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水目山

水目山塔位於雲南省祥雲縣馬街鄉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為紀念大理國護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級東面設門,南面塔壁彩繪壁畫。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

水目寺塔
塔西有水目寺,現存大殿、中殿、廂房等,規模宏大。現保存明代銅鐘及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壯觀的塔林。弘聖寺塔位於大理中和鎮弘聖寺舊址,寺毀於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塔身下部為塊石砌成。全塔分為基座、塔身、塔剎3部分,塔身各層之間用磚砌出疊澀檐,其上逐層收分。

第二層東西面設佛龕,內置石刻佛像。第三層東西面設券洞,與塔心相通,其上交替至16層。塔剎寶蓋為八角形,角掛風鐸。
水目山位於祥雲縣城東南約 20 多公里處 ,是一個故事山,一千多年的開山歷史中,孕育了“鐵樹開花”、“枯井取木”、“風洞購物”、“木犬守場”等神奇的傳說,以及許許多多美麗的故事,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澱與重要的文物價值。有人曾說過,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沒有個性的產品就沒有差異化競爭的優勢,沒有靈魂的產品就沒有內涵。祥雲水目山山高林茂,古木參天,清泉長流,再加之有獨特的文化底蘊,給人們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因而使其成為訪古探幽,感受自然與人文神韻的名山勝地。
 水目山,深藏著一個豐厚的時空。水目寺塔曾建有滇西之首及全國罕見的“寺抱塔”奇觀,圍塔建築之寺“文革”中被毀,原寺柱礎現還按原位保留,水目塔呈八方型,系濃厚唐宋建築風格。水目寺後山,有一株名貴的茶花童子面,一樹花開映紅山巒。
 從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經過多次修理工建,逐漸形成了一個建築群落,有水目、賢填充、地藏寺、靈光寺、塔院、三教閣、毗盧閣、彌陀庵等寺觀。水目山寺分為上、中、下三庵,現僅存的下庵,為清代宣統二年( 1910 年)重建, 1984 年至 1987 年重修。下庵依次是山門、塔院、前院、西北配殿、大雄寶殿,南北兩邊有僧房、香櫥、職事堂、齋堂、茶室、雲會堂。下庵前面,有歷代僧人精心培植的梨數十畝。
水目山北崗有一片罕見的墓塔林,占地 17500 平方米,有墓塔 72 座,為雲南目前發現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塔林,在全國塔林中也名列前茅。水目山塔林為研究滇西地區的佛教禪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塔林始建於宋嘉定四年 (1211 年 ) ,規模大小不等,造型風格各異。塔身為紡錘型,塔頂呈寶珠型,整座墓塔呈寶塔型,基座為六方形或四方形須彌座,上有捲雲紋、蓮花紋及人與獸的圖案雕刻。基座底下均設有墓室,四壁有台架龕洞用以置放歷代僧尼的骨灰罐,其中最大的墓室可置放 200 多個。所有墓塔從上到下全用沙石砌成,並沿山崗成梯級排列,錯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蒼蒼的松林中。遠遠看去,塔林和松林交相輝映,影影綽綽,另有一番景象。步入其間,探幽訪古,塔林中不少的“謎”會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2006年05月25日,水目寺塔作為唐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水目山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故事,因故事而成了名勝。

水目山坐落在離祥雲縣城25公里,因唐代開山祖普濟慶光禪師用錫杖鑿地,湧泉清瑩而得名。山上名木薈萃,有古雲南樟、元江栲和華椴,不同的樹盤根錯節,恣意地伸展,互相牽扯,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如一,山風徐徐,樹葉刷刷作響,好似在歡迎遠方來客。水目寺就建在這蔥蘢的林木中,唐憲宗六和八年(813年)南詔諸大臣請建此剎。明末清初,鼎盛至極,一度時期成為滇西地區的佛教中心。由唐至清,列六祖三宗,僧多達三千,尼姑八百,有“十衲遠圍,從者入雲”的傳說。歷代高僧相承不絕,如唐代普濟慶光禪師,宋代的淨妙澄禪師,明朝時期的無往如禪師、非相行禪師等,大理國時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為僧。明代書畫大師擔當和尚,曾到水目山剃度長住。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上山遊覽考察。清代吳三桂、林則徐也先後上水目山求卜問道,至今還保存於水目山清代道光29年的《真如沙門之碑》,碑首由兵部尚書兼都察院林則徐篆寫。碑文中並記錄了林則徐上水目山請師問卜的歷史故事。雲南楊升庵也曾到水目山,並留下“山色淡隨深入院,松聲靜與客談玄”的對聯。

從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經過多少次修建,逐漸形成一個建築群落,其建築採用較規範的佛教禪房院落組合布局形式,依山就勢,坐西朝東,曾存有水目寺、普賢寺、金龍寺、寶華寺、塔盤寺、三教閣、昆盧閣、彌陀庵、觀音閣、玉皇閣、前、中、後塔等梵剎廟宇,塔院庵閣,由上而下,集中分為三個群落,當地民眾稱為上、中、下三庵。

在水目山景區內有明朝種植的月季花,冠如巨傘,盤根錯節;有珍惜罕見的古柏,挺拔如劍,高聳入雲,風姿卓約,煥發著青春活力;有形如蒼龍,曲折盤旋,造型特異的唐代刺柏;有上千年的古山茶“獅子頭”、“童子面”,每當開花時節,九蕊十八瓣的花朵“樹頭萬朵齊吞火”,爭奇鬥妍、燦爛奪目。一進山門,可見一斑駁的密檐式古塔聳立院中,據說是始建於宋代大理國時期的“寺包塔”,明萬曆34年(1606年)重修。在塔的四周,原建有八角環形殿宇,把塔圍住,塔尖從殿頂伸出,很是獨特。始建於宋代嘉定七年(1214年)的塔,塔身、塔剎、塔壁具有濃厚的唐宋寺塔建築風格,周圍曾建有48根立柱構成的圍亭,將塔環抱於其中,在雲南絕無僅有,全國亦屬罕見,可惜寺毀無存,僅留下塔基的48個立柱石墩座

在北崗松林中,存留一從大理國段氏國公仁懿太后之父高氏開始,歷代眾僧圓寂之地塔林,其數量和規模居全國屈指可數的基塔林建築之一。這片塔林,帶著歲月的滄桑,仰望天空,仿佛一個枕著青山,伴著祥雲,聽著松濤,面向山下,盤腿打座的僧人,一坐就是近千年,守護著這方水土。這片塔林,作梯狀排列,基塔高3—6米,塔身為紡錘形或四方形。紡錘形是磚塔,大理國時所建;四方塔有磚、石兩種,為明清時所建。基座及塔盤磚上有捲雲紋、蓮花紋、人物、動物浮雕圖案。塔剎有相輪、仰月、寶珠等形狀,塔基外石級通入塔內墓室,用來放置陶製骨灰罐。近年來,在保留塔林外形的修復和地下墓室的開發建設中,黑陶火葬罐及舍利子的發掘,成為轟動一時的熱門話題。2003年昆明國際旅遊節由省佛教協會組織安放聖物舍利子法會,自然成了水目山這道絢麗風景線中最醒目的亮點。水目山的神話傳說更能讓你也耳目一新:“鐵樹開花”是很早就有的傳說,童年時的兒歌“符笛符笛響,買個花馬養,花馬跳溝,嚇著泥鰍,泥鰍告狀,告給和尚,和尚念經,念給觀音,觀音吐水,吐給小鬼,小鬼織布,織給彌渡,彌渡燒香,燒到鐵樹開花水目山”至今還廣為流傳。這一傳說,說的是從前水目寺內有一和尚,為了改變人們缺乏艱苦創業的思想,就動手雕琢鐵樹,經過幾十年的雕琢,鐵樹舒展出碧綠樹葉,開出火紅的花朵。它告誡人們要面對艱難困苦,積極向上,堅定信心,不斷追求,牢記鐵樹也能開花的道理,就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名貴香樟“鴛鴦樹”的傳說,更是散發著美好的氣息,兩株枝葉繁茂的香樟樹生在一起,遠看如一,近看是雙,仿佛是一對沉浸在愛情甜蜜中的愛侶,彼此不分,吸引了多少青年男女來樹下合影,以示愛情地久天長。

農曆正月初八水目山會期間,四面八方趕來觀光者更是數以萬計。它的歷史、藝術和旅遊開發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祥雲縣委、縣政府對水目山作了大的舉措,挖掘水目山歷史佛教文化內涵,豐富景區的文化底蘊,策劃開發水目山十八景點,現已完成對塔林的修復和開發,重建寶華寺戒堂,完成了寶華寺戒堂五方大佛、五百羅漢雕塑的藝術主體工程,板阮公路瀝青路面鋪設和阮水公路的改線擴設,彈石路面硬化,隨著《水目山志》、祥雲風光光碟的發行,水目山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解,正以一種嶄新姿態吸引著更多遊客的到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