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古國埃及之旅

神秘古國埃及之旅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 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埃及電視台為國營,建於1960年。

埃及概括

埃及歷史悠久,公元前3200年就出現奴隸制的統一國家。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埃及曾多次遭受外來入侵,先後被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征服。19世紀末,埃及被英軍占領,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掌握了國家政權,結束了外國人統治埃及的歷史。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宣布成立,1971年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自然地理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地跨亞、非 洲。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

神秘古國埃及之旅神秘古國埃及之旅
最高峰為凱薩琳山,海拔2642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提姆薩赫湖以及亞斯文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薩琳山海拔2,637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占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衝,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全長6670餘千米。它由發源於烏干達的白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後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裡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於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窪地,以蓋塔拉窪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窪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的西南部,面積約6.4萬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積的6.38%。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間歇性河流和乾涸的河床。東部為高原,聖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傳是摩西受“十誡”的地方。

歷史

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埃及為世界之一。早在公元前3100年,由南方的美尼斯統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第一個王朝。這時埃及文化已趨於成熟,開始使用象形文字,開創法老專制政治。歷代王朝陸續建造了一批稱為世界奇蹟的金字塔以及獅身人面像和大量雕像。公元前七到前一世紀曾先後被亞述、波斯和羅馬帝國征服。公元四到七世紀被併入拜占庭帝國。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埃及先後淪為倭馬亞阿拔斯王朝的一個省

神秘古國埃及之旅神秘古國埃及之旅
。後阿拉伯人雖多次更朝換代,但埃及的被統治地位依舊,且接受了伊斯蘭教。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又淪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1798年法國拿破崙一世入侵,統治了3年。1882年英軍占領埃及,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但名義上仍屬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宣布埃及為英的“保護國”。由於埃及人民的抵抗,英國於1922年宣布埃及為獨立國家,但保留對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政權。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M.納吉布出任第一任總統兼總理。1954年11月納賽爾取代納吉布任總統。1956年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挫敗英、法、以聯合軍事干預。1958年埃及與敘利亞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敘利亞發生政變,阿聯解體。1970年納賽爾病逝,薩達特繼任總統。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遇刺身死,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對原來的政策逐步調整,強調國內安定,適當開放民主,與反對黨對話,同時加強社會治安,鎮壓製造恐怖活動的極端主義分子;重視發展,實行開放性政策,積極吸引外資,堅持國營和私營企業並舉,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外交方面重點改善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1990年10月12日,議長馬哈古卜遇刺身亡,穆巴拉克當日宣布解散議會,並於11月舉行議會選舉,民族民主黨獲勝,繼續執政。1991年政府提出“把國內穩定放在首位”,有限度開放民主,緩和與反對黨的關係,堅決打擊製造恐怖活動、暴力事件、暗殺等罪行;經濟改革採取穩妥措施,注意照顧社會承受力。

名勝古蹟

埃及是舉世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有“世界名勝古蹟博物館”之稱。在尼羅河谷、地中海畔以及西部沙漠等地都發現了大量的埃及古代文明的遺蹟。那神秘莫測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司芬克斯之謎,那天外飛仙般的巨大壁畫和撲朔迷離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位於開羅近郊吉薩高地上的胡夫、哈夫拉和門卡烏拉三座金字塔距今約有4500年歷史,堪稱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盧克索位於開羅以南700多公里處的尼羅河畔,是埃及文化古蹟集中的旅遊勝地。埃及歷史名城亞歷山大位於尼羅河三角洲西北部,享有“地中海明珠”的美譽。

金字塔:在尼羅河谷、地中海畔、西部沙漠發現的一大批金字塔、廟宇和古墓都是埃及古代文明的遺蹟。埃及已先後發現了80多座金字塔,迄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吉薩省的3座宏偉金字塔和一座獅身人面像約有4700年的歷史。規模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10萬人花了約20年時間一塊一塊地壘成。獅身人面像高達20多米,長約50多米,是在一塊大岩石上雕成的。吉薩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埃及人民辛勤勞動和卓越智慧的豐碑。
蘇伊士運河:全長160多公里的蘇伊士運河,貫通蘇伊士地峽,連線地中海和紅海,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主要國際水道。這條歷時10年才完全鑿通的水道對於國際航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它於1869年開通後大大縮短了歐洲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水上航程。蘇伊士運河1995年為埃及獲取了約19·5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政治

1971年9月11日經公民投票通過的永久憲法,規定埃及是“以勞動人民力量聯盟為基礎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經濟上“國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種形式並存;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統由人民議會提名,公民投票選出。1980年5月22日經公民投票修改憲法,規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黨制基礎上”;“總統可多次連選連任”,並增加了“建立協商會議”的條款。人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議員由普選產生;議長、副議長每年選舉1次。主要職能是:提名總統候選人;主持制訂和修改憲法;決定國家總政策;批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及國家預算、決算;對政府進行監督。
埃及自1952年革命後,曾宣布解散一切政黨。1976年薩達特宣布實行多黨制。主要政黨有6個:①埃及民族民主黨,執政黨。1978年7月成立。②埃及新華夫脫黨,主要反對黨。1978年2月成立。③埃及社會主義工黨。1978年12月成立。④埃及自由社會主義者工黨。1976年1月成立,其前身是自由社會主義者論壇。⑤埃及民族進步統一集團黨。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民族進步論壇,1976年11月改用現名。⑥烏瑪黨。1983年7月成立。

經濟

三分之一以上的職業人口從事農業。耕地面積僅占國土的4.5%,絕大部分為灌溉地。耕作集約,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國家。主產長絨棉和稻米,產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麥居非洲前列,還產甘蔗、花生等。非洲重要的

神秘古國埃及之旅神秘古國埃及之旅
石油和磷灰石開採國。煉油工業發達,其他重要工業部門有食品、紡織、化工、鋼鐵、機械等。尼羅河和沿海盛產魚類。主要出口原油、油品、棉花等,其中原油獨占出口總值的一半左右。主要進口農畜產品、機器設備、車輛、化工產品等。蘇伊士運河是最重要的國際通航運河。

1952年納賽爾推翻法魯克王朝後,對原有較大的工商業、銀行、保險業、運輸業和進出口貿易實行國有化。1974年薩達特總統宣布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積極爭取外援,大力引進外資,開發自由區和經濟特區,發展私營企業,促進國營企業。1974~1982年,經濟年增長率達8%。穆巴拉克執政後,繼續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財政、經濟和管理改革,實行“生產性開放政策”。在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繼續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強調增產節約、提高效率、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經濟困難,經濟有所發展。1991年,由於埃及在海灣戰爭中持反對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立場,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讚賞,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向埃及提供貸款和緊急援助。另外,美國免去埃及所欠軍債,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和卡達也取消了埃及所欠債務。同年5月,巴黎俱樂部債權國免除埃及約110億美元的債務。埃及經濟困難得到了緩解。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832億美元。1998年匯率:3.39埃鎊兌1美元。

埃及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石油60億桶,天然氣3284億立方米,磷酸鹽約12億噸,鐵礦1.82億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滑石等。埃及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石油、銅、鐵、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等重工業有較大發展,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

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2%。1998年全國可耕地占全國面積的3.5%。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水果、等。

埃及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名勝古蹟宏偉豐富,具有發展旅遊業的極為優越的條件。主要旅遊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愛資哈爾清真寺、古城堡、希臘羅馬博物館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宮、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王陵之谷、亞斯文水壩等。旅遊收入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

埃及的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鐵路全長7000千米。開羅第一條捷運全長42.5千米,第一期工程已於1987年9月竣工通車。公路全長4.8萬千米。有海港7個,年吞吐量3050萬噸,主港口有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等。有國際機場5個,開羅機場是連結亞、非、歐的重要國際航空港。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靠石油、僑匯、運河和旅遊四大項收入。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貿易往來,它的主要貿易對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國。埃及還較多地接受外國援助。美國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國。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貸款的國家和組織還有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0年海灣戰爭後,西方和海灣國家減免了埃及的債務共255億美元。此外,埃及還從海灣國家、美國、西歐各國、日本、加拿大以及韓國獲得了10億多美元贈款或緊急援助。
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長期實行家庭補貼制度。另外還對大米、麵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實行物價補貼。

文化教育

神秘古國埃及之旅神秘古國埃及之旅
埃及實行普及義務國小教育制度。全國有綜合性大學13所,包括開羅大學、亞歷山大大學、艾因•舍姆斯大學、愛資哈爾大學等,有大學教師3萬名;中學25000所,教師75萬名。

埃及現有日報7家,期刊70多種,主要為阿拉伯文,有少數為法文和英文。報紙有《金字塔報》、《共和國報》、《晚報》、《訊息報》,均為阿拉伯文;較有影響的法文報有《埃及前進報》、《埃及日報》。期刊均為阿拉伯文,有《金字塔經濟學家》、《最後一點鐘》周刊、《圖畫》周刊、《魯茲•尤素福》周刊。
中東通訊社為國家所辦的惟一通訊社,1956年成立,在倫敦、巴黎、華盛頓、紐約、波恩等地駐有10多名記者。國家廣播電台用30多種語言向國內外廣播,每天播出約170小時,另有中東廣播電台和亞歷山大廣播電台。埃及電視台為國營,建於1960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