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磚作鏡不為難

《磨磚作鏡不為難》是北宋雲門宗僧人佛印禪師所作的一首無題詩。該詩以直白的語言告訴世人參禪悟道無須執著於形式,只要能悟道,又何必講求坐禪或不坐禪,體現了詩人對佛學的深悟。

作品原文

磨磚作鏡不為難①,
忽地生光照大千。
堪笑坐禪求佛者,
至今牛上更加鞭②。

注釋譯文

①磨磚作鏡:把磚石磨成鏡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②鞭:鞭打、鞭策。

作品鑑賞

這首詩偈是為懷讓開導馬祖之事而作的頌。《五燈會元》卷三:“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在衡岳山常習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么?’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邪?’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一般地說,禪門並不否定坐禪,東土初祖達摩在嵩山面壁,不就是坐禪嗎。但坐禪並不等於參禪。如將坐禪等同參禪,則心中將先有了淨妄之分,不坐是妄,坐則入淨,禪的精神也就沒有了。正如以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固然不對,打牛也不對。因為,打了牛,牛拉車前行;可若是不打呢,車還不就停下來了。歸根結底,“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坐禪只是悟道的一種手段,絕非全部手段。只要能悟道,又何必講求坐或不坐。了元由這段公案而作頌,前兩句是說禪悟之後,確能達到一個神奇的境界,心地光明,上下洞徹,磨磚作鏡也不是難事。關鍵在於能悟。但那些只知坐禪求悟的人,亦如鞭牛而行,並未理解到向外馳求之不可,也就只能一味著相地在“磨磚作鏡”了。

作者簡介

佛印禪師,宋代雲門宗僧人。為蘇東坡之方外知交。法號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江西省)浮梁人。自幼學《論語》等典籍,後禮寶積寺日用為師,學習禪法。曾登臨廬山參訪開先善暹,復參圓通居訥。二十八歲,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後歷住淮山斗方,廬山開先、歸宗,丹陽(江蘇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剎。嘗四度住雲居;與蘇東坡相交頗深;並整編白蓮社流派,擔任青松社社主,對於淨土思想甚為關心。1098年(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歲,法臘五十二,朝廷賜號“佛印禪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