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閩侯一中

福建省閩侯一中

閩侯一中創建於1902年,歷史久遠,人才輩出。以優質的辦學質量享譽省內外,進入新世紀,更煥發勃勃生機。如今已擁有36個高中教學班,1800多名學生,是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校,是閩侯縣高中的龍頭學校,在省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和廣泛影響。

基本信息

閩侯一中概況

閩侯一中創建於1902年,歷史久遠,人才輩出。以優質的辦學質量享譽省內外,進入新世紀,更煥發勃勃生機。如今已擁有36個高中教學班,1800多名學生,是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校,是閩侯縣高中的龍頭學校,在省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和廣泛影響。

目前,學校新課程實施穩步推進,勢頭良好,2007年聯考再獲佳績,獲“福州市聯考成績上線率二等獎”、“優勝獎三等獎”,獲“閩侯縣2007聯考工作貢獻獎”;2007年通過了省一級達標校的初檢;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教席聯席學校”的資格,這是目前為止福建省第一所,也是省內唯一一所獲得該資格的學校;被評為“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科研單位”;校圖書館在省示範圖書館評估中獲得94.8的高分;另外我校還榮獲“福州市2007暑期青少年教育工作紅旗先進集體”、“閩侯縣第十屆推普周活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07年5月8日,閩侯一中搬入新校園。新校園共占地面積132.6畝。位於曇石山麓、閩侯江濱路畔的新校園,校園環境優美,擁有配備精良的多媒體教室、高標準的實驗室和語音教室和精巧別致的食堂和學生公寓,為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福建閩侯一中福建閩侯一中

一中的實力來自於完善的育人環境,更來自於優秀的師資隊伍。全校現有教師183人,其中中高級教師100人,省市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26人。十多位教師榮膺省勞動模範、省先進教育工作者、省市優秀班主任、“市十佳教師”以及市優秀青年教師等稱號。教師中達本科學歷的占98%以上,已獲碩士學位的有多人。

學校以分層次教育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打造了歲歲驕人的聯考成績,04年以來本科上線率均超過85%,07年本科上線率更是達到92.8%,在全省同類校中位居前列。考入清華、北大的人數也逐年增加(2003年來,翁庚被北京大學錄取,林文婧、鄭輝、黃燕敏、林陽陽、張靈等5位學生被清華大學錄取)。同時,學校還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多方面的能力,學生在各類競賽中,摘金奪銀。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健康的校園文化使今天的閩侯一中成為一所充滿生機,蓬勃發展的高級中學,是莘莘學子暢遊學海、展現自我、實現青春價值的理想境地。

優良傳統

學校創辦百餘年來,歷經清末、舊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等幾個重要階段,在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勤奮、嚴謹、開拓、創新”的優良校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學生和建設人才,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一代又一代繼往開來,艱苦卓絕,無私奉獻。進入新世紀,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了辦學水平,收到了良好效益。

一、革命精神代代傳

學校自創辦以來的百多年間,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偉大鬥爭的推動下,不乏甘灑熱血、為國捐軀的仁人志士。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後在黨的教育影響下,更有許多青年學生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辛亥革命黃花崗72烈士之一——林覺民,早年就讀我校(福建高等學堂)時,即醉心新學,鼓吹革命。他1909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11(辛亥)春,受命回閩聯絡同志,約集參加廣州起義。4月17日帶隊經香港入廣州,4月27日進攻督署,揮彈當先,負傷被捕。受審時慷慨陳詞,誓欲革除暴政,建造共和。臨刑面不改色,英勇就義。殉難前在手帕上書寫著名的《與妻訣別書》,文驚天地,光昭日月,氣壯山河。

在“五四”愛國民主運動的巨大影響下,福州師生反侵略、反壓迫、求民主的革命精神高漲。1919年5月7日,省立福州第一中學學生約集其他學校學生8千多衝破重圍,到日本駐福州領事館前示威,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止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反帝口號。5月24日,省立福州一中學生參加在福州西湖召開的3000人追悼閩籍“五四”烈士郭欽光大會並遊行。從1925年起,福州和全國各地一樣,青年學生和社會各界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要求收回教育權的鬥爭逐步高漲。1926年冬,北伐軍到達福州,鬥爭再掀高潮。抗日戰爭爆發後,我校高中師生和省內中學高中生集中福州軍訓(女生進行救護集訓),積極開展坑日救亡運動,直至抗戰勝利。人民新聞家、史學家鄧拓,1923-1926年就讀福建省立第一中學,青年時期就獻身革命,1930年參加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前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擔任《抗敵報》後改為《晉察冀日報》的主要領導人。他以筆作槍,高擎“民族的號筒”,一直堅持戰鬥到勝利。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都有我校校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建立戰功。

新中國誕生後,1950-1953年,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三大革命運動,閩侯中學師生積極回響號召,踴躍報名參軍參乾。在參軍參幹活動中,出現了寫血書報名表態等許多感人事跡,得到上級的讚譽。

我校光榮的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代代傳揚。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學校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等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湧現了大批的英模和先進人物。

二、勤奮刻苦好學風

五十年代我校就以教師嚴謹求實的教風、學生勤奮刻苦的學風蜚聲省內外。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好學風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造就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人才。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處於困難時期(遭於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等禍害),但閩一中學生之間不講吃、不講穿,經常比學習、比干勁,有一股昂揚向上的精神。在困難面前,學校辦學不受影響,每年都有一批學生考上大學。自1957年省聯考錄取排名起,我校一直名列前茅(僅次於福州一中),多次受到省、市教育部門表彰,為我省連續多年榮獲全國聯考紅旗作出了可貴的奉獻。

1970年春,學校從城門遷到甘蔗鎮,正值“文革”中期,辦學條件十分困難,學生邊上課邊到學農基地勞動。1976年“文革”結束,學校逐步恢復了生機。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極大鼓舞了全體師生,學生勤學苦練立志成才蔚然成風,勇攀科學高峰,學習上“比學趕幫超”的風氣十分濃厚。1977年恢復聯考至1991年15年間,我校為各高等院校輸送了1500多名學生,占全縣錄取總數80%以上,年均錄取100人。2003年至2007年我校每年都有數百名學生被高校錄取。

9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長征中,學生們繼續發揚勤奮刻苦的好學風,努力把自己鍛鍊成“四有”新人。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2年來,閩侯一中秉承百年優良傳統,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終生髮展負責”的辦學理念,踐行“崇德、篤志、博學、力行”校訓,樹立“勤奮、嚴謹、開拓、創新”的校風,按照“開拓創新、科學發展”的思路,凝心聚力,團結奮進,努力推進高水平高中的建設。

三、全面發展結碩果

解放後至“文革”前,我校堅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得到上級教育部門肯定。1953年12月,省教育廳將福建省閩侯中學列為全省9所重點中學之一。1959年3月,閩侯一中又被選定為全省48所重點普通中學之一。1960年5月,我校教師張承梅出席全省文教系統群英大會,並被選為大會代表赴京出席全國教育系統群英大會。會上,閩侯一中榮獲全國文教群英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文革”後,1978年我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學校以“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思想,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積極進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合格畢業生和一批品學兼優的拔尖學生。1979年應屆生程章燦在聯考中取得全省文科第一名、1993年應屆生程振翔在聯考中取得全省理科第二名。1982年我校代表隊參加福州市智力競賽榮獲亞軍,1986年組隊參加福州市首屆華羅庚金杯賽,獲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列福州地區總分第二名。聯考升學率逐年提高,應屆生全體參加聯考,80年代升學率徘徊在40%左右,90年代在50%左右。隨著國家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近幾年升學率都達到90%以上。2003年聯考326人(不含藝術、體育類),上本科線比率為65.6%,上大專線為100%,囊括縣內理科前6名,文科前6名中也占了5名。文科考生趙莉莉以618分、理科考生池燁以607分的好成績成了我縣文、理科狀元。與2002年相比,應屆生上本科線淨增186人,增長109%,上本科線率由50.1%上升到65.6%,創下歷年來最高水平。2003年全省本科招生增長4%,我校錄取本科增長14%,在福州市同類校中居於前列。2003年深化“課題”改革,強化教學常規管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教育質量年,教學質量年、品牌年的目標。2007年聯考本科上線率更是突破了90%,達到92.8%。

在市教委“聚精會神搞課改,理直氣壯抓質量”精神指導下,學校以打造“質量年、品牌年”為契機,圍繞教改和課改,推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為實現“一級達標”創造了必備的條件。90年代中後期,各學科會考優秀率一般都在40-50%之間,到2001年就有了較大提高,到2002年高二年段會考學科優秀率平均達到70%,有的學科達90%以上,甚至100%(如物理、歷史),會考合格率接近100%。到2003年高一、高二年級會考實現了優秀率過60%的達標關,大部分科目優秀率在90%以上,總優秀率達72%,各科合格率均達100%。2003年有4個學科(政治、物理、生物、化學)11位課任老師,會考優秀率名列7縣前3名(三個第1名、五個第2名、三個第3名)。2007年有多個學科優秀率達到94%以上。

新時期德育工作,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為目標,認真貫徹《中國小德育規程》,落實《中國小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建立一年一度“德育工作研討會”,依靠全校教職工把德育寓於各科教學、各項工作、各種活動之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理想道德紀律教育和立志成才振興中華的教育以及“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高揚為人民服務新思想,唱響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的主鏇律。近年來學校要求各學科自覺滲透德育內容,發揮學科育人功能,實施“小公民”道德建設計畫,堅持“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基本社會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社會行為習慣,學會做人,學做時代文明人,逐步成為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學校在加強班級和團隊工作基礎上,還在高中學生中建立學黨章小組,進行較系統的黨課教育。自1984年以來,經黨組織的培養考核,已吸收10名符合條件的優秀學生入黨。

堅持以德育人,注重全面發展。第二課堂活躍,成績顯著:1984年少先隊初二(4)中隊榮獲全國“快樂杯”獎,受到團中央嘉獎,取得“大雁獎”、“金猴獎”各1名;1991年團省委、省學聯授予我校“新風杯”獎。學校團隊、學生會在開展系列教育活動中,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

我校的體育工作、科技教育活動和文藝活動,1978年後逐步恢復並有新的發展。體育節(校運會)文化藝術節年年舉辦,科技教育、學科競賽常抓不懈。體育工作在縣內一直保持先進水平,多次獲得省市表彰稱號:1987-1988學年度、1989-1990學年度為省教委、省體委列為“體育達標表彰單位”;1988-1989學年度、1990-1991學年度、1991-1992學年度為省教委、省體委評為“體育達標先進單位”;1999年在中國小田徑運動會上,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實現三連冠。1998年在體育競技中有1人破市紀錄。達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有12人。學校還為高等體育院校培養了一批合格的人才。文化藝術節、元旦文藝會演水平一年比一年高。1996年、1999年、2002年校合唱團在市中學生歌詠合唱節比賽中均獲一等獎或一等獎第一名。1987年參加福州市文藝創作會演,話劇《鎖》榮獲創作、表演五個一等獎。學校社團組織“瀛洲文社”自1985年成立以來,獲得了豐碩成果,1995年榮獲第六屆全國“讓精神世界更美好”讀書活動組織銀獎,“文社”也榮獲全國“優秀文學社團”稱號。科技教育活動隨著教育科學逐步現代化,內容越來越豐富,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科技“三小”製作和航模是我校傳統的項目。1996年12月,學校成功舉辦科技藝術節,科技內容是重頭戲。自1996年至今,每年舉辦的夏令營活動,都獨辟科技分營,增加科技內容。如:1999年的“計算機分營”(含“三小”製作)、2000年的“科技分營”、2002年的“計算機分營”、“環保分營”等。科技課外活動(興趣小組)和講座、競賽從不間斷。1992年學校被省教委、省科委評為“飛向北京”航模比賽先進單位;1990年獲得青少年科技輔導獎(市級)、1990年獲市科協頒發的“先進集體”稱號。2001年在蘇州舉辦的全國青少年航模“希望杯”競賽中,我校分獲男、女第一名。在學科競賽中,每年都有不少同學獲得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各類獎項。僅2000-2001年,就有近百人在省、市、縣各級競賽中獲獎。2007年,我校有一位學生獲“第九屆飛向北京全國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賽中學女子組一等獎”,兩位學生獲“第八屆全國中國小電腦製作活動福建省高中組電腦動畫三等獎”,十一位學生獲“福建省數學競賽一等獎”、一位學生獲“福州市高中化學競賽一等獎”,四位學生獲“福州市高中化學競賽三等獎”,一位學生獲“閩侯縣中國小生知榮辱樹新風讀書演講比賽中學組一等獎”。

我校的辦學成績,得到上級的肯定,獲得各種表彰。由省政府、市政府授予的主要有:省文明學校、市文明學校。由省教委(廳)、省體委、省教育工會授予的主要有:省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省級達標圖書館、省學籍管理先進單位、省新教材試驗先進單位、省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單位,省先進教育工會、省先進教工之家。由市教委(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綠化委授予的主要有:市文明學校、市鄧小平理論“三進”工作先進單位、市先進教工之家、市先進職工之家、市紅旗團委、市綠色學校、市暑期工作先進單位、市教研片工作先進單位等。

獲得國家級(國務院)授予的先進稱號有:全國文教群英先進單位。

四、桃李滿天下

建校100多年來,我校培養的學生在萬人以上。從1902年全閩大學堂始算,統計到1949年夏季止,初、高中畢業生(含肄業生)有萬人。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畢業、肄業我校的初、高中學生也有萬人。2002年來,翁庚被北京大學,林文婧、鄭輝、黃燕敏、林陽陽、張靈等5位學生被清華大學錄取。

閩侯一中在百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勤奮嚴謹開拓創新”的優良校風,弘揚了“敬業愛校嚴謹治學精心施教”的諄厚教風;養成了“勤學苦練善問多思”的傳統學風。我們的校友們不辜負母校的期望,弘揚光大母校的精神。廣大老校友在舊中國抱著科學救國、教育救國、醫學救國等愛國思想,對社會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解放後又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湧現出一批傑出的專家學者。廣大中青年校友,不論受過高等教育與否,他們都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社會的錘鍊,在各條件戰線上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幹力量,有的已經或正在成長為棟樑之才。老中青校友,桃李滿天下,他們肩負起國家興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功立來,也為中學母校增光,共同譜寫閩侯一中歷史的光輝篇章。我校立世百年,英才輩出,功德無量,譽滿八閩。

校史沿革

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的前身是全閩大學堂,創辦於1902年4月(清光緒二十八年三月)。她是福建省最早的官辦普通中學性質的學堂。閩浙總督許應馬癸遵清廷頒詔籌辦全閩大學堂,聘葉在琦為總教習(校長),校址在福州東街正誼書院,先設正齋(中學)。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全閩大學堂改稱福建高等學堂,仍以中學課程為主。1912年(民國1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規定,中學堂改稱中學校。福建高等學堂鏇即改名福建高等學校。1914年(民國3年1月),福建高等學校遵照省令改稱福建省立第一中學。1927年(民國16年2月),北伐軍入閩後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員會對福州各省立學校進行改造,將省立第一中學高中部劃出,與其他省立職業學校合併,省立第一中學改稱為福建省立第一初級中學。1929年(民國18年),省立第一初級中學改名省立福州初級中學,不久又改稱省立福州中學。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省立福州中學於1938年春遷設福建省沙縣城關文廟繼續辦學。1939年8月,省立福州中學奉令將國中部和高中部分置為二個學校,高中部校址仍在沙縣城關,校名為省立福州高級中學,國中部遷到沙縣澤濱,校名為省立福州初級中學。1943年9月,省立福州初級中學遷址閩清六都(坂東)辦學,至1945年7月增設高中部,並更名為福建省立閩清中學,實行春秋兩季招生。

解放後,1949年10月福建省立閩清中學由閩清縣人民政府接管。她是當時閩侯專區唯一的完全中學。1950年7月,學校遷往閩侯縣南嶼鎮,定名為福建省閩侯中學(簡稱“省閩中”)。1953年12月,“省閩中”列為全省9所重點中學之一,由省教育廳直接管轄。。1954年7月,閩侯專署決定將福建省閩侯中學高中部遷至閩侯縣城門三角埕獨立辦學,定校名為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1956年增設國中部,成立完全中學。1959年3月,閩侯第一中學被省教育廳選定為全省48所重點普通中學之一,受省教育廳和閩侯專署雙重領導。

1970年春,城門、螺州劃歸福州郊區。閩侯縣行政機關從螺州遷到閩侯縣甘蔗鎮。閩侯第一中學也隨遷至甘蔗,與“閩侯五七中學”合併,校名改稱為“閩侯五七中學”。1973年,閩侯五七中學更名為閩侯中學(簡稱“縣中”)。1981年4月經福建省教育廳批准,閩侯縣政府將閩侯中學重新定名為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1981年5月,閩侯第一中學被省教育廳列為調整後的全省87所重點中學之一。

鑒於閩侯一中原有校園面積狹小,設施滯後等原因,未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擬將校址遷往甘蔗鎮曇石村。閩侯一中新校園2003年開始動議建設,2004年9月10日教師節,由縣委、縣政府主持隆重舉行一中新校園動工奠基儀式。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07年4月基本建成,並通過驗收。2007年5月8日,新校園啟用。閩侯一中新校園占地132.6畝。位於曇石山麓,閩江之畔,縣城新區規劃區內。場地平整,北鄰福古路,交通便捷,東倚連綿之山體,一條小溪自北而西穿過場地。具有山水兼備、優雅安靜的理想環境。整個校園由教學行政區、體育運動區、生活區三大功能區組成。

早在1938年學校即被列為全國最優秀的十所中學之一,受到當時教育部傳令嘉獎。50年代我校曾以福建省聯考紅旗享譽省內外。百年薪傳,英才輩出,校友中湧現出很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如林覺民、鄧拓、陳彪、田昭武等。在抗日戰爭的硝煙中,我校輾轉跋涉於閩中、閩北一帶,仍不遺餘力堅持辦學。進入新世紀,這棵植根於閩族文化土壤的常青樹,更顯蒼勁挺拔。學校先後多次獲福建省級文明學校、省教育管理先進單位、省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及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樣本校等榮譽稱號。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為我國高等院校輸送大批優秀人才,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

1902年學校創辦以來,先後任正職校長、書記或書記兼校長者有:葉在琦(校長)、陳寶琛(校長)、林炳章(校長)、陳培琨(校長)、王修(校長)、張哲農(校長)、曹廉箴(校長)、魏憲章(校長)、施冕南(校長)、張湛(校長)、戴錫樟(校長)、陳震飛(校長)、莊觀瀾(校長)、蘇炳穎(校長)、劉天予(校長)、陳粵人(校長)、宋孝穎(校長)、王啟煒(校長)、高光遠(校長)、黃乃傑(校長)、林長賢(校長)、翁繩金(校長)、周錫銘(書記兼校長)、林元照(書記兼校長)、牟廣欽(書記)、陳友水(書記)、林孔安(書記)、薛傳笈(書記兼校長)、林善江(校長、代書記)、王成(書記兼校長)、王依藩(革委會主任)、王振川(革委會主任)、張賢銘(書記)、郭國道(書記兼校長)、陳惠平(書記兼校長)、葉品玉(書記)、張文體(書記兼校長)、姜祥炎(總支書記兼校長)計38人。現任校長、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姜祥炎。

校歌

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校歌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校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