《九歌》其實並非一首詩歌,而是包含十一首長短各異的詩歌,或許可以認為是我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組詩。關於這組詩,通常爭論不休的問題有:既然名曰“九”,為何又有十一首?這組詩有沒有統一的主題,到底是什麼主題?這組詩的具體功能是什麼,是不是真的就是用於某種宗教祭祀之中?如果是用於宗教祭祀中,那么到底是用於對自然神的屬於民間的一般祭祀,還是用於國家祀典?屈原到底是只寫了歌詞,還是本人就是巫師,是主持這祭祀的人?還有其他一些爭論的問題,至今尚無統一意見。
在我們看來,《九歌》雖原本出自祭祀,但屈原的這組詩作卻不過是一位詩人借用了宗教祭祀中的素材和形式,精心構思創作的一組文學作品。因為如果它不是文學作品,而是有著實際功能的宗教工具的話,它所涉及的一組神即祭祀對象就應該是一個符合某一方面目的的相互間有著緊密內在聯繫的有機組合,但迄今為止,無論是典籍載還是一下考古發現,都不難說明這一點。相反,屈原《九歌》中涉及的對象有並不僅限於楚國而在北方各國也受到祭祀的神如河伯、大司命、少司命;有沅、湘一帶民間祭祀的山川土地之神如湘君、湘夫人、雲中君、山鬼,也有享受著國家祭祀的神如東皇太一、東君等。從宗教祭祀的角度而言是雜亂無章的。

文學分析

但是文學作品的角度看,它們的安排卻是井然有序的。從結構上來看,首先十一首作品中,《東皇太一》與《禮魂》一首一尾,以兩首相對簡短的東歌構成了迎神和送神的格局,剩下九門首恰好符合“九歌”之數。其次這九首作品,除去《國殤》一首有些特殊,是一首單獨的樂曲(原因尚待進一步探討),其餘八首,以《湘君》與《湘夫人》為一對,《大司命》與《小司命》一對,《東君》與《雲中君》一對,《河伯》與《山鬼》為一對,形成了相當明顯的四對作品。這四對作品其所以成對,從命題與歌詠對象即不難看出,如同為湘水之神,不過一稱“君”,一稱“夫人”;同為“司命”,不過“大”、“少”之分;同屬天象,一為日,一為雲;同為地祗山川之靈,一屬“山”,一屬“河”而巳。
值得進一步注意的是,《九歌》既然採取宗教祭祀樂曲的方式 ,那么當然應該遵守祭祀樂曲的一般格式,而其中最明顯地就是樂曲中存在著祭神的靈巫與祭祀對象神這樣一組甲乙雙方關係。雖然在具體的解釋上哪一句甲的口氣或活動,哪一句乙的口氣或活動還存在著許多分歧的意見,但甲、乙雙方若即若離、似嗔似怨、憂喜交加的情態卻宛然可掬,應該是不體會到的。還不止於此,我們還可以注意到,在上述每一對作品中,表意乃有主動與被動之分。如《湘君》中較多積極主動的追求,空間運動的路線行動歷歷可數,而《湘夫人》卻更多靜態的等待;《少司命》的結局雖然仍是離異,但仍充滿期望與勉勵,《大司命》卻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情緒;《東君》亦如《少司命》雖離異也無怨辭,而《雲中君》則用“忡忡”來形容其憂心;《河伯》始終情調熱烈,而《山鬼》則幽怨淒涼。
總而言之,《湘君》、《少司命》、《東君》、《河伯》情緒較主動、情調較熱烈、更富追求色彩,而《湘夫人》、《大司命》、《雲中君》、《山鬼》則情緒相對被動、情調幽怨、更富企盼等待的色彩。我們不妨將構成《九歌》色調主體的這樣一種結構稱之為空間結構。
詩人通過這樣一種空間結構所歌詠的,正是甲乙雙方的分聚離合。一般對《九歌》這組詩歌閱讀的人都不難指出這樣分能離合其實就是一種男女間情感糾葛(神與神、人與人、人與神)。這誠然是不錯的,但我們卻要進一步指出;詩中所充滿的追求與等待、期盼與幽怨等行動心理活動的反覆交叉、衝突固然是男女情感活動中所常見的情緒與活動,但卻絕不僅僅是男女情感活動中才有這樣的情緒與活動。《九歌》在表層的認識上,可以看成是男女之間的情歌,但在其深層次上的認識上,它卻實實在在表現著詩人對於君臣相契合共圖大業的一種期盼,以及對自己目前與楚王關係的不滿和幽怨。
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何以《九歌》中會出現“靈修”這樣專指楚王的詞,也不難解《九歌》撲面而來部分篇章,尤其是其中《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篇中有許多意境甚至句子都與《離騷》中三次求女一段以及《九章》中《思美人》一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九歌》既不像《離騷》那樣充滿一種火山爆發式的熱情,也不是像《九章》那樣充滿迷狂與沉痛,而是在熱烈、充滿希望的基調上,透著一種淡淡的哀愁,似乎舊初受挫折,尚對政治抱著熱望時的作品,如果這種推測不錯,那么《九歌》應該是現在屈原作品中創作較早的一組作品,屈原作品中的很多表現方式和平共處五項原遣詞用句以及藝術形象,應當是由《九歌》發其軔的。

作者簡介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漢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子云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新考古發現可能實際為龍陽,今湖南漢壽,注1)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作品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天問》一篇等等。

生平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注1:
最近對湖南漢壽縣屈原學會提交的有關“屈原故鄉漢壽說”的研究成果進行鑑定,在仔細閱讀所報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紹後,又到漢壽縣滄港古鎮進行了實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遺蹟和出土文物以及與屈原作品相關描述的印證,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鄉很有可能在漢壽,起碼“屈原故鄉在漢壽”可稱為有根據的新的一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