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寺

福清寺

福清寺,龜山福清寺,在福建省莆田市區以西15公里的華亭鎮龜山上,唐長慶二年(822),名僧無了以“六眸神龜”的導引,來此開山,與徒弟慧忠,日以野菜為糧,辟茶園建庵,因名龜洋。武宗滅佛後重建成為名剎,有院宇9座,名龜洋靈感禪院,僧眾500多人。後梁貞明年間(915~920)閩王王審知奏請賜名“龜山福清禪院”。

基本信息

歷史

龜山福清寺龜山福清寺

民國3年(1914)僧平章南渡馬來西亞,主持馬六甲青雲亭。之後,龜山僧人不斷南渡,寄歸僑匯修建祖寺。民國18年,僧香霖繼主青雲亭,更大力支持祖寺的復興。自民國10~21年,該寺先後修建禪堂、客堂、齋堂、法堂、方丈、庫房、鐘鼓樓、東西廡,又改建天王殿,翻蓋大雄殿,整修歷代靈塔。

1950~1958年間,又先後修砌六眸池,設定自來水管道,建造儲水池,新建念佛堂,重修地藏殿、天王殿,塑天王像,修塑大雄殿金像。“文化大革命”中,上列剛修建的建築物悉遭破壞,僧眾離寺還俗。

1978年後。海外僑僧支援修寺。至1988年已修復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六眸池、大雄殿、法堂、方丈、齋堂、禪堂、客堂、念佛堂等,還重建七寶塔,增建學戒堂和招待所,耗資250多萬元全寺總面積1.4萬平方米。。1987年從山門起,新辟一條直通華亭鎮的登山公路,全長7公里,耗資15萬元。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六眸勝跡”匾,高懸於天王殿後檐。1990年住僧41人。

龜山寺在群山中有一片百多畝平洋,嵐霧濃重,宜於繁育名茶。宋紹熙《莆陽志》記戴:“莆諸山產茶,龜山第一”。今龜山茶場的“炒綠”茶葉最為著名,除供寺僧飲用及招待施主外,還運到海外僑地寺供佛待客。

相關內容

龜山福清寺龜山福清寺

龜山位於莆田市區以西15公里的華亭鎮境內,因山形隆起如龜背,與其毗連的紫帽山(三紫山之一)昂立,酷似龜首,故名龜山。山前有片平原盆地稱“龜洋”。此地處群山環抱復疊中,嵐霧濃重,有“龜洋積霧”之稱。春夏多霧,春季盆地周圍飽含水汽,遇晴則蒸發為霧,聚成雲海;夏季午後多雷陣雨,翌晨就出現平流雲霧,有如白雪平鋪,一望無際,有時上下翻騰,銀光閃閃,如白浪滾滾,有時晨曦彩霞映照,絢麗多彩,如仙境一般,雅稱“龜洋雲海”,為莆田一景。

龜山龜洋在唐代以前為未開發的處女地,沒有地名。唐代長慶二年(822),無了禪師自廣化寺登山西行,見靈龜三復行禮後頓失,仔細審視四周,但見山深林密、群峰環屹,恍若世外,認為是所求聖地,稱此平塢為“龜洋”,人稱“龜洋山”、“龜山”。無了即在此結茅為庵,以山中野菜為糧,白天開山種茶,夜間坐禪悟道,他是莆田傳佛教曹洞宗的第一人。他反對僧侶靠募化寄生,終生以百丈懷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訓為自我常規。據黃滔的《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云:“初大師(無了)之卜龜洋也……俄值六眸之鉅龜,足攝四龜,俯仰其首如作禮者三,逡巡而失,遂駐錫卓庵,名其地曰龜洋焉。”人稱龜洋古剎。

唐鹹通八年(867)十月一日,無了祖師80歲時述偈告寂,端坐如生,全身座葬,建塔供奉。十年後乾符三年(876)夏日,山洪暴發,塔被淹沒,“無了”法身不壞,活像生前打坐入定,浮於水上,眾僧迎進法堂安座,異香遠熏,從此龜洋“肉身祖師”名揚海內,南北歸敬。至鹹通11年(870),已建寺院九座,稱“龜洋靈感禪院”,僧眾達千餘人。後梁貞明年(915—920),閩王王審知命名為“龜山福清禪院”,明代擴建為寺,現存建築物為清光緒30年(1904)重建,有天王殿、大殿、法堂、地藏殿、禪房、方丈室等,“文革”後又重新修建。

寺周圍綠樹掩映,地下水多處出露,寺後保留一片數千畝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有栲木列、泡花楠、鵝掌紫、厚殼桂等,還有珍貴的樹種,如青嵐櫟等,這對研究南亞熱帶植物群頗有價值。

1987年從山門起,新辟一條直通華亭鎮的登山公路,全長7公里,耗資15萬元,使市區汽車能直達寺中;又花15萬元把電源接到寺內,使全寺大放光明。1914年寺僧平章南渡馬來西亞,主持馬六甲青雲亭之後,龜山僧人不斷南渡,寄僑匯,修建祖寺。現已建成七級石塔,高35米。

現任當家

上禪下嚴法師

龜山寺當家 禪嚴法師(右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