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米

碾米

碾米指使用工具將谷碾成可以直接烹煮的米。在上世紀70年代前,山區的農人們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來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組成。碾米需要人們發揮很大的力量,才能獲得,因為費時費力,現代很多家庭再也找不到當初碾米的工具了。

基本信息

歷史

碾米碾米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山區的農人們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來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組成。碾槽由若干節成弧形的石槽連線成一個大圓圈,碾磙是用堅石打磨成車輪狀的兩個石盤構成,然後靠碾架固定分前後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壯的直木從碾圈的中心牽出,控制碾磙始終繞著碾槽運轉。碾磙靠牛來拉動。碾米時,先把稻穀均勻的倒入碾槽,然後駕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揮鞭驅牛,牛走磙動。石磙在碾槽里不斷地對稻穀磨碾,直到殼破米出糠成細粉。這樣,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轢子磨破大部分穀殼,既可縮短碾米時間,又可減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時間大約二三個小時。石碾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一般兩三個屋場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設在幾個屋場的中心地點,隔人戶較遠,為的是幾個屋場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圍一般都有大樹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時人畜被烈日暴曬。上世紀60年代糧食都是由生產隊統一按時發放的,碾米活兒就比較集中,農戶為搶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則就可能要餓幾天肚皮。

幾十年過去了,碾子早隨著科技的發展隱入歷史的深處,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夢中重現,碾米的苦與甘現在的孩子是無法體會的。

現代碾米過程

礱穀:稻穀剝掉穀殼過程稱為“礱穀”,稻穀剝開穀殼的米粒叫它“糙米”,糙米為淡棕色,用於剝掉穀殼的機器叫做“礱穀機”。礱穀過程不可能百分之百獲得糙米,穀粒和糙米混合在一起叫它“谷糙混合物”。

谷糙分離:將“谷糙混合物”分選出穀粒和糙米的過程稱為“谷糙分離”,將穀粒和糙米分開的機器叫做“谷糙分離機”。

碾白:用砂輪磨削糙米外表皮,除去淡棕色層(皮層和胚芽),使糙米變成白色的米粒叫它“大米”或“白米”,碾下的淡棕色的粉末叫它“糠粉”,將糙米碾成白米的過程稱為“碾米”。將糙米碾成白米的機器叫做碾米機,米機中用於碾米的砂輪叫做“砂輥”。

拋光:將白米表面打磨成光亮的米粒叫做“精米”或“拋光米”,將白米打磨成光亮的米粒過程稱為“拋光”,拋光白米的機器叫做“拋光機”。

現代碾米通常有另其代工者,例如在台灣日治時期,土礱間即為農村內零細單位的碾米廠。其中,土礱是碾米石臼的代稱。

碾米效率

出糙率:將稻穀全部脫殼成糙米,糙米重量占稻穀重量的百分比。

脫殼率:通過礱穀後,糙米重量占谷糙混合物重量的百分比。

整米率:將稻穀加工成白米,完整米粒重量占稻穀重量的百分比。

碎米率:將糙米碾成白米後,碎米重量占白米總重量的百分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