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禮

招魂禮

行招魂禮是湘西盡孝之大禮。一般是在“大讚日”的前一天晚上舉行。時間充裕的,則單獨占一夜,若時間緊則如本章所示,放在講書說禮之後。若單獨舉行,此前也還須行排班禮、盥洗禮、上香禮、奠酒禮、資箔禮,總需兩個多小時。禮生、樂師、執事和孝家主祭及親眷等全部上場,眾生也深信不疑,“里黨無論親疏”“皆來坐夜”,觀者如雲。

歷史由來

招魂禮招魂禮場面布置

楚地土家俗傳,人有三,各有分工,魂丟人亡。喊魂即找回丟失的魂,人還未死,通過梯瑪、巫覡找回遊魂附體即可免死;人死了,通過禮生、梯瑪、道士找回原有的三個魂,一個上神龕受祭、一個留墳堂守墓、一個去投生再世為人。

秦人自古便有烈士招魂禮:士兵戰死沙場,屍身不能歸鄉,大軍撤離之日無論戰況多么危急,都要面對戰場遙遙高呼:“兄弟!跟我歸鄉――”若是戰勝後的戰場,便要就地安葬好戰死者屍身,儘可能地立起一座刻石、木牌甚至枯木樹樁,繞著墳塋呼喚幾遍,再在石上結結實實地摁下自己的血手印,而後才揮淚班師。老秦人原本是游戰遊牧游農兼而有之的古老族群,居無定所,死無定葬,便將這撫慰死者告慰遺屬的招魂禮看得分外上心。歷經春秋戰國,秦人漸漸成為有國有土的大國族群,然則這古老的招魂風習卻沒有絲毫改變。後來秦國變法,移風易俗,有新入秦國的變法士子建言要革除此等陋習。商鞅卻批下個斷語:“生者激哀,磨礪後來,慷慨赴死,聞戰則喜,固秦人哉!何陋之有?”於是,秦人安魂禮便依然如初地延續了下來。

過程

場面布置

行招魂禮時要專門布置場面,一、設定“五方五位”。在坪場上分東、南、西、北、中五方,每方用一張大桌子或大椅子分別設立東方青帝仁德尊神、南方赤帝義德尊神、西方白帝禮德尊神、北方黑帝智德尊神、中央黃帝信德尊神之位。神位上擺放香、米、利市、酒杯,上撐開一把大傘以遮天。

二、設定地獄。在神位前的場地上覆設一匹瓦,代表地獄;瓦下放一顆雞蛋,代表亡魂。三、搭歸魂橋和蓮台。在招魂回歸的路上(坪場至堂屋),懸鋪黑布搭歸魂橋,也叫“鬼橋”,作亡人回歸之用;橋尾擺一張大椅子鋪上黑布,代表升仙台,作亡人坐蓮台之用;蓮台後面設面盆和手巾,作亡人潔身之用。
招魂時,引禮生舞動降魔杵和引魂幡拜五方,同時讀文、念咒、畫符、破獄以招魂歸來。這與屈原《招魂》有異,應是楚巫土家文化結合後的原生態的“招魂”習俗。

特點

招魂禮字諱招魂禮字諱

為了證實禮生所喊的亡魂是否“過仙橋”、“登蓮台”、“升神座”,喪家還暗地裡專門請有“看魂”人。這種人叫“亮眼睛”,走夜路必見鬼,還能見死人趕場、活人飄魂……。喪家請的“看魂”人一般都與亡人生前較熟,但和禮生不熟,免得礙於情面或串通一氣不講真話,即亡靈之魂未回到家卻講“看見”回來了。亮眼睛混在人堆,只向主祭者悄悄點頭或搖頭:若搖頭,則“未見”亡魂“上橋”,那主孝子任由禮生喊唱,手捧的代表亡魂的“靈牌”就是不往神龕內移;若點頭,則“已見”亡魂“上橋”,孝子就手捧“靈牌”引導新亡過橋、登台、升座,最後升炮作大樂以賀。所以,招魂是對禮生功夫深淺的考驗。為了讓亡魂順利回歸故里,不致於忙而無功,禮生除請師、歌詩、奏樂外,還要顯幾手絕招。

步驟

一是,行點燈禮。點《河圖》燈,唱《河圖》詞;點《洛書》燈,唱《洛書》詞。贊《河圖書燈詞》,“蓋取四方之正氣,以避五方之邪異”。
二是,行辰州符“招魂”。
1.引禮生念《華幡文咒》:身似金龍腰似牛,八大金剛坐兩頭。黃巾力士齊擁護,六丁六甲隨我游。前朝流傳眾師祖,助我弟子破地獄。降魔杵霹靂現,斬關截鎖總不留。吾奉先祖遺訣,能使鬼哭神愁
2.引禮生讀《破獄訣》:吾奉文公令,接引亡人魂。有關自開,有鎖自脫,不開不脫,神杵斬落!
3.引禮生邊讀《破獄訣》,邊用神杵(錫杖)在地上畫“字諱”。因禮生的師承不同,所畫字諱也不完全一樣,以下列舉三種形式的“字諱”。

行完招魂禮,禮生讓孝子父或母的亡靈超脫了苦海,也為孝家子孫找到了萬世常祭的依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