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葶藶散

神效葶藶散,中醫傳統藥方,用於水腫病,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寢臥不得,小便澀少。

基本信息

正文

神效葶藶散

來源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四。

異名

神助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葶藶散(《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

甜葶藶90克(隔紙炒令紫色) 牽牛子75克(微炒) 豬苓60克(去黑皮) 澤瀉60克 椒目45克(微炒)

用法

上藥搗細羅為散。取蔥白3莖,切,以漿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入清酒75毫升,攪令勻,稍熱,空腹時調下9克。約隔半小時,即煮漿水粥,切入蔥白,煮令爛熟,更入清酒1升,攪勻,面向東,熱吃令盡。至午後來,或小便下甚多,或大便通利,氣喘即定,腫減七分,隔日後再服。

主治

水腫病,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寢臥不得,小便澀少。

禁忌

服藥期間,忌鹽及麵食。

中藥方劑之神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