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望北台

福州望北台

望北台真武廟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迄今已有440多年歷史。明嘉靖五年(1526年),二甲進士出身,任過大理寺和金華府知府等職的台嶼人陳京,因朝政腐敗,奸臣當道,不願同流合污,辭職返鄉,路經此地建造亭台,在石壁上刻“望北台”三字,意在望京闕、謝皇恩。從此,望北台替代了黃柏嶺成為地名。

簡介

望北台真武廟望北台真武廟
望北台真武廟坐落於福州倉山上渡龍潭嶺下三鄉之間的黃柏嶺上,與台江大廟山釣龍台隔江相望。昔日龍潭路尚未開通時,南台島北部的居民要過萬壽橋(今解放大橋)入城,必須登上黃柏嶺。黃柏嶺還是古時福州通往京城的必經之路,不知有多少讀書人經過這裡進京趕考。從上渡丁字路口走上一百多層平整的石階,就可以望見雄偉壯觀的廟宇,路旁大石壁上題有“步雲”石刻,一座六角石亭上爬滿了藤蔓。廟宇四周種有許多花草樹木,綠樹成蔭。廟宇外左右大埕各有一棵大榕樹,雖歷經數百年,仍然枝繁葉茂。站在山頂,涼風習習,芬芳怡人,不禁感嘆望北台真武廟的清雅別致。

建築規模

後人修建真武廟,原建有前殿、大殿及觀音閣、龍泉庵、金將軍殿、文香閣等建築,供奉主神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鍍金塑像,大殿左右兩側列有三十六天君和五靈公觀音大士(慈航真人)等神像。大殿內有戲台,還有明清兩代帝王的題牌、沉香木橫案、陶瓷香具等。清道光年間曾進行大修。廟內原有古物和名人字畫甚多,但在“文革”期間慘遭破壞,現只留下清乾隆帝重修真武廟大石碑一塊和光緒年間造的石橫案、石柱。

風俗傳說

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真武大帝神誕日,望北台真武廟都會舉行熱鬧非常的奉祀祝誕祭典。相傳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淨樂國善勝皇后夢見吞日,懷了孕,王子在母親懷中經14個月才降生。長大後,王子離家棄國,入武當山學道。修行42年後,王子功德圓滿,白日飛升,被玉皇大帝封為玄武真人,鎮守北方。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貞觀二年(628年),被唐太宗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改封為真武大帝。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來宋真宗避祖宗趙玄朗的玄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元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年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此外真武大帝還兼任水神,榕城百姓在閩江南岸建廟奉祀真武大帝,祈求神靈庇護,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目的不言而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