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蛾蠟蟬

碧蛾蠟蟬

碧蛾蠟蟬中文別名為碧蠟蟬、黃翅羽衣;學名:Geisha distinctissima(Walker)分布區域中國各地。為農作物的害蟲,危害植物的全株,造成花落,減產。

基本信息

分布地域

碧蛾蠟蟬(Ceisha distinctissima)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與直轄市。成蟲、若蟲剌吸寄主植物枝、莖、葉的汁液,嚴重時枝、莖和葉上布滿白色蠟質,致使樹勢衰弱,造成落花。

生活習性

又稱綠蛾蠟蟬、青翅羽衣。同翅目,蠟蟬科。中國各省產茶區均有分布。為害茶、油茶、柑橘、桃、李等。成蟲體長6~8 mm,淡綠色,中胸背有4條赤褐色縱紋;前翅大,長方形,翅脈網狀,周緣赤褐色,後翅扇形,乳白半透明。在長江下游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枝梢內越冬。成蟲無趨光性,飛力弱。成、若蟲活潑善跳,喜陰濕,怕陽光,在葉背刺吸。

形態特徵

(圖二)碧蛾蠟蟬若蟲 (圖二)碧蛾蠟蟬若蟲

成蟲體黃綠色,頂短,向前略突,側緣脊狀褐色(圖一)。額長大於寬,有中脊,側緣脊狀帶褐色。喙粗短,伸至中足基節。唇基色略深。複眼黑褐色,單眼黃 色。前胸背板短,前緣中部呈弧形前突達複眼前沿,後緣弧形凹入,背板上有2條褐色縱帶;中胸背板長,上有3條平行縱脊及2條淡褐色縱帶。腹部淺黃褐色,覆白粉。前翅寬闊,外緣平直,翅脈黃色,脈紋密布似網紋,紅色細紋繞過頂角經外緣伸至後緣爪片末端。後翅灰白色,翅脈淡黃褐色。足脛節、跗節色略深。靜息時,翅常縱疊成屋脊狀。卵紡錘形,乳白色。老熟若蟲體長形,體扁平,腹末截形,綠色,全身覆以白色棉絮狀蠟粉(圖二),腹末附白色長的綿狀蠟絲。

發生規律

年發生代數因地域不同而有差異,大部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枯枝中越冬。第二年5月上、中旬孵化,7~8月若蟲老熟,羽化為成蟲,至9月受精雌成蟲產卵於小枯枝表面和木質部。廣西等地年發生兩代,以卵越冬,也有以成蟲越冬的。第1代成蟲6~7月發生。第2代成蟲10月下旬至11月發生,一般若蟲發生期3~11個月。

防治方法

田園管理

剪去枯枝、防止成蟲產卵。加強橘園管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勢。出現白色綿狀物時,用木竿或竹竿觸動致使若蟲落地捕殺。

藥物防治

據相關資料顯示,藥劑防治可參考山東廣翅蠟蟬。

選用下列藥劑:

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

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噴霧防治。由於該蟲被有蠟粉,藥液中如能混用含油量0.3%~0.4%的柴油乳劑或黏土柴油乳劑,可顯著提高防效。

節肢動物門(同翅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